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邻为善 建起“连心道”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2月06日 07:15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专题: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新农村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而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党中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勾勒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并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任务;然而要将蓝图化作现实美景,需要全党全国共同努力,需要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祖辈的恩怨结束了,“隔离墙”也倒掉了。

  “隔离墙”修在海南省儋州市中和镇,这里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海南谪居3年的地方,中和镇灵春村委会下辖的几个村庄因为宗族恩怨对峙了半个多世纪。海南省儋州市委、市政府把“隔离墙”看作农村封建残余文化,当地人则称中和镇是海南的“中东地区”,“中和稳则儋州稳,儋州稳则海南稳”的说法广为流传。

  儋州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张振安对此深有感触,两年多来,他一直作为市里的工作组负责人长期住在灵春村委会,2005年年底工作组才撤回。张振安说,灵春村委会5个大村连成一片,何、许两姓解放前就结下仇怨,长期械斗,甚至自发修建“隔离墙”,村民们以邻为壑,鸡犬之声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

  灵春村委会如今没有了工作组,张振安并不担心。自2003年以来,儋州市为解决灵春村委会的宗族矛盾,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村里修起了水泥路,市镇干部长期进驻该村,一户一户谈心,一次一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先解决村干部的思想观念,再引导村民摒弃积怨,数百米长的“隔离墙”存在了几十年,终于被村民自发拆掉,修成了“连心道”。

  走在灵春村的几个村落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互谅互让,实现共赢”的标语总能在最显眼处出现。眼前的变化,何井助看得最清楚,他是灵春二小的老校长,也是何宅村村民。这两年,何井助经常被许坊村的村民请去做客,这是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何井助告诉记者:“何姓、许姓村民现在的交往越来越多,何宅村的公庙改建成村民活动中心后,许坊村的年轻人便经常过来看书。”

  灵春村稳定了,不同姓氏的村庄和睦相处,更多的农民开始考虑发展。据统计,短短1年多来,灵春村新发展瓜菜地1200多亩,出现养鸭专业户50多户、有规模的养猪专业户70多户;昔日不敢外出的村民,有30多户从事运销,一批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

  灵春村的文化变迁是儋州市农村的缩影,如今的儋州,文明新风正在逐渐取代封建残余文化的影响。

  对儋州市委书记赵中社来说,正视农村存在的封建残余文化和陋俗需要很大的勇气,更需要实际行动。赵中社说,封建残余文化是儋州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拦路虎”、“绊脚石”,但只要党委重视了,什么问题都好解决。2003年,我们即以市委文件的形式下发《弘扬先进文化,扫除封建残余文化的意见》,力求解决好宗派宗族、封建迷信、大操大办、违法生育、衙门作风、环境卫生等封建残余文化和陋俗。

  儋州原先有一种怪现象,搞公益事业、修桥修路、建学校,许多人不积极,但一到修庙、修祠堂就比较踊跃。在儋州的一些农村,最漂亮的房子不是学校而是庙宇,不时可见做斋、求神拜佛、抬神游行等封建迷信活动。为此,儋州市下达了禁令,一旦发现将严肃处理,并将众多小祠堂、庙宇改造成为图书室等文化活动场所。

  为彻底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儋州市着力在农村开展生态文明村建设,并将生态文明村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倾向于陈规陋习、封建残余文化影响最为严重的村庄,灵春村委会即是生态文明村建设的重点。生态文明村建设不仅整治“脏乱差”,更重视革除陋习,引导农民远离封建迷信、封建宗族活动,实现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农村弘扬先进文化,扫除封建残余文化,儋州市已迈开了步伐,赵中社告诉记者,儋州市的领导干部已普遍认识到,农村不扫除腐朽文化的影响就难以发展,没有出路,儋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儋州要建设海南文化大市的定位就是要将扫除封建残余文化这一系统工程进行到底。(吴荣融 任明超)

责编:靖海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