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人大代表建言:建扶贫开发博物馆记录反贫历程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3月09日 09:18 来源:
    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人民政协报消息:作为一名与贫困征战多年、把心血和汗水都融入在我国反贫困事业中的勇士,来自“陇中苦瘠甲于天下”的甘肃省定西市的石晶代表对什么是贫困、怎样反贫困,可以说最有发言权。此次赴会,她带来了《建立国家扶贫开发博物馆》的建议,提出在定西市建立国家扶贫开发博物馆。这个建议,不仅得到了甘肃代表团王利民、卢克俭、任继东、刘玄军、杨怀孝等多位全国人大代表的积极呼应,而且还得到了来自新疆、陕西、河南、江苏等省(区)10个地级市主要负责同志的大力支持。3月8日下午,代表们在这份建议上纷纷签了名,并向大会提交了议案。

  贫困是当今世界人们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从上世纪60年代美国率先“向贫困的宣战”以来,作为最大国际组织的联合国更是将消除贫困作为重要议题,不遗余力地推进世界反贫困进程。《联合国第四个国际发展战略》、《联大第十八届特别会议宣言》、《90年代援助最不发达国家行动纲领》等文件,都把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作为国际发展战略的目标和国际合作的优先领域;1992年第47届联合国大会将每年的10月17日确定为“国际消除贫困日”;1995年联合国召开社会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再次集中讨论了全球消除贫困、社会融洽和促进发展的问题;在2000年召开的联合国千年峰会上,各国领导人庄严地通过了“千年发展目标”。

  “这些宝贵经验,对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必要全面系统地加以收集和总结,而博物馆则是有效载体之一。”代表们说,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是全球反贫事业的重要实践者。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就一直致力于发展生产、消除贫困的工作,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集中力量进行扶持,极大地缓解了贫困现象。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600万人,贫困的发生率从30%下降到2.8%左右,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并积累了丰富的扶贫开发的经验。此外,我国扶贫开发总结和探索出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扶贫开发战略,使我国实现了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的历史性跨越,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这在世界扶贫史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定西是我国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是全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定西的发展变化全过程见证了中国扶贫开发的壮丽历程,是中国反贫困事业的时代缩影,并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面窗口,在定西市建立国家扶贫开发博物馆是历史和现实的最佳选择。代表们说,定西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十分贫穷落后的地方。建国以来,定西首开了全国扶贫开发的先河,由以“穷出名”开始向“干出名”和“变出名”转变,实现了由赤贫向温饱的历史性跨越。党的几代领导集体都关注和关心着定西这块贫瘠的土地,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亲临定西视察指导扶贫开发工作。20多年来,定西广大干部群众以实现“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房住”为目标,通过“治山水、强基础、兴科技、调结构”等相互配套的综合治理,使贫穷落后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2000年底,全市绝对贫困人口由1982年的170万人下降到15.27万人,绝对贫困面由1982年的78%下降到5.7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2年的105元增加到1268元。2003年,在上海召开的全球扶贫大会上,定西向世界人民展示了扶贫开发的历史成效。(张春莉)

责编:霍筠霞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