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原创] 别让假新闻吞噬掉媒体的良知
央视国际 (2005年01月10日 15:16)
专题:网评天下精华版
近日,一则“费翔拍卖胸毛赈灾”的消息,立即招来对费翔的骂声一片,但事后竟被发现这则新闻与事实相差甚远,且又被证明是假新闻!(1月8日《合肥晚报》)
时下,类似于如此被炒得沸沸扬扬之后又被定性为假新闻的尴尬情形,已成为新闻界一种最为常见的现象。而这种现象不仅严重损伤了媒体自身的公信力,更直接伤害了广大受众的精神和情感。新闻的生命在于其真实客观,但一些记者却往往因为自身的“责任事故”而令假新闻变得满天飞。要晓得,主流媒体代表着主流社会的良知,而假若没有健康的媒体,就难以构建一个公正的舆论环境甚至是健康的社会。可如今,在媒体愈来愈遭到“商业化”和“娱乐化”围剿和夹击的情势下,许多势利的媒体也就必然会向“市场化”或“企业化”的方向迈进,此时受到伤害的当然是媒体的社会良知。于是,为了追求和猎取与众不同的新闻素材或所谓的独家报道,那些未经证实甚至是添油加醋了的名人丑闻、明星绯闻,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其版面上的主打品种。
如今,许多崇尚“商业化”和“娱乐化”的媒体记者都在新闻操作中遵循着一种“尖叫原理”,即以那些煽情故事和名人丑闻为依托,制造一种能够在瞬间抓住受众眼球的“尖叫效应”。如名人间捕风捉影的性关系,或类似“费翔拍卖胸毛赈灾”之类的搞笑版,都是这些媒体或记者热衷炒作的一种新闻由头,但记者在制造出类似具有“尖叫效应”的新闻素材的同时,却已全然将事件的真实性抛却脑后了。之所以这样尖叫出来的假新闻业已危及到新闻媒体的社会良知,就是因为当绝大多数新闻媒体把公众的眼球吸引到少数名人脐下的狭窄范围时,试问还会有几个读者去关注其他真正牵涉国计民生的重大新闻呢?
当然,假新闻不断出笼,也跟时下媒体日益恶化的竞争环境不无关系。在竞争压力的挤压之下,许多媒体面临生存压力,为公众提供新闻的标准便不再是以真实客观为标准,而是以公众爱听爱看为其标准了。于是,只要新闻能抓住受众眼球,媒体为抢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就全然不在乎新闻应有的核实程序。而落在后面的媒体,也自然会不负责任地人云亦云。去年9月6日中国数以千计的媒体均在第一时间刊登的《伊拉克前政权第二号人物易卜拉欣被捕》的假新闻,恐怕就是这种人云亦云的尖叫效应或跟进效应酿的祸。
的确,媒体应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为第一要务,故新闻应具备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代表着媒体或记者的社会良知,所以媒体的核实程序绝非可有可无。因为假新闻一旦出笼,与其相配套的各类演绎报道和个人言论,便立即会形成一个庞大而混杂的信息扩散系统,且因其真假杂陈,虚实相间,而令公众真伪难辨。而若媒体甘愿置身于如此一个利欲熏心的环境之中而不自警自醒,媒体的社会良知哪里还有足够的存活空间可言? (作者:尹川 )
本栏目所载评论纯系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央视国际立场。
■ 进入网评天下论坛 发现更多精彩话题
责编:张会玲 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