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06年中国改革进程迎来“爬陡坡”攻坚关键阶段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1月10日 09:58 来源:
    专题:十六届五中全会
    专题:2005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望》周刊消息:

  2006年是改革“爬陡坡”的关键阶段,改革工作不仅会继续加大攻坚力度,而且会更加注重改革的质量。

  文/《?望新闻周刊》记者王健君

  2006年1月1日,存在两千多年的农业税在文明古国的中国大地上被彻底废止了。从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五年内取消农业税”,到人大常委会“一锤定音”最终决定,不到两年的时间,农村税费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

  1月5日,北京中商大厦15层,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司长范恒山接受了《?望新闻周刊》专访。他欣喜地告诉记者,“新年肇始,农业税的取消不仅是农村改革的‘春雷’,更是今年其他各项改革继续攻坚的‘号角’”。

  在这位“对经济改革与发展理论研究造诣很深、建树突出”的学者型官员眼中,虽然2005年“改革攻坚”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2006年乃至今后更长的时间里,仍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加快推进改革。

   2005年:改革攻坚成果突出

  回首作为“改革攻坚年”的2005年,站在改革前沿的范恒山认为,“我国改革攻坚取得新的进展,特别是关键领域的改革有所突破。”除了农村改革成绩突出,“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国有资产和金融监管体制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进展平稳,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显著增强”。

  他给记者列举了九个方面的显著成果:

  一是农村改革继续向深层推进。全国免征农业税的省份从上年的8个扩大到28个,其他3个省份的国家级贫困县也免征农业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农垦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继河北等9省市后,又有陕西、广西两地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国务院部署了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

  专访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农业税走进了中国历史

  二是所有制结构继续完善。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总体思路基本形成。9组18家中央企业实现重组,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监管的中央企业已由最初的196家减至169家。大型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神华能源等6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有的实现主营业务整体在香港上市。宝钢集团等11家国有独资公司建立健全董事会的试点进展顺利。启动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83%以上的市(地)组建了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也就是36条。此外,修订发布《公司法》,进一步完善现代公司法人制度。

  普查结果表明中国经济结构比预想的更合理健康

  三是金融体制改革力度加大。建行、中行、工行、交行的股份制改革取得显著进展。城市商业银行综合治理和重组改造工作稳步进行。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突出成效。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取得进展。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集团化改革成果进一步巩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利率市场化稳步推进。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启动。修改发布新的《证券法》。国家首次发布《金融稳定报告》。主要商业银行已经全面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制度。

  2005中国金融改革五大创新:突破之深前所未有

  四是财税、投资、价格改革稳步进行。财税方面:部署和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模拟试点,组织中央部门推进财政资金绩效考评试点。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已基本覆盖全部中央部门单位和大部分省级财政。修订《个人所得税法》,加快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完善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投资方面:核准制和备案制全面实施。出台预算内投资、国债投资和主权外债等政府投资管理办法。启动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代建制”试点。咨询评估领域开始引入竞争机制。价格方面: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初步建立。在东北地区开展两部制上网电价改革试点。对部分高能耗行业实行差别电价政策。水资源价格改革力度加大。

  个人所得税纳税人纳税申报应注意四大事项

  五是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发展与规范。商品市场方面: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和贸工农一体化。土地市场方面:在部分地区开展了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的尝试。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继续完善。国有土地协议出让行为逐步规范。农村土地制度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方面:废止了专门针对农民工的流动就业凭证管理制度。

  05年中国商品市场运行稳定 流通产业发展加快

  六是社会事业改革有序展开。科技领域:6个部门所属的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通过阶段性验收。先后2批转制的376家开发类科研机构制度建设深入展开,总体发展势头良好。教育领域: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基本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得到巩固。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正在形成。政府举办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实行“一费制”收费办法。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补贴力度。文化领域: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力度加大,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取得积极成效。卫生领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范围扩大到641个县,覆盖人口2.25亿。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试点着手进行。

  七是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就业方面: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体制、落实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收入分配方面:加快研究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的方案及配套措施。各地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有关部门加大了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的力度。社会保障方面:在总结东北三省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发布《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城镇五项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

  八是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不断完善。实现工业品出口配额招标商品全部公开招标。进一步下放外贸经营备案登记权限。修订和实施《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限制高能耗、高污染的外商投资项目。发布实施《关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健全“走出去”管理体制。

