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网友原创] 期待食品监管转变模式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7月21日 15:47 来源:
    专题:网评天下精华版

  最近,遭遇“甲醛门”事件的啤酒市场面临着一场信任危机,在国家质检总局肯定全国啤酒质量后,昨天北京市食品办、市工商局公布的抽检结果显示,北京市场上销售的各类啤酒甲醛含量均符合国家标准,而且国产啤酒甲醛含量均低于进口品牌,消费者可放心饮用(《新京报》7月21日)。

  其实众所周知的是,自食品市场发生“苏丹红”事件以来,其后又接连出现了“光明”回奶事件,面包添加剂事件,啤酒“甲醛”事件,上海的“维维豆奶”事件,及至最近的“孔雀石绿”事件。可以说,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的一再出现,已经在事实上使众多的消费者成了惊弓之鸟,所以在此情况下,消费者对任何食品安全的公信度已降到50%左右也属顺理成章之事。可问题的关键是,人们只要对一段时间来的食品安全事件稍加回顾,就能轻易发现其中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在上述食品安全缺陷事件中,其来源要么是国内外的媒体报道,要么是出自知情人的爆料,而几乎没有一件是由行政监管部门首先发觉并能在事前防范的,就连现被证明是一场虚惊的啤酒“甲醛门”事件,有关部门的出现虽有所改善,但从社会公众的需要与市场管理的及时性看,也仍然显得有点姗姗来迟。因而人们对此市场现象的一再出现,似乎在理论上有足够的理由向有关机关提出这样的发问:为什么行政监管总在事后而没能在事先就能发现并予防范?这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现有行政理念和有关机制也存在相当的缺陷?

  还有从制度须具备完善与健全机制的观点看,有关行政机关一再而再而三的总在市场风波出现后才出现,那人们似乎也同样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现有的食品监管制度与社会公共与公众的需要及市场要求之间还有着相当的距离。而这种“距离”的存在,不仅会使众多的消费者利益处于一种危险状态,且也会使人们对行政能力的公信产生怀疑。而如此的社会结果说明,倘若有关行政机关还不及时加紧自我反思,而仅满足于现有的事后“亡羊补牢”式的管理模式,那不难预料的是,一旦还有类似上述的食品安全事件在市场出现,类似的结果也将会重现。

  所以已经出现的食品事件证明,现有的市场行政监管机制的确存在着与社会要求不相适应的缺陷,而面对如此的制度现状,对有关行政机关来说,不仅要着力于具体事件的解决,更重要的还要能从具体的事件中找出其为什么会出现,为什么能出现的制度成因,想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否则,市场肯定会出现恶性循环的局面。想这绝不会只是笔者个人的危言耸听!(作者:周义兴)

  

本栏目所载评论纯系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央视国际立场。

  ■ 进入原帖 发表高见

  ■ 进入网评天下论坛 发现更多精彩话题

责编:张会玲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