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单霁翔委员:新农村建设并非“新村建设”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3月07日 17:49 来源:新华社
    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专题: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新农村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记者刘畅)两会开幕前夕,身为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全国政协委员单霁翔刚从贵州东南山区的黎平县赶回北京,他是去那里与当地的侗族村民一起庆祝曾被洪水冲走的“地坪风雨桥”开工修复。

  “侗族村民不惜任何代价保护家乡文化遗产的精神令我特别感动。”单霁翔说,“这和很多地方打着建设新农村旗号急功近利改变村容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政协委员们就新农村建设各抒己见的时候,单霁翔对新华社记者谈到了他的这次考察活动。

  2004年7月,黎平县遭受特大暴雨和百年不遇的洪灾,横卧南江河上的地坪风雨桥被洪水冲毁。这座侗族风雨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当地村民典礼、聚会和青年男女对歌、定情的地方。

  大雨还没停村民们就自发地结队而行到下游打捞古桥构件。走了五六天,村民们找到了古桥的大多数构件,然后想尽办法把它们运回了家。正在开展的修复工程就是利用这些打捞回来的构件进行复原。

  单霁翔认为村民们朴实的行动就是建设“新农村”。他说:“新农村建设并非意味着大拆大建改变村容,散落在乡间的文化遗迹应借此得到保护。”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优美的乡村环境被提到和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同等重要的位置。

  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古村落之多、地域分布之广世界罕见。现存的古村落除少量为宋元时代建造的外,多为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分布在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山区。这些村落往往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也是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

  在各地紧锣密鼓开展的新农村建设中,单霁翔十分担心这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老村旧宅被“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所覆盖。 事实上,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

  对此,单霁翔提出,要在对农村地区的文化遗产进行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分类制定保护规划,建立保护制度;乡村建设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应与当地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相一致;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凡涉及文化遗产保护事项的基本建设项目,必须依法接受文物部门的评估。

  “要克服简单化地加快城市化的倾向,关注并致力于农村的综合发展。”单霁翔说,“要让民众在保护文物、保护家乡的行动中得到实惠;要让更多的决策者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能够使这个地区的发展更加合理。”(完)

责编:曹劲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