  九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增强。政府机构改革取得新进展:设立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成立了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改革国家统计局直属三支调查队管理体制。基本完成省以下国土资源干部管理体制改革。依法行政全面推进: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纲要》,大部分部门和地方出台了实施意见。国务院颁布《信访条例》,加大保护信访人合法权益力度。继续贯彻《行政许可法》,进一步清理、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颁布《公务员法》。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和政介(政府与中介机构)分开,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明显增强。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加快建设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等。

  解读五中全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关键

  在各项改革全面推进的过程中,范恒山指出,一些多年酝酿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有所突破,成为2005年改革攻坚的亮点。主要是八个方面:一是农村税费改革进入新阶段。二是垄断行业和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在多方面迈出新步伐。三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进一步改善。四是银行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五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六是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进展平稳。七是金融市场制度创新步伐加快。八是国务院批准上海浦东新区进行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范恒山强调:“上述改革,为国民经济实现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价格平稳、活力增强的发展态势,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

  尤其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改革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力度明显加强。他回忆,去年初国务院把该年确定为改革攻坚年,随后发布了《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一年来,国务院多次召开常务会议、专题工作会议研究和部署重点改革工作。与此同时,按照国务院要求,作为直接负责改革指导和总体协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加强了对改革推进工作的统筹协调和跟踪督促。比如,召开了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就贯彻国务院关于改革的总体部署进行具体安排;成功举办了中国改革高层论坛,就以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任务进行了深入探讨;推进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以及投资、价格、邮政、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等重要改革,加大综合和专项体制创新力度;积极推动改革工作机制建设,通过各种形式加强了与各部门、各地区之间改革工作的互动与协调。而各部门、各地区也把改革放到突出重要的位置,改革力度普遍加大。

  范恒山用四个关键词概括了过去一年改革取得的成果和良好势头,这就是“奋力攻坚”、“全面推进”、“亮点突出”和“面貌一新”。在他看来,这些改革中出现的好势头,在2006年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今年我们的改革工作不仅会继续攻坚,而且会更加注重改革的质量。”

  2006年改革仍然任重道远

  “2006年仍要以更大的决心加快推进改革”。范恒山说,“首先,这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距离改革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改革的任务远未完成。而改革进入新阶段,其复杂性和艰巨性也大大增强,面临的主要是一些触及面宽、涉及利益层次深、配套性强的改革,都是这些年由于多种原因想改而未改、改了未改好或未改到位的关键内容,改革已经到了真正啃“硬骨头”的时候了。

  “其次,这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之所以出现投资膨胀、重复建设严重、增长方式粗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不足等问题,且屡屡得不到解决,关键在于体制机制未能理顺。而构建和谐社会重要思想的提出,也亟需相应的体制机制加以保障。

  “第三,这是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面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和融入国际经济生活的程度不断提高的新格局,要抓住机遇、化解挑战、赢得利益,必须进一步推进体制创新,从制度上保障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加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积极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

  因此,范恒山强调,“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改革工作,意义重大。要站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更加重视对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进一步统一改革认识,健全改革工作机制,审慎谋划改革思路,科学制定改革方案,认真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切实规范改革行为,从而确保2006年各项改革继续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向前推进。

  在谈到2006年改革的任务和重点时,范恒山说:“2006年要坚持把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作为搞好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围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消除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障碍,务必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的突破。”

  范恒山告诉记者,按照去年11月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从全国来看,2006年的改革重点:一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二要以理顺产权关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三要以推进公共财政体制建设为重点,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四要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内控机制为重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五要以完善市场功能为重点,积极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他指出,目前“我们正在会同有关部门提出200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通过履行好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职能,全力推动改革的深化。”作为具体肩负改革决策谋划的发改委体改司领导,范恒山为《?望新闻周刊》重点介绍了2006年由发改委牵头的改革事项。

  其一,要继续推进投资体制改革。他介绍说,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投资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与中央的要求和社会的企盼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核准制、备案制还不完善,有的地方还没有建立起相关制度,有的甚至把备案制变成了变相审批;政府投资项目审批的透明度不高,责任追究和社会监督制度尚未建立,投资宏观调控的协调机制也不健全。”

