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遵义“四在农家”活动引领新农村建设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2月06日 07:56 来源:人民日报
    专题: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新农村

  春节前夕,记者在贵州遵义市的余庆县转了十几个村寨,所到之处,几乎家家庭院门口都有个瓷砖镶嵌的小水池,主人从地里干活回来,在水池里洗净脚上和农具上的泥土才踏进院内。不少人家的窗台下,一排排拖鞋显示出主人和城里人一样的讲究。这讲究,是“四在农家”活动带来的。发源于余庆县、目前在遵义市的14个县市区全面展开的“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引导农民增收致富为前提,改善了农民的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得到全市广大农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护。

  2001年,余庆县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中,顺应农民求富、求学、求乐、求美的需求,率先在全县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遵义市及时组织调研并在全市加以总结推广。市委、市政府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入手,通过“七个一”和“五通三改三建”,把创建活动落到实处。“七个一”即帮助农民找到一条致富增收的路子,家家户户有一幢宽敞整洁的住房,有一套家具和家用电器,安装一部家用电话,掌握一门以上农业实用技术,有一间卫生厨房和厕所,有一种以上健康有益的文体爱好。“五通三改三建”即通电、通水、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改居住环境、改厕、改灶,建文化广播室、对外宣传栏、体育娱乐场所。

  围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遵义市各级党政领导和基层干部转变作风,真抓实干,采取“党政引导,村组自治,群众为主,政府补助,部门帮扶,社会赞助”的工作机制,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每年全市1万多名干部带着点子、项目和资金,深入到创建点上,从一村一寨、一家一户抓起。单位捐助水泥等部分建材,干部带领群众投工投劳,因地制宜改变农村屋内外环境。柴灶改成沼气灶,厕所改成水冲式,石块垒砌乒乓球台和花坛,平整后的打谷场竖起了篮球架。村寨、乡镇之间的演讲比赛、文艺汇演、体育比赛成了农民常盼常有的赏心乐事。

  4年多来,各级各部门从政策、项目、资金上向创建点倾斜,共投入资金2亿元。其中,各级财政补助2400多万元,部门帮扶和社会捐助2500多万元,农民投资和投工投劳折合1.5亿元,全部用于“五通三改三建”基础设施建设。到去年底,全市已完成创建点1500多个,覆盖221个乡镇,有60多万农民受益,占全市农民人口总数的12%。遵义市已提出明确目标,2010年以前,全市要有80%以上的自然村寨开展“四在农家”活动,让85%以上的农民享受到像城里人那样的文明生活。

  “四在农家”活动把“富”放在第一位,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涌现出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增加收入快的订单农业、观光农业。所有创建点上的农民,增收致富的思路更清、路子更宽、速度加快,2005年人均收入达2300元,比全市农民人均收入多出100元。

  生活变富、环境变美、乡风变文明,“四在农家”活动激发了农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创建点上不少村民说:过去我们穷得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现在我们正在用双手建设美好的家园。在桐梓县娄山关镇小坝连村,走进王登炳老汉的院子里,十几个造型别致的花池引人注目,在他新建的“绿趣亭”中,一枚“火箭”直指蓝天。问及为何要做这个造型,王老汉自豪地说:这是我的“神舟”飞船,它象征着我们农民对科技知识的追求,表达我们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祝福。

  “农民得实惠,干部得民心”,红花岗区沙坪村村民陈进的这句话,道出了不少遵义农民对“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的深切体会。

  短评:“四在农家”好“抓手”

  “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遵义市开展的“四在农家”活动,展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农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它不仅为广大农民增加了收入,也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生活,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要求。遵义的“四在农家”活动与中央提出的20字要求是一致的,既有物质文明,又有精神文明,内容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农民容易接受,因此很快蓬勃开展起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工作千头万绪,到底该如何入手?遵义的“四在农家”活动可贵之处就在于找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抓手”和有效载体。“四在农家”活动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这个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要求入手,抓住农民致富这个核心,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将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他们大胆探索和创新,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即“党政引导、村组自治、部门服务、资源整合”。在这样的机制下,各级党政的领导“到位”而不“越位”,既加强领导,又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紧紧依靠农村基层组织、村组干部和村民,支持他们自主开展创建活动,不搞强迫命令和“一刀切”;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点子、带着项目和资金到帮扶点上办实事、好事;将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将人财物等捆绑使用,形成合力,实现效益最大化。

  常言说,良好的开头往往是成功的一半。今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否开好头,起好步,打好基础,对于落实“十一五”规划至关重要。“四在农家”活动是遵义的创造,也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乃至全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是丰富多彩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各地应按照中央提出的20字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扎扎实实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记者胡跃平、汪志球报道)

责编:靖海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