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12月29日 10:39 来源:
经济参考消息:廉价的温州鞋、踢走主人的骆驼和辅佐朱元璋的马皇后,争论中的人们用这三者来比喻2005年银行业最受瞩目的事件——引入外资战略股东。
贱卖质疑:金融股权廉价如温州鞋
银行业引入外资最先引起的争议是是否贱卖,温州鞋是“贱卖论”者打的比方。
贱卖质疑声浪始于某杂志刊登的一篇报道,在这篇题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金融版图告急》的报道引述德邦证券有限公司总裁余云辉的话说,国内金融企业在“像甩卖温州鞋子一样竞相甩卖金融股权”,“这将会带给中国金融业灾难性的后果。”
10月27日,建行上市,人们发现建行公开交易的股价为账面价值的2倍,远远高于出售给美国银行和淡马锡的价格(1.2倍)。一些人士指责建行被“贱卖”了。
建行董事长郭树清在回应“贱卖”质疑时表示,战略投资者会改善公司治理,会带来技术支持,会共同面对未来的市场风险,这些都是无形资产性质的收益。仅就转让价格而言,也大大高出账面净资产,特别是考虑两家机构(美国银行和淡马锡)还承诺以公开上市时的价格买入一部分股份,平均算下来,更要高出许多。
对于定价差异,中行董事长肖钢分析说,战略投资者和公众投资者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战略投资者愿意与引资企业长期业务合作,共担风险,往往要承诺较长的股票锁定期,承诺竞争回避。公众投资者更多考虑股票投资收益,可能长期持股,也可能短期投机。因此,战略投资者在IPO(首次公开募股)前入资的认股价格一般要低于IPO价格。从定价策略看,引入国际知名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有助于提高引资企业无形资产,提升引资企业形象和市场价值。因此,在引资定价过程中,按国际通行惯例,通常都要考虑无形资产的价值。
威胁质疑:骆驼最终会踢走主人
骆驼在沙漠中又累又冷,就对帐篷里的主人说:能不能让我把头伸进帐篷来躲躲风?主人觉得也占不了多大地方,就同意了。过了会儿,骆驼又说,在外面的身子也快冻僵了,能不能让我的身子也进来?主人又答应了。又过了一会儿,骆驼说,帐篷太小了,我俩都在里面很挤,不如你到外面吧。于是一脚把主人踢出了帐篷。
在持引资“威胁论”的人士眼里,淡马锡、花旗、汇丰、美国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战略投资者就是这只骆驼。他们认为,当下引入外国投资者的浪潮将威胁中国的经济安全。
威胁论的兴起始于一篇文章。10月25日,一家报纸刊登了余云辉和骆德明的文章《谁将掌控中国的金融?》。文章认为,外资入股中国金融企业,除了追逐利润这一资本的本质特性外,其更长远的目标是要控制中国的金融企业和金融产业,最终达到影响中国经济的目的,从而瓜分中国的经济资源及其所创造的财富。
文章这样假想外资的“阴谋”:先是小比例参股,然后提高持股比例,借助中国经济的上升周期,迫使人民币进一步升值,要求中国开放资本账户,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把投资和利润兑换成为外汇撤离中国,引发金融危机,利用人民币贬值之际,通过外汇回流再兑换成人民币,并进一步增持或收购中国金融机构股份,达到控股目的。文章悲观地认为,最终大部分中资金融企业变成外资金融机构在华的分支机构。
对于威胁质疑,肖钢认为,如果不改革,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严重不足、不良资产增加、财务信息不真实,连生存都难以为继,这才是真正威胁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的最大隐患。
回应质疑:战略股东是马皇后
为什么要引进战略投资者?在喜欢以历史故事解释金融改革的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看来,战略投资者就是辅佐朱元璋的马皇后。
唐双宁这样打比方:在朱元璋最困难的时候,他几天没东西吃,马皇后烙了一张大饼送去,这种帮助行为,就相当于对参股银行的“救助”;后来朱元璋在前方打仗,马皇后在后方动员妇女支援前线,给前线纳军鞋、送干粮,相当于提供“网络支持”;朱元璋后来当了皇帝,猜忌心越来越重,经常滥杀无辜。每到这个时候,马皇后就劝他,此乃“建立内控机制“。“朱元璋当皇帝,有马皇后的作用在里边,朱元璋娶了马皇后,股票行情才看涨。建行得到国际资本市场认可,有美国银行的作用在里边,建行同美国银行合作,才能成功上市。”唐双宁说。
11月以来,金融高层陆续发言驳斥“贱卖论”和“威胁论”。高层认为,引入战略投资者并海外上市,有助于强化国有商业银行的监管并改善其公司治理。引进战略投资者主要不是为了引进资金,而是为了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手段,促进中资银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
“引入战略投资者不会威胁金融安全”,央行副行长苏宁明确表示。他说,目前面对金融业的激烈竞争,特别是明年年底按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所有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
争论的背后是对改革路径的怀疑
与“贱卖”声音相反的是“贵买”。据媒体报道,在与中行达成入股协议后,苏格兰皇家银行的一些股东批评说买贵了。股东们不高兴的是,银行投入这么多资本,换取一家有风险的国有银行的股权。
