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网友原创] “读研”到底为什么?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1月16日 13:22 来源:
    专题:网评天下精华版

  又到一年考研时,《人民网》(2006年1月15日)报道:2006年全国硕士生招生统一考试于昨、今两日(14、15日)举行。随着近两年本科的扩招,就业形势严峻,研究生考试竞争愈发激烈。记者昨日获悉,今年广东有35662人加入了考研大军,比去年增加1456人,增幅4.26%。报考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等五所高校的人数占总报名人数的七成以上。说起热衷考试的原因,八成以上的考生将其归咎于就业难。“找不到好的工作,索性继续考研,期望将来能找到一份薪水高一些、条件好一点的工作!”这句话成为记者采访时研究生说得最多的一话。

  如果这么多的人在走这根独木桥,仅仅就是为了更好地就业,仅仅就是为了得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若果真如此,我真为这些应考者汗颜,也真为我们的未来担忧。

  菲尔兹奖(Fields Medal)得主、华人数学大师丘成桐先生指出中国学术界流弊时说:“中国的学生,读书的目的,只有两个,要么能够赚钱,要么当官,他们普遍有一种学而优则仕的想法,认为只要当官,就可以过舒适的生活,所以,中国的学生,做学问达到一个地步,足够令他们找到一份安定的工作便会停下来,他们追求的东西只此而已,对学问根本没有热诚。”丘成桐大师慨叹,在中国,真正潜心钻研纯科学的人实在不多,跟外国的学生真心以研究为目标相比,实在相去甚远。大师的看法的确振聋发聩。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为了家人,更重要的是为了社会和国家。上个世纪初,一代伟人周恩来就发出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时代强音,很多的海外学子为了民族的解放和复兴,抛弃舒适安逸的物质生活,辗转回国,投身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祖国的建设事业。

  宋真宗《励学篇》中著名的两句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常常被古人拿来鼓励读书,这与我们现时考研大军的境界可谓“五十步”与“一百步”。如果“黄金屋、颜如玉”真的堂而皇之地成为莘莘学子的读书目的和人生追求,那么我们这些高层次人才的理想、信仰、责任、使命乃至美好、高贵、圣洁等人文价值是不是与我们一贯倡导的价值取向背道而驰呢?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 这里所讲的精神,特别是革命精神,指的就是崇高的理想信念以及由它所直接决定的道德情操和意志状态。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指引人前进的灯塔,是使人奋飞的翅膀;崇高的理想,可以使人精神生活极大地丰富完善;崇高的理想,可以使人永远感到幸福;崇高的理想,可以使人日益变得坚强。研究生,作为社会的精英,民族的脊梁,理当树立崇高的理想,岂能仅仅“为稻粱谋”?当然,任何理想都不是脱离物质利益而独立存在的,人们追求理想的目的,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物质利益,不能给人带来利益的“理想”,只能是乌托邦、宗教或迷信。因此,我们亦不必言不由衷、故作清高大谈特谈读研是很超然、很脱俗的事,读研也不必完全讳言“功利”,读研的确可以增强我们的谋生能力,使我们的生活质量更好,使社会的物质文明更加繁荣。但是,如果我们的大部分莘莘学子仅仅把“找到一份薪水高一些、条件好一点的工作”当成读研终极目标,那么其理想是不是也太渺小了呢?(作者:真如)

  

本栏目所载评论纯系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央视国际立场

  点击原帖 发表高见>>

  进入论坛 建言立论>>

责编:王茜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