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11月28日 14:48 来源:
最近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除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研究明年经济工作外,还讨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11月26日《人民日报》)
文化体制改革,在党的十六大做出部署后,搞了两年多的试点工作,现已取得明显成效。就在试点地区、试点单位锐意改革的时候,其他地区的文化部门、文化单位也已开始了改革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调查摸底、思想发动、舆论营造等。这次政治局会议,在研究经济工作的同时,一并讨论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表明全国范围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即将展开;表明文化体制改革将不会孤军作战,而是与经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有机结合。完全可以说,文化体制改革正沐浴东风,即将迎来一个春天。
在笔者看来,这次政治局会议对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提出的总体要求中有五个“关键词”,即:坚持方向、遵循特点和规律、适应要求、事业和产业协调发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使我们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中国气派。传承古老文化有生命力的东西,应赋予其当代气息;吸收外来文化有益的东西,不能冲淡中国气派。譬如,传承京剧艺术,不能老是“翻版”、“复制”陈旧的东西,应该加入时尚元素。再如,学习韩剧成功经验,不能东施效颦,主要是学习人家如何张扬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使我们的文化通过强化民族性来增强世界性。
遵循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首要的一条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搞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最鲜明的特点。同时,坚持“三贴近”也至关重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最重要的规律。我们的文化体制改革绝不可以背离这些特点和规律,否则势必误入歧途。
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也就是文化产品要适销对路。这就要求我们知道人民群众喜欢什么、厌烦什么。群众喜欢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群众厌烦什么,我们就停产什么。需要说明一点的是,适应不是简单的迎合,那种一味迎合少数人低级趣味的做法,不是我们讲的适应。
事业和产业协调发展,就是严格按照事业属性和产业属性,把文化活动分成两类,一类是政府财政扶持的,一类是自我生存发展的。在这点上,避免一刀切式地搞产业化十分重要。现在有的地方走入了误区,连图书馆都变成了自收自支的企业,结果连买书的钱都挣不来,使图书馆事业严重萎缩。认定事业属性的,就应该财政出钱办事。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主要是文化体制实行多元化,公有制要上,非公有制也要上。不仅如此,在公有制体制下,还须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用人、分配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关键环节。
抓好上述几个方面的工作,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搞好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罗天柱)
本栏目所载评论纯系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央视国际立场
责编:任今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