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其他 > 正文

王顺友是我们的贴心人 

央视国际 (2005年06月02日 10:04)

  我叫扎西龙布,是木里藏族自治县倮波乡的干部。王顺友是我的好朋友。

  说起王顺友的事,还要先从我现在工作的倮波乡说起。倮波乡是王顺友马班邮路的终点站,离木里县城有180多公里。这里既不通公路,也不通电话。一路上除了雪山、峡谷,就是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由于路途遥远,条件艰苦,我们乡上的干部外出办事,或者是到县里开会,都是骑马,很不方便,让我们吃尽苦头。要说倮波乡的路程遥远和艰难,有一个生动的故事:2002年12月份,国外一家电视台提出要对王顺友负责的县城至倮波乡这条单程180公里的邮路进行了一次跟踪拍摄。结果他们用4天的时间只走了80多公里就走不动了,只好转道有公路的地方,乘坐越野车经西昌和甘孜州九龙,绕了六、七百公里,才到达倮波乡。算是坐车完成了从邮路起点到邮路终点的拍摄任务。中途分手的时候,外国记者和王顺友打了个赌:看谁先到达倮波乡。令老外吃惊的是,当他们坐车来到倮波乡时,王顺友已牵着那头白骡子等他们半天了。外国记者被征服了,他们伸出大拇指说,"王顺友,好样的,你是真正的男子汉!"

  刚刚认识王顺友的时候,我心里只是觉得这个人不简单:大家可以想一下,走一个来回就是360多公里的路啊。我们骑马都觉得有些受不了,可老王身上背着几十斤重的包不说,按照邮政上的规矩,他只能牵马,不能骑马,一个月徒步走两个来回,多么不容易!

  开始,我也只是觉得王顺友走路厉害,并没有觉得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在倮波乡工作的时间长了我才知道,这个看上去老实巴交的邮递员,不仅能吃苦,工作干得好,而且对人也特别好。

  在马班邮路上,沿途的很多老乡,只要遇见王顺友,总会非常热情地把他拉到家里歇歇脚,喝口酒,吃顿饭。用王顺友的话说,乡亲们总是把他当大干部一样的款待。不仅如此,就连那匹和王顺友形影不离的白骡子,大家也非常照顾,总要扯上几把青草,捧几棵玉米喂它。

  到了乡政府,只要我们乡干部在,也总是笑脸相迎,赶快给他弄吃的喝的。我们的乡党委书记常说,千万不要小看了老王的工作,他是传播党的方针政策的信使。我们做基层工作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上级的安排部署,即使在广播里听到了,在电视里看见了,可如果没有党报党刊,我们怎么可能给老百姓讲得清楚。离开了他,我们的工作还真干不好哩。

  倮波乡山高路远,信息闭塞,工作和生活条件都相当艰苦和枯燥。人是不能离开信息的,凡是有字的东西,无论是报纸、杂志还是家书,到了我们乡上同志的手中,就成了宝贝,翻过来覆过去的看,左一遍右一遍的读,直到翻得破破烂烂,就连报纸缝里的字都看完了才满足。所以,我们盼着王顺友带来新报刊的心情,就是一种等亲人的感觉。

  在我的眼里,老王是一个责任心很强的人,强得有时候都让人觉得有点不可理喻。他不管到了什么地方,总是邮包不离身,不仅白天要背在身上吃饭,晚上他也会把它枕在头下睡觉。途中遇到雨雪,不管自己是不是遭罪,他总是像命根子一样的保护着邮件。每次到了乡政府,他带来的邮件,早已按村组分得清清楚楚,而且必须让乡文书或乡领导签字盖章验收。如果文书或者是乡领导不在,就是等半天一天,也不会交给其他人。从我认识他的那一天起,从来没有听说他的邮件出过什么问题。

