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财经新闻 > 正文

唐双宁借典妙论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  

央视国际 (2005年04月24日 10:53)

  新华网消息:(新华网记者黄庭钧 叶国标)虽然没有出席23日在上海召开的“2005年中国国际金融与资本市场发展论坛”,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提交的一份题为《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三论》的书面发言,还是以十分精到的借典论事,赢得了与会专业人士的阵阵掌声。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代为发布的书面发言称: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革已进行一年有余,中国工商银行改革也已正式启动。“工行的改革同中、建两行一样,核心和关键都是要在财务重组的基础上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为此,唐双宁在书面发言中,巧妙地借用了三个历史典故,论述了国有商业银行进行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谓“肌肤心腹论”

  西汉时,匈奴在北方边界上集结犯边,汉景帝十分着急,向自己的老师晁错问策。晁错的回答是,对当时的朝廷来说,匈奴犯边不过是“肌肤之患”,是一个不必过于担忧的小毛病;诸侯才是“心腹之患”,是个不容轻视的大祸端。

  由此,唐双宁论道:对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常常被人们忧虑的不良资产,其实也是“肌肤之患”,是个小毛病,“一扫可平之”;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弊端才是“心腹之患”,是个大祸端。这个祸端不除,不良资产被扫平后还会复生,国有银行的改革也就难以起得真正的成功。因此,唐双宁的“妙论”认为,只有深化国有银行体制改革,根除体制弊端,这才是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成功的关键。

  二谓“形似神似论”

  唐太宗对王羲之的书法情有独钟,于是当时的朝臣纷纷临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时竟成官场风气。其中,有个叫冯承素的大臣的书法摹本,由于特别像王羲之,而最为太宗李世民所欣赏;但是后人最珍爱的却是颜真卿的摹本,把颜真卿视为书法大师,而很少有人知道冯承素是谁。因为冯承素临摹得虽然像王羲之,但不过是“形似”;颜真卿临摹则达到了“神似”的境界。

  因此,唐双宁借用这个典故认为,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也必须先“治表”,通过财务重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资本市场上市这几个阶段而逐步建立起“形似”的现代化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框架,再通过这样的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使改革深入人心,使整个银行的经营管理在这个框架上运营自如,与现代化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内涵上达到“神似”的程度,这才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成功的标志。

  三谓“南橘北枳论”

  春秋末期,闻名当时的齐国丞相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为给晏子一个“下马威”,就安排手下人在晏子到来时绑着一个齐国的小偷羞辱晏子。晏子不亢不卑地说,齐国人在自己的国家里都是良民,一到楚国就成了窃贼,这就好比淮南的橘子,一被移栽到淮北就长成了又小又苦的枳子,完全是淮北水土不好的缘故。

  这则“淮橘成枳”的典故,也被唐双宁借用到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改革中。唐双宁认为,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借鉴国外经验,是“势所必然”;更要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这是“事所必需”。将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理念与我国的现实国情结合起来,推进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这是改革的宗旨。已经启动的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改革的成功。

  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在书面发言中还对比了目前已经启动的中行、建行和工行的股份制改革。他指出,对于这些国有商业银行而言,改革的目标都是“通过财务重组、公司法人治理改革、资本市场上市这样几个阶段”,建成现代化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不同的是,工行的财务包袱更重,大体相当于中行、建行两家的总和。同时工行改革的不确定性更强,国有企业兼并、重组、破产等涉及的银行债券主要集中在中国工商银行。因此,对中国工商银行,解决问题的难度更大,除动用外汇储备进行注资外,“还需要其他方面的配套支持”。从这些角度上,唐双宁认为,“只有工行的改革成功,才能更加证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成功”。

责编:陈卓  来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