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落实科学发展观 山东以创新引领现代农业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4月03日 06:38 来源: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消息:改革开放以来的山东农业,是一个富于创新的领域。“鲁棉1号”累计推广1.2亿亩,山东寿光王乐义发明的冬暖式蔬菜大棚掀起了一场“菜篮子革命”,青岛农科院30多年前选育出我国第一个大白菜杂交品种,并已先后完成4次换代……山东省科技目前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牵住良种培育的“牛鼻子”

  山东省紧紧牵住农业的“牛鼻子”,在全国率先组织实施了良种产业化工程,10年累计投入3亿元,引进和选育了270多个动植物新品种,实现了新一轮的品种更新更换。

  1992年,棉铃虫在北方棉区持续特大爆发,棉花产量锐减。5年后,山东农业科学院几名研究人员从几百个杂交组合中选育出常规抗虫棉新品系。他们选育的11个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10年来推广到11个省62个县市,推广面积占了全国同类品种的一半。

  我国育种界有“南袁北李”之说:南方有“水稻之父”袁隆平,北方则有玉米专家李登海。去年,李登海不仅再次提高了世界夏玉米单产纪录,登海种业公司也在深圳成功上市。登海种业所在的莱州,如今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玉米科研基地,连续4次创全国夏玉米高产纪录,新品种推广面积几乎占全国播种面积的一半。

  目前寿光已选育出独根红韭菜等100多个优良品种,同时通过对国外优质蔬菜品种进行杂交和组织培养,初步解决了育种难问题。青岛农科院蔬菜所副所长杨晓云介绍说:“目前青岛市270万亩蔬菜,六成以上品种来自市农科院。脱毒种薯每亩平均增加农民收入1000多元,仅马铃薯一项全市每年增加农民收入5亿元。”

  5年来,山东省共取得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连续13年成为获国家级奖励最多的省份。

  骑上科学种田的“电驴子”

  北方市民如今在冬天也能吃上鲜嫩的黄瓜、碧绿的菠菜等反季节蔬菜,那要归功于冬暖式大棚的发明者――山东寿光三元朱村的王乐义。在王乐义发明冬暖式大棚之前,也有取暖大棚,不过每个大棚一个冬天要烧五六吨煤,还只能生产叶菜,不能生产果菜。王乐义的冬暖式大棚,从墙体到骨架,从覆膜到方位进行全面创新,在短短几年内推广到全国。仅寿光一地现在就有大棚蔬菜80万亩。

  “大棚以前怕顶棚滴水,水滴到菜叶上,菜叶就烂了,后来改进了顶棚覆膜材料,就不怕了。”寿光农民李振强指着温控器和灌溉设施说,“靠这个能够控制温度,就能够控制蔬菜成熟和上市的时间。还能控制灌溉、控制采光呢。”

  测土并科学施肥也在全省逐渐推广。山东土肥站站长蒋庆功介绍说:“今年累计安排测土施肥示范面积150万亩,带动面积1000万亩。如果全面实行测土施肥,全省亩产可增加近10%。”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了盲目施肥造成的损失和地力破坏,懂得了科学种田的道理。临朐县九山林场工人高付义说:“以前我们林场的羊粪没法处理,现在成了周围农民种植户的宝贝肥料,每年比羊毛卖钱都多。”

  机械化让农民大大减轻了体力劳动。邹平市西王村有720亩耕地,划成12个大片,由12名村民承包。村民每家都有三五台机耕和播种设备,机械化生产,收获后每亩交村里200斤小麦,用于给村民发放面粉。他们每年用在土地上的时间只有30天左右,被称为“一个月的农民”。

  目前山东省有农业产业化基地3000万亩,各类产业化组织6000多家。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知道市场信息和行情。说他是农民,他很少到露天劳动;说他是工人,他不用按时上下班。生产方式的改变让农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千百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如今搭上了科学种田的快车。

  走出规模经营的新路子

  目前山东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达347家,名列全国第一。山东已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为特点的农业产业化,有联合舰队型的“莱阳模式”,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32个;有航空母舰型的“诸城模式”,仅诸城外贸和得利斯两个集团,销售收入就达86.5亿元;有群体争荣的“安丘模式”,家家户户搞加工,千军万马闯流通,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327家。

  在很多龙头企业的种植基地,实行统一种植、统一施肥、统一用药、统一管理,龙头企业按照订单收购,风险企业承担。土地变股权、农民变工人,成为一种趋势。八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拥有自己的科研机构和研发力量,四成企业有自主品牌,企业近二成收入用于技术研发和引进。

  一些龙头企业致力于农产品深加工项目。莱芜市通海食品公司最近刚刚投资5000多万元上马了速冻脱水蔬菜设备,投产后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1斤冻干香葱在国际市场上可以卖到20美元,1公斤冻干蒜片12美元。

  生态农业的发展延长了产业链。章丘市圣泉集团用玉米芯生产呋喃树脂,一年消耗28万吨玉米芯。废渣被用来烧锅炉、发电。董事长唐一林算了一笔账:“按照3吨废渣顶1吨煤计算,集团全年可节约煤炭16000多吨,节约资金500万元。”尝到甜头的圣泉集团正在利用秸秆开发化学品和发电,“今年处理掉周围30%的玉米秸秆没有问题。”唐一林说。

  “山东农业正处于从追求量的增加到重视质的提高,从依靠土地和劳动力转向依靠高新技术,从粗放经营到科学发展的转折期。”山东省科技厅郑宏伟处长说:“跨好这一步,用好科技对山东农业意义重大,山东有能力从农业大省变成农业强省。”

   短评:农业的希望在科技

  “说他是农民,他很少到露天劳动;说他是工人,他不用按时上下班。”千百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如今在山东这个地方,生活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啊!

  农业的希望在科技。山东农业的发展就是生动的例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根本措施,就是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大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步伐。

  山东农业紧紧抓住了品种改良与创新这个“牛鼻子”,把农业科技导入生产环节,引发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使农民的素质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农业产业化,有效延长了山东农业的产业链,龙头企业纷纷崛起,农民得以分享农产品加工的附加值。

  今日的山东农业,刚刚跃上一个崭新的台阶,正处在关键的转型期。

  由以前追求量的增加到重视质的变化,由粗放生产到科学发展,在科学种田的实践中山东农民懂得,他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技。农产品要靠科技手段,走绿色之路;农业生产要靠科技手段实现标准化,完善产业化,走向国际化;农户更多地要倚重科技增收致富,提高生活质量。

  科学技术给齐鲁大地带来的变化是有说服力的。就全国而言,扎扎实实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并以高技术带动传统农业升级,才能突破人均耕地、水资源、环境等瓶颈的制约,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刘成友 宋光茂)

责编:刘立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