  1998年8月,我们木里遭受了一场百年罕见的暴雨和泥石流袭击。当时,进入倮波乡的大路、小路全部被冲毁,几条河流上的简易小桥,也被洪水全部卷走。整个倮波乡几乎成了一个与外界完全隔绝的地方,就连受灾的情况也只能通过电台,每天向县里汇报两次。有一天,我们几个乡上的领导,正蹲在河边商量如何恢复交通,一个同志大声地叫了起来:快看,快看,有匹马冲到河里!大家抬头一看,还真的有匹白马在河里拼命地往岸边挣扎。我们急忙跑过去,才发现马后面还有一个人。这个人浑身都是稀泥,额头上一个大包,挽起的裤脚下,还隐隐看见有血和着泥水往下淌。等他把脸上的泥浆抹了几下,我们才认出来,原来是王顺友。

  我们赶快上前去扶他,问他伤得重不重。他不说话,忙着把马背上的包裹拿下来。看得出,邮包已经用塑料布严严实实地包了好几层。费了好一会儿功夫,邮包打开了,里面的邮件干干净净、完好无损。这个时候,王顺友才一屁股坐到地上,一边擦他腿上的伤口,一边长长出了一口气说:"路太滑了,摔了我好几回不说,过河的桥也没有了。没办法,我只有拉着马尾巴从水里趟过来,幸好邮包没出问题。"

  我们说,一连几天雨都没停过,路烂成这个样子,你也不知道等几天再来,你不想要命了?可他说,班期不敢误啊!再说,这里还有两个学生的录取通知书呢。山里的穷娃娃考上个学校不容易,我不能误了他们的前程呀。

  王顺友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认定的事情,认准的道理,就是九匹骡子也拉不回来。他为人善良厚道,热心帮助乡亲们,他说,虽然我赶不上雷锋,但我要向雷锋学习。

  去年秋天,外面的医学专家专程到木里,为各族群众免费做白内障复明手术。由于时间很紧,县邮政局的领导把通知交到了王顺友的手中,再三叮嘱要他尽快送到乡政府。领导当时不知道,那段时间王顺友的胃病犯的很厉害。可他接到任务,二话没说,揣了些胃药,牵着马就上路了。一路上,王顺友没有好好地吃一顿饭。几个干馒头就着山泉水就过一天,塑料布往地上一扔就过一夜。这一次,他比以往提前了三天到达。当他傍晚赶到乡政府的时候,王顺友已经被病痛折磨得不成人形了。他弯着腰,手紧紧地捂着腹部,脸色白得跟纸一样,虚汗大颗大颗地往下淌,连说话都是有气无力,断断续续的。看他这个样子,我们几个乡干部赶紧把他送进了乡卫生院。

  王顺友为送通知生病住院的消息传开了,第二天一大早,乡政府附近的群众,那些等待治疗白内障的病人和家属,纷纷跑到卫生院去看他。一位双目失明的藏族老阿爸,硬是让人搀扶着来到王顺友的病床前,手里拿着几个鸡蛋,眼里噙满了泪水,嘴里反复说着一句话:王顺友,好人!好人哪……

  在王顺友身上,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也许他早已淡忘了,可我们倮波乡的干部群众却一桩桩、一件件都记在心上。

  1997年,从县城到我们倮波乡的中间站--白碉乡的公路全线贯通,过去走两天的山路,如今乘车只需要4个小时就可以到达。按照邮局的规定,王顺友只要把邮件安全地送到乡政府,就算圆满完成任务了。这回通乡公路修好了,王顺友如果改道走公路,又方便,又安全。可王顺友却依然牵着他的骡子翻越雪山,去走那条需要两天路程的邮路。乡政府的同志都跟他说:"你就把邮件放在乡上,让他们自己来取就可以了,何必这样苦自己呢"。王顺友说:"你们乡上的领导忙,不可能专门去送信、送包裹,再说让乡亲们跑那么远的路来取我心里也不忍心,我多走几步路,这两头不就都方便了吗?"有人想不明白,说:王顺友,你傻呀,近路不走走远路。王顺友回答说:走近路对我来说是要省点力,可雪山下那些托我带信、带包裹的乡亲们就要跑到很远的乡政府才能找到我,有时候他们不能及时拿到信件,会耽误事情的。只要他们方便,这点路算不了什么!