  对此,2006年将突出抓好三方面的改革。首先,完善核准制和备案制,真正把企业投资自主权落到实处。其次,规范政府投资管理。尽快制定中央预算内直接投资管理办法和中央政府投资项目决策责任追究等制度,抓紧出台《政府投资条例》。还要研究解决政府资金使用分散问题的办法,改进投资计划的下达程序和方式,增强投资安排的透明度。第三,改进对全社会投资的引导和调控。逐步建立投资调控的长效机制。搞好与金融、国土管理、城市规划、环境评估等部门的协同配合,共同建立投资监管体系。

  其二,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要抓住当前物价水平较低、经济运行平稳的有利时机,在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着力解决一些长期想要解决的问题。要以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为重点,逐步形成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以利推动结构调整、节约能源资源。重点将放在油气价格、电价、水价和地价等四个方面。

  其三,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发改委将组织协调有关部门抓紧出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具体政策。推动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制定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专项资金和信用担保等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大非公有制企业“治乱减负”工作力度。采取多种手段,支持融资担保、创业辅导、技术创新、国际合作和人才培训等服务机构的发展。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上市融资。

  其四,继续推进垄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电力、民航管理体制改革。组织实施邮政、烟草体制改革。研究提出铁路体制改革方案。继续推进供水、供气等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完善公用事业价格形成机制和监管体制。

  其五,深化社会事业改革。加快构建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引导和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体育等产业。推动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开展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和医疗救助试点,继续加强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监督。

  相关报道――

  中国改革正处关键的时期 应着力排除两种干扰

  《?望》周刊消息:当前中国改革正处在十分关键而又微妙的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形势以及诸多的争议,从改革的战略高度进行思考,我们应当力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力排否定改革的“左倾化”和败坏改革的“伪市场化”两种干扰;力求重大体制改革的突破性进展。

  文章具体写到,从改革的宏观面来分析,有两种干扰已形成对改革的“掣肘”,需要注意排除。

  一是注意排除否定改革的“左倾化”倾向的干扰。

  近年来,特别是2004年以来,在中国改革遇到困难的情况下,社会上滋生了某些值得关注的否定改革的思潮。对改革不同方略的争论本是正常的,对改革中的问题也应该进行反思(而且反思改革不等于反对改革),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借“反思改革”来否定改革基本方向的倾向是确实存在的,有的传播怀念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言论和情绪,有的甚至想重建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持这种观点的论者,虽然有些具体意见是值得重视的,其中某些合理成分也值得吸取,但是,贬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力求重建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这种思路是不能认同的。如果按照这样一种思路操作,则会使改革出现“左倾化”的倾向,以至回到抹杀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老路上去。在承认“以人为本”,并使人的主体性逐步得到尊重的中国,回归这条“抹杀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老路”,老百姓能答应吗?

  二是注意排除败坏改革的“伪市场化”倾向的干扰。

  与否定改革的“左倾化”倾向相联系,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另一种倾向,有些人曲解市场化改革的科学内涵,假借“市场化改革”的名义塞进个人及其某些利益集团的私货。这是一种“败坏改革的伪市场化”倾向。这种倾向与党内和社会上腐败势力沆瀣一气,对社会造成极大的伤害。比如,在一些煤矿,如此众多的政府官员和国企经营者打着股份制的旗号实行“官煤勾结”;在医疗卫生和教育领域,也出现种种假借改革的名义从中攫取私利的腐败问题。这是一种“李鬼式”的“假冒伪劣”改革,它使改革出现变形和异化,不仅给贬斥改革的论者提供了指责改革的口实,更重要的是,它背离了改革的初衷,违反了“三个有利于”这一衡量改革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对这种败坏改革的“伪市场化”倾向尤其要排除之。

  在这种复杂的形势面前,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排除来自上述两方面的干扰,促进改革健康、稳步的发展。(作者常修泽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

  中国拟在四方面寻求重大体制改革的突破性进展

  《?望》周刊消息:当前中国改革正处在十分关键而又微妙的时期。坚持方向,力排干扰,基本落脚点是寻求重大体制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根据中国改革的态势,下一步应在以下四方面寻求突破:

  一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相关宏观体制改革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重点是推进政府职能的转换、实施行政层次和行政机构改革、深化与行政管理相关的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财税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社会管理和政治体制改革等。

