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网友原创] 刘念友拒绝接受捐款的背后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12月19日 15:13 来源:
    专题:网评天下精华版

  庆开县山村教师刘念友从教28年,每年都在资助自己班上的贫困学生。他的班上也从来都没有因为钱而辍学的学生。最近三年,每逢假期,他都会到镇上煤矿下井挖煤。他挖煤挣的钱除了供儿女上大学外,全部用来给自己班上的贫困生交学费、买学习用品、买新衣服,但他自己却天天吃白开水泡饭和咸菜。下井挖煤3年资助贫困生,这一感人事迹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许多读者来信来电,要求给刘念友捐款。而刘老师却善意地拒绝了,不接受的理由是,那些没钱读书的学生更需要捐助。

  尤为发人深思的是,当很多网友提议他参加今年的“200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时,刘念友却回答,“我差得太远了。我只是一个很普通的教师,做的事情也是极为平凡的小事情,跟他们比,相差很远。”无独有偶,河南籍青年、湖南怀化学院学生洪战辉,一名普通在校大学生,12年来历尽艰辛,将一个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弃婴一手带大,并且还不时地资助别人,感动了几乎所有中国人。洪战辉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许多好心人都纷纷向这对兄妹伸出援助之手,有人积极给予捐款,有人提出帮他抚养妹妹,各个媒体亦是争相报道这个典型事例。然而,曾经用打工收入帮助别人的洪战辉,却拒绝了大家的善意救助,明确提出他可以养活自己和妹妹,不需要社会捐款。正如洪战辉在写给读者的信中所说,苦难和痛苦的经历并不是我接受一切捐助的资本,我现在已经具备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这个社会上还有很多处于艰难中而又无力挣扎出来的人们,他们才是我们现在需要帮助的!在网上调查中,洪战辉已经被多数人视为是国家和民族需要的社会道德偶像。洪战辉却是这样评价自己的:其实我觉得我是一个普通人,是一个很平凡、很平常的孩子,做的也是普通人应该做的。

  当一个个动人的事迹被发掘,当一个个道德楷模被颂扬,当舆论争相吹捧成惯例,当社会事后捐助成常态,我们的“社会道德偶像”却选择了拒绝,这不能不说是天大的遗憾,也不能不说是难能可贵的进步。谁是最需要帮助的人呢?“钱要用在刀刃上,我的钱只给最需要帮助的人”,不以钱财多寡,不论帮助对象,让爱充满人间,这是经常听到的话。遗憾的是,最需要帮助的人却淡出了我们的视野,温馨的祝福和实在的帮扶总是姗姗来迟。“普通人”只有具备了“不平凡”的新闻价值,才会迎来众多的关注和救助。而这个时候,“楷模”往往已经不再需要捐助。何以出现如此怪现状,或许,洪战辉的话更具代表性,我觉得有些人不是为了帮助,是为了展现自己,是为了自己那种感觉。

  找寻我们身边那些生活困顿的人们,改变他们或生活困苦、或流离失所、或孤独无助的困境,把希望的阳光和帮扶的温暖,用实际行动播撒给最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或特殊人群,应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身边,依然有很多贫困交加的人、茫然失措的人和抑郁重重的人,只需一个搀扶、一句指点或微薄资助,就足以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可是很多时候很多人却对平凡的人视而不见。既然我们都是有爱心的人,为什么不把爱心送给最需要帮助的人呢!还是多关注那些默默无闻且最需要救助的人吧,不要总是跟“名人”风,更不要借此类轰动效应为自己“贴金”,因为社会需要真正的温暖,还是让最需要帮助的人得到救助为好,而不要总是为追求“锦上添花”而遗忘“雪中送炭”。

  总会有很多人、很多事让我们感动,但伴随感动的背后却是全社会的冷漠。那些动人心魄的人和事,之所以成为新闻、备受推崇,既让我们看到了久违的社会良知,更让我们看到了人心冷漠的现实和救助体制的漏洞。倘若我们的社会充满温暖,我们的救助机制健全,绝不至于出现这样动人心魄却沉痛悲怆的现实,让“没有固定生活来源的大学生扛着残缺与苦难”,让“山村教师下井挖煤3年资助贫困生”。我们需要感动,但不需要如此的感动。(郭立场)

  

本栏目所载评论纯系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央视国际立场

  点击原帖 发表高见>>

  进入论坛 建言立论>>

责编:王茜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