  倮波乡的高山上有两个村,离乡政府有几十里路。为了减轻乡政府的负担,也为了让这两个村的老乡能尽快地收发邮件,王顺友每次都绕道走上7、8个小时,亲自把邮件送到这两个村。

  就在这两个村中,由于年轻人多数外出打工,家里留下的多数是一些老人和孩子,而且很多人都不识字。王顺友每次到这些人家投递邮件,乡亲们总会请王顺友当面把信打开,读给他们听。如果要回信,他还会拿出纸笔帮人写好,分文不收地带回县上,自己掏钱将信件寄往外地。这么多年了,就连王顺友自己也搞不清楚,他到底为邮路上的乡亲们垫了多少邮寄费和邮票钱。

  王顺友不仅帮助"收发"沿途村民的信件,而且还经常帮他们捎带生活生产用品,甚至自己掏钱帮忙买。有一次,倮波乡的一个村民托王顺友从县城带一个电视稳压器,王顺友垫了150元钱买好后,又在送信的时候带去。可这位村民身上只有50元,剩下的钱王顺友再也没去要过。

  王顺友送信的这些地方都没通电话,很多时候,一些村民请他回到县城后帮忙打电话给在外地的子女,王顺友从来不推辞,而且都是自己掏腰包付电话费。

  当地很多老百姓都把他当成自家人一样。一位藏族老阿妈说:王顺友就是我们自家人,我家的事他什么都知道,有些比我儿子还清楚呢。王顺友那穿着褪色邮政衣的身影,老乡们感到非常熟悉和亲切,对他的行程也是了如指掌。算算送邮件的时间快到了,都会情不自禁地向小路上张望,看看王顺友是否从这里路过。树上果子成熟的时候,王顺友的口袋里,总有乡亲们硬装上的几个水果。路边的简易小卖部里,也总有特意为王顺友准备的他喜欢的索玛、大前门香烟。

  前年冬天,王顺友病倒在路旁的一个小店里,可他依然要坚持送邮件,谁也劝不住。店主邱拉坡放心不下,把小店交给家人,陪着生病的王顺友一起走了6天,直到完成这次邮班。每当说到这些事,王顺友总会说,这么多年了,要是没有乡亲们对我的照顾和帮助,我王顺友可能早就死在这条邮路上了……

  和王顺友打交道久了,你一定会被他的乐观向上所感染和折服,也一定会为他和老百姓那种水乳交融的情谊而感动。遥远的邮路,枯燥的工作,艰苦的环境,在他的乐观面前,在他那高亢的歌声面前,竟然显得是那样的平淡,那样的不起眼。山里人的一支烟、一杯水能让王顺友在邮路上笑着回味好一阵子,一碗酒、一堆火、一声感谢能让他在荒山野地里做上一个好梦。

  记得前几年我驻村的地方恰好就是王顺友马班邮路要经过的地方。那两年间,每一次王顺友总是按照我算好的时间,准时出现在我住的地方。每次老朋友相见,最多就是坐下抽支烟,喝几口酒,他又忙着上路了。他总是说,我赶时间,忙得很,下次送邮件再聚。可直到我回到乡上,我们也没有在一起好好地吃过一顿饭,痛快地喝过一次酒。

  王顺友就是这样一个人,永远那样的忙碌,永远那样的勤恳。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永不停歇地穿行在雪域高原、深山峡谷,并且是那样的不求索取、不图回报。我了解王顺友,他的文化水平并不高,工作任务也并不复杂。可他用他的信念,他的执着,他的热情,在实践着一个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践着从他父辈传下来的朴素信念:为党和政府做事了不起,为人民做事了不起!

责编:刘英来  来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