  二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在微观基础和市场体系关键领域改革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重点是在继续推进竞争性行业领域国企改革的同时,向垄断性行业推进,争取尽快“破垄”,并向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升华;同时加快金融企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相应推进生产要素市场建设特别是资本市场建设,以及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体制改革等。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在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保障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重点是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创建各种“民生性”体制保障,围绕城乡协调发展着力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围绕可持续发展推进“现代资源产权制度”和“现代环境产权制度”创新,围绕自主创新和增长方式转变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等。

  四是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外创”全球化“参与”和“应对”机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方面,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主动地改革国内现有的体制;另一方面,建立相应的应对机制,包括保障经济安全及应对贸易摩擦的机制等。通过以上机制,建立一种扩大对外开放与增进国家权益的平衡机制,以保证对外开放在更高水平上推进。(作者常修泽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

  中国体制改革进入胶着状态 历史重任远未完成

  《?望》周刊消息: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的体制环境较之以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从总体上判断,中国体制改革的历史重任还远未完成,且进入了一种是进是退、是破是立的胶着状态。许多旧体制被冲垮,但根深蒂固的东西仍然存在;许多新体制已建立,但实质性的问题并未真正解决。尤其是改革在一些根本性、关键性的部位停滞不前。

  文章写到,从根本上讲,在当今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生产力落后、发展不平衡且具有几千年封建集权传统的国家,进行一种脱胎换骨、彻底的市场化、现代化的体制改革,是人类制度变迁史上一项浩瀚庞杂、艰苦卓绝的创造性系统工程;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各种思潮相互碰撞的条件下,其变革之深度,影响之广度,艰巨复杂之强度,可谓前所未有。

  明确目前所处的改革时局,可以使我们前行的步伐更加稳健。

  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城乡二元体制是阻挡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的体制鸿沟,是束缚中国农村、农业和农民发展,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障碍,也是当今中国最大的体制改革难题之一。从制度层面判断,中国的现代化,说到底,首先是指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建立城乡公平、统一的经济社会制度。

  “十一五”时期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重要的历史起点,首先就要大力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在教育、医疗、税收、土地、社会保障,以及其他公共服务建设方面,作出重大的安排。

  重建公共财政: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一个公共开支“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的问题。中国二十多年的市场化改革实践已经证明,过去那种把国家公共支出的来源,放在举办国有经济,依靠国有企业利润上交的想法与做法,已经越来越支撑不起共和国的大厦。“十一五”时期乃至更长远的发展,必须解决公共财政持续增长的问题。

  政府体制改革:中国政府体制改革是一种根本性的改革工程,不仅涉及到城乡经济、公共财政、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体制改革,甚至还涉及到全国的行政区划改革问题。我们总讲“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主要是因为政府自身的体制改革难以深入。“十一五”时期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换,越来越以重新界定、调整政府公共权力的作用边界为前提。

  “十一五”的发展,尤其是政府体制改革,应该站在这样的时代高度:一要推进“权力制约权力”的改革。通过相应的权力,甚至更大的权力,来实现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二要推进“利益调整利益”的改革。通过利益尤其是足额的物质利益的激励,来推进政府职能的利益调整。

  党政干部体制改革:当前,深化中国党政干部体制的改革,应集中精力从选拔、管理和淘汰这三个方面深入进行。

  从选拔的层面来说,进一步改革的起点与方向,应该放在改革政绩评价和考核方法上,建立一种简约、透明、可量化的考核、选拔标准体系。所以,选拔体制进一步改革的起点和方向,首先应该不断扩大干部选拔任用的透明度建设。因为,没有透明,就没有公正;没有公正,就没有科学可言。

  从管理的层面来说,深化干部管理体制改革,关键要建立和完善严格的、可预期的干部奖惩激励制度,实现“才有所展、劳有所得、功有所奖、过有所咎”。

  从淘汰的层面来说,现行党政干部体制面临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制度难题,就是能否最终建立起一种真正的公平竞争、能上能下的竞争淘汰机制。这直接决定着干部队伍甚至全体党员体系的生死存亡。而如何建立一种有效的党员干部识别、竞争、淘汰机制,目前中国仍处于探索过程中。(作者田应奎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

  06年经济体制改革线路图 力求解决深层次矛盾(全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消除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障碍。为此,最新一期《?望》周刊对2006年经济领域将要进行的一些重要改革作了梳理。 (见全文)

责编:马芳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