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际市场油价的上涨,日前我国也上调了油价,这对百姓生活会有一定影响。“但由于石油消费在中国整个能源结构中仅占10%左右,所以油价波动不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太大影响。”
能源研究所能源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兴珊博士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给人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数日内阴晴不定的油价,牵动着人们的神经。4月8日随着伊拉克宣布停止出口原油,刚刚有所回落的油价再度上扬。5月份交货的英国北海布伦特原油价格每桶上涨了1.03美元,美国轻质原油上涨了34美分。随着世界第4大石油出口国委内瑞拉政府被推翻,4月12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因此而出现大幅回落,跌至4周以来的最低点。专家分析认为,石油工人罢工将很快结束,委新政府可能会调整“限产保价”的政策。
“所有的石油输出国都希望油价尽可能高,但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高油价难以维持。”朱兴珊分析,“目前石油市场供大于求,各产油国有相当的油井处于闲置状态。从长远来看,油价将会走低并逐步趋稳。”
朱兴珊认为,目前欧佩克将石油价格区间限定为22至28美元,仍属偏高,平均在20美元才比较合理。
朱兴珊强调,从历史上来看,油价变动从来都不是单纯由产量波动而引起的,而是夹杂许多政治事件导致的心理失控。“为此更不应追风逐浪,而是要冷静观察,从容应对”。
以第二次石油危机为例,伊朗自1979年1、2月份宣布停止出口石油,但同期石油的产量非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据统计,1979年1、2月的世界石油产量比上一年同期分别增加5.8%和4%。然而美国能源部长在讲话中夸大了伊朗停止出口原油可能产生的影响,带来了普遍的恐慌,并导致各大公司纷纷高价囤积石油,使得油价一路飚升,从1978年12月份的14.54美元,涨到1979年的6月份的41美元。
“此次油价上涨也是如此。中东局势的紧张,引发了人们对石油减产乃至石油危机的预期,而投机基金又利用这种预期进行炒作,从而使油价在短期内大幅攀升。”朱兴珊说,“随着石油市场制衡格局的形成,某些产油大国以石油为武器的时代已经过去。”
这一方面是因为许多西方石油消费大国吸取了两次石油危机的教训,建立了一系列的防范机制;另一方面,由于中东产油国经济对石油出口的高度依赖,减产和禁运不能长久。此外,产油国之间也不是铁板一块。一方限产或停止出口,对其他产油国而言可能是难得的机会。他们很快就会弥补缺口,借机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
“由于石油消费在中国整个能源结构中仅占10%左右,所以油价波动不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太大影响。”朱兴珊说,“我国的整个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油价上涨虽对进口石油有一定影响,却拉动了煤炭出口。消费部门将承担油价上涨的成本,但国内的石油行业却可赚上一笔,可谓有利有弊。”
“石油毕竟关系到经济的命脉,我国是石油净进口国,总的说来,过高的油价还是对我国不利。面对起伏不定的油价,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
为此,朱兴珊提出了3条建议:
一是尽快出台燃油税。目前欧洲各国普遍实行燃油税,英国油价中燃油税的成分占了80%。征收燃油税不仅有利于节约能源,而且能稳定石油市场。如果油价中80%是燃油税,剩下的20%即使波动,对整个油价的影响也不大。当然我国实行燃油税,不可能一开始就定那么高,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是尽快取消进口石油的配额制,放开自主经营权,让企业依据市场需求自主决定石油进口量及时间。由于油价波动的频繁,发放配额制的做法跟不上市场的变化,往往造成不必要的损失。2000年全球油价最高,而我国却进口最多、库存最多。“配额制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也不符合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必须尽快摒弃”。
此外,还应尽快建立我国的石油储备体系和石油期货市场,规避价格风险。(邵洁 潘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