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娱新闻 > 正文

云南郑和展还原一段浩瀚的和平史和航海史 

央视国际 (2005年06月05日 16:39)

  新华社昆明6月5日电 明朝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郑和先后七次“涉沧溟”,当时舟师“官校旗军二万七千余人,巨舶百余艘”。如今人们对郑和的了解只能依靠断篇残简、斑驳碑文、口传逸事、或是一只残破的木橼。

  5日,在云南省民族博物馆,当地展出了学者们经年累月搜集而来的“历史余烬”,通过这些无声的图物和有声的口传还原一段浩瀚的和平史和航海史。

  展览中选取的诸多图片均来自云南即将出版的大型图典《郑和史诗》,12个单元的展览工笔描画了郑和航海的细部。郑和航海策源于南京、起锚于太仓、祈风于泉州、伺风于长乐,“涉沧溟十万余里,若履通衢”,策展者引用这样的语句描述那断历史。

  在郑和的名字前,策展者加了三个词——航海家、外交家、和平使者。古往今来,能将这三个名衔连在一起的,恐怕只有郑和一人。

  策展者之一、云南晨光出版社社长周文林说:“我们在寻找有关郑和的史实时,几乎把一切可能存在遗迹的地方寻访了一遍。”

  虽然郑和出文莱以西、进入所谓“西洋”的历史在史书、民间有所记载,展览中有不少文字和图片还是策展者们亲身经历、亲眼所见。

  在展览“传播文明”这一单元,策展者向观众展示了郑和二十八年航海经历的影响:至今仍在使用的、郑和赠给占城(今越南)百姓的中国犁,中国海员带来的、在印度柯钦仍使用着的中国式渔网,在肯尼亚“西游村”中的“中国式木门”和自称是“郑和海员后裔”的村民。

  在郑和下西洋前后,永乐元年至二十二年(1403-1424),东南亚国家前来中国访问76次,仅永乐二十一年(1423)一年间,16国1200余使节来华访问,充分彰显了郑和下西洋的“外交效应”。

责编:慕泉  来源:新华社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