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已至,少儿图书市场的“妖幻之风”愈刮愈烈。继《哈里·波特》之后,“鸡皮疙瘩”系列丛书、《幽灵街》系列、“妖湖怪谈”系列、“恐怖俱乐部”系列、“达伦·山”系列等恐怖、惊险、刺激的儿童幻想类小说再次火爆市场。
“黑夜中闪现的幽灵,身后出奇不意的绿手,面具下魔鬼狰狞的脸……”这类图书营造出一个个超越现实的神话、科幻艺术世界,创造出挑战孩子们想像力极限的情景和经历。
其中的“鸡皮疙瘩”系列曾被译为31种文字、创吉尼斯世界畅销书之最,其作者R.L.斯坦在序言中提出的目标是“把孩子们拉回书本”。如今,当书中的妖魔鬼怪真的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后,这类书的魔力却受到了社会各方的质疑。
在采访中笔者看到,“妖魔鬼怪”的确使不少小读者的视线离开电视、网络、游戏,再次回到了书本。学校、家里、公车、路上不时可见捧着“鸡皮疙瘩”或“湖妖怪谈”的中小学生,甚至一些青年也沉迷其中。
各地书店大都出现“妖幻小说”的热卖现象。北京西单图书大厦等书店开辟了专架。在王府井书店,很多孩子们围站在专架边读得津津有味,不少孩子当场要求父母购买。参加北京英语夏令营的初二学生王亮说:“我们就喜欢惊险刺激的故事,跟科幻片差不多,这书特有意思!”北京、上海、温州等城市媒体纷纷惊叹,少儿图书再掀阅读热潮,“妖幻小说可能引领阅读新时尚”。
然而,不少喜欢让孩子多读书的父母却对这次的阅读热潮表示了担忧。北京的陈先生坚持不肯给女儿买第二本“鸡皮疙瘩”,因为11岁的女儿在看过《远离地下室》后夜夜不敢独自上厕所,却又天天吵着要买全套“鸡皮疙瘩”。
一位儿童心理学专家指出,“鸡皮疙瘩”一类的小说有意将恐怖世界引入现实生活,容易使孩子对日常生活产生恐怖记忆,并不利于孩子成长。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王泉根教授则说,这类恐怖小说的背景多是坟墓、死亡、幽灵、怪物,孩子一旦喜欢上,将使儿童产生心理障碍和精神障碍,造成“阅读紧张”,开卷并非有益。
与此相反,出版“鸡皮疙瘩”系列的接力出版社总编辑白冰说,这类书“张扬人类的幻想能力,而儿童文学的本质就是幻想”,因此是适合当代青少年阅读特点的。
儿童文学评论家金波、彭懿认为,儿童心理成长成熟需要磨砺,阅读这类幻想小说可以使孩子勇于面对挫折和惊险,增加胆识和应变力。
接力出版社李先生的说法很有意思:“以前儿童图书市场不景气,孩子们要么无书可读,要么无兴趣去读。那都是因为儿童书籍‘甜品’太多,总是温情、甜蜜的童话,不具备多种元素。而‘鸡皮疙瘩’一类的恐怖惊险小说,就像酸辣的开胃菜,重新激起孩子们的阅读胃口,提高他们的勇敢指数,让他们合理享用‘书本阅读的精神营养配餐’。”
据悉,“鸡皮疙瘩”系列在国外7年销售近2.2亿册,在国内自3月上市已销售近80万册;而“妖湖怪谈”首批1.1万册也被订购一空;其他各家出版社的这类引进或原创儿童图书征订情况都不错。
对此,王泉根等教育专家指出,“妖幻小说”用恐怖、惊险的手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存在误区,除了幻想还有多少“文学”可言值得考虑。儿童阅读除了想像力的重视,也应重视书籍对孩子科学观念、认识人性社会的引导作用,负起成人的社会责任。
目前,有些国内作家也投入妖幻儿童小说的创作中,“想入非非·奇幻”系列就是一批富有想像力的青年作家完全本土化的原创作品。而北京京华图书发行公司还准备出版“世界著名奇幻小说书系”。
据了解,在妖幻小说继续升温的同时,一些有远见的出版社已经在考虑,孩子们回到书本的阅读兴趣在多元化、多媒体时代将会持续多久。 (黄亚星 申剑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