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新闻频道 > 科技新闻


【高考】你说我说:见义勇为高考加分该不该?  
08月08日 15:56

    《每日新报》报道:南京大学公布了自主招生录取方案,对在高中阶段思想品德优秀且具有见义勇为行为的学生,高考可加20分录取,以获奖证书和新闻报道稿件为准。此举一出,有些人说这有助于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但有些人却认为这有鼓励未成年人冒险之嫌,个中暗含危机。

    
反方观点


    ■有失公正,不宜施行——王熙,男,应届高中生

    首先,高考是一项文化考试。高考的目的是为高校选拔学生,考核的内容是文化素质,所以,录取的标准只能是知识水平。尽管见义勇为是一种社会美德,应当大张旗鼓地宣传、奖励,但因为高考考核的不是道德水准,所以在文化总分中加入道德评判分数似乎不很适宜。如果照此办理,那么,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是否也应当加分呢?若果真如此的话,高考恐怕就不是高考了。

    其次,高考是一种公平竞争。虽然目前的高考制度不尽完善,但至少是眼下最公平的选拔制度,所以,应当给广大考生以公平的机会。但是,能够见义勇为的机会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不均等的,它只是一种机遇,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没有“见义勇为”加分的考生并非都不能做到,只是没有机会而已。所以,把它作为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全部考生缺乏科学性。况且,20分在高考中的分量相当重。如果有两个人的道德水准基本相当,高考中张三比李四低了十几分,但因前者遇到一个“见义勇为”的机会而挤掉了后者,这恐怕就很不公平了。

    再有,若是以“见义勇为”作为加分条件,也可能产生一定的副作用。试想,一个身体孱弱的学生发现几个彪形大汉正在为非作歹,去打110才是上策。但他若为了那20分而头脑发热,不顾当时形势上前制止,不仅无济于事,说不定还会带来不可弥补的后果。

    ■别见“分”而为——刘亦山,男,38岁,自由撰稿人

    见义勇为是好事,但是好事也是有前提的。之所以说见义勇为好,就是因为它没有任何的功利思想掺杂在其中,是无条件的,是天经地义的,是顺理成章的。现在倒好,这个措施的出台没让学生们懂得见义勇为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良好道德品质,相反,却让他们首先知道见义勇为能够加分,是有回报的。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为了加分才去见义勇为还能算是真正的见义勇为吗?以后还会有人在没有回报的情况下去见义勇为吗?而且,说句最直白的话,一个真正懂得见义勇为的学生,就算是一分不加,在危急时刻他也照样会挺身而出。相反,如果思想到不了那个层次,加多少分他也只会装聋作哑。

    当然,学校一方的初衷是好的,还是想鼓励学生,但是错就错在方法上。真正对路的方法没有别的,只能是教育。应该用鲜活的事例,用人格的力量去塑造出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不应该把一件本来很高尚的事情加上一种很低俗的功利。

    ■就怕走了样——南中,男,26岁,研究生

    这种做法把知识评价和道德评价混为一谈。高考中,分数是一个客观的数字,是一个知识评价,也是一种相对客观的评价,它建立在一整套比较完善的评价体系和标准之上,而给见义勇为加分是一种道德评价,它是无法量化的,是一种人为的、主观的评价。

    诚然,我们的社会需要见义勇为,也需要对见义勇为者予以奖励,问题是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如果采取这种高考加分的方法,那么这又会成为如同给“三好生”、“优秀干部”加分一样的黑洞,许多人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来达到这个目的。

    
正方观点


    ■该为就为该加就加——阎琳,女,17岁,高二学生

    在现在的社会里“见义勇为”的事件越来越少了,看到发生事情了不是视而不见就是望风而逃,出手相助的几乎没有。别说是学生了,就连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说:“和自己无关的事情不要管。”如果大家都不管还在一边起哄看热闹,那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现在学校里提倡的是素质教育,学生自己也有分辨是非的能力,“见义勇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体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其实学校推出这样的加分举措并不是想让学生整天没事就在路上管闲事,只是想激励学生。

    其实一个见义勇为的人,没有激励,照样可以为,一个贪生怕死的人给他再多的激励还是贪生怕死,因此激励不是见义勇为的前提,而是对那些有此义举的人的一种奖赏,而奖赏十分必要,就应该让这样的人受益。

    ■就是应该给品格加分——王彬,42岁,中学老师

    我们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在实现其个人价值的同时能够为国家建设、为推动社会进步做一点应有的贡献吗?当今人们所存在的最大问题不是不聪明,而是太聪明。甚至都聪明过了头,以致忽略了许多做人最基本的道理和准则。

    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这一点上我更是深有体会。学校是什么?学校就是一个浓缩的社会,甚至可以说浓缩的是未来社会。老师和家长在提倡孩子们应该善良诚实、乐于助人的同时,却并没有给这些孩子以肯定和鼓励。

    “只要学习好就是好孩子”的观念是大人们心底最现实的声音。孩子们的品行教育被挤到最小的一个角落,尽管这一切并不全是孩子的错。而回过头看看我们的老祖宗,他们在读四书、五经之前,首先要把《三字经》倒背如流,所谓先做人再做学问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中国的文化才是“上下五千年”,而不是“一千年”、“五百年”。

    我以为高校要引领的不仅是人才、科技和文化,更应该是一种正气的声音,讲究的是一种人格的力量。南京大学对见义勇为者的奖赏和破格录取是非常合理甚至需要推广的。

    “见义勇为”是为人之道,希望这四个字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一种本能而不是品质。



责编:曲歌 来源:天津日报


相关新闻
【高考】现场目击:网上录取没人情可讲(08月08日 13:35)
【高考】兴奋失落都别过头 心理专家提醒考生要善于控制情绪(08月08日 13:23)
【高考】通知书发放几家欢喜几家愁 零志愿挤爆第一理想?(08月08日 09:50)
【高考】人往低处流 高考“大移民 ”愈演愈烈(08月07日 14:34)
【高考】众说纷纭:考生家长应否为高考查分付费?(08月07日 17:50)
【高考】盘点2002年高招四大亮点(08月05日 17:45)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