北京大学教授周其仁也不认同贱卖论。他撰文指出,临近上市,建行闹出董事长腐败丑闻,中行又爆出10亿存款“蒸发”的消息,要不是两家银行的股权连同容量巨大、开放程度不足的中国金融市场的进入机会一起售出,单从银行论,很难卖出去。
周其仁的看法与之前周小川提醒人们不要沾沾自喜相应和。“贱卖”也好“贵买”也罢,价格问题其实只是技术问题,最终争论延伸到了“金融安全”范畴,但背后是对金融业改革路径——花钱买制度、开放促改革——的怀疑。
余云辉打了这样一个比方:假如有一个农民有100亩肥沃的土地,但地里总是长草,他会卖50亩地出去换取除草技术吗?质疑改革路径人士杠的旗子是招商银行,他们认为,招商银行没有花国家一分钱,没有依靠外资入股就在短短5年内将大量不良资产化解,建成了国内一流的商业银行,说明并不是非引入外资不可。
周小川回应说,国有商业银行之所以选择“股份制改革和发行上市”的改革路径,是经过一系列慎重研究才选中的。主要是参照了国有工业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和公开上市的成功改革经验。
四大国有银行的最大股东——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平说,大型国有银行的上市,并不是改革的目的,但却是推行银行改革的必经阶段,而且是不可替代的。
应该也给国内资本机会
在一次论坛结束后,一位银监会高官对余云辉说:“你的说法有道理,算是提个醒,但问题很复杂。”
确实,把国有商业银行建成现代银行远远比农民除草要难。不过,引资也要有章法可循。11月初在质疑声高涨的时候,银监会公布了合格战略投资者的遴选标准:入股比例不低于5%、股权三年锁定期、派出董事、丰富的银行业管理经验、投资商业银行不多于两家。照此标准,淡马锡不能算是合格的战略投资者。一来,淡马锡只是一家投资公司,二来淡马锡已经入股建设银行和民生银行。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传出淡马锡公司入股中行受阻的消息。淡马锡有意以31亿美元的代价收购中国银行10%的股份,但据媒体报道,淡马锡入股中行的申请未获得中央汇金公司的批准,因为汇金担心淡马锡过度涉足中国银行业。
作为新加坡政府控制的投资公司,淡马锡已经在建行上市前购买约14亿美元的股份,并在建行上市时再次投资了10亿美元,此外还持有民生银行4.6%的股份,淡马锡已经共计向中国银行业投资62亿美元,成为银行业最大的外资投资者。直到现在,淡马锡入股一事还没有下文。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如果批准淡马锡入股中行,势必会招致更多地“贱卖”论和“威胁”论者的批评。如果抬高要价,则可能吓跑外国投资者,影响银行海外上市。
记者发现此次论争中反应最为激烈的是内资金融企业,人们能感受到民族金融业对不能介入国有银行改革的沮丧和对外资金融巨头攻势的忧虑。
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第四年里,中国银行业引入外资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银监会统计显示,截至3月,10家中资银行先后得到花旗、汇丰等多家外资金融机构的战略入股。仅仅7个月后的10月末,已有22家境外投资者入股17家中资银行,外资投资金额已超过165亿美元,占国内银行总资本的15%左右。但以引入战略投资者不是为引入资金而是为了引入管理和技术为由,银行业对内开放仍然不见进展。面对如此“来势汹汹”的外资,民营金融如何能没有危机感?
在反驳“贱卖论”的同时,经济学家吴敬琏也提出建议:金融领域改革应该也给国内资本和民营资本机会。社保基金也可以进入,但投资后应该介入银行的公司治理,真正发挥作用。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也表示不能把战略投资者仅限于国外机构。他说,商业银行在引进战略投资者时,不要只考虑国外投资者,也可以考虑国内的投资者,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甚至可以是商业银行之间的联合。最近传出消息,社保基金有意入股中行和工行,借其股改上市的机会确保基金增值。如果社保基金入股成功,将开创国有银行引入内资先河。
背景链接
引资争论言辞实录
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不能胡乱引进战略投资者。不能引进慈禧太后那样的,最后把大清朝搞破产了;也不能引进武则天这样的,最后把唐朝兼并了,她自己当董事长了。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正庆:“一股就灵”已经被证明失败了,现在银行业改革也要防止“一洋就灵”。
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平:在国有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的过程中,既要看到制度性溢价,也不能忽视制度性折价。现有法律关于外资持股银行比例的限制、行政干预经营、国有银行高管的政府任命方式,都是对方要求折扣的依据。
经济学家吴敬琏:到现在为止,银行改革做得相当不错,但之后能不能使银行脱胎换骨,能不能真正给投资者最大的回报,是问题的关键。
高盛亚洲董事总经理胡祖六:有一种意见以为,只有继续强化对银行的国有控股,抑制外资的侵入就可以解决中国银行体系的安全,这纯属自欺欺人。
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师罗奇:中国国有银行改革走到这一步已不可能回头。
UBS亚洲首席经济学家安德森:中国的金融体系既不是一座将要爆炸的矿井,也不是一座诱人的金矿,而只是一个中等水平的投资机会。
责编: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