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18日电 尽管很多人无法透彻理解霍金的理论,甚至根本听不懂他的报告,但并不妨碍他成为“明星”。“追星族”为求一张霍金公众报告的门票,心甘情愿花天价购买;科技记者为挖得有关霍金的独家新闻,也使出了浑身解数。
“霍金热”让我们心生感慨。曾几何时,影星、歌星、球星等被“炒”得火热,而那些真正为社会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明星,却难以进入人们的视线;许多人特别是青少年对歌星、影星、球星的“奇闻轶事”倒背如流,却对牛顿、爱因斯坦、袁隆平、王选等为人类做出很大贡献的科学家一无所知。
科学文化素质事关一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为了将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呕心呖血。尽管已进入21世纪,我国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还是难以让人满意。有关调查显示,去年我国有85.9%的人没有参观过科技馆、自然历史博物馆;有78%的人没有去过公共图书馆;有98.6%的人尚未具备基本科学素养。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的确,霍金的报告不可能普及他那些艰深的理论和深奥的概念,但它可以在我们中间传播科学精神。“霍金热”让我们看到了人们内心深处对科学的向往,对科学精神的渴求。这种向往、这种渴求将唤醒人们内心沉睡已久的理性精神,成为他们献身科学、追求真理的不竭动力。霍金成为“追星”族的目标,理应让我们感到欣喜。
然而,“霍金热”中的一些现象也让我们担忧。在1小时的报告中,有人呼呼大睡,有人中途退场,更有人交头接耳,卖弄读过的霍金“秘史”。在他们眼中,“霍金热”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附庸风雅”的谈资。霍金一走,他们的内心马上又会被别的明星、别的“猛料”所淹没。
霍金的报告是短暂的,但我们希望“霍金热”不是短暂的。如果我们把“霍金热”当成我们亲近科学、弘扬理性精神的契机,把“追星热”升华为持久的“科学热”,“手摇”轮椅来到中国的霍金就会不虚此行。 (记者 邹声文 张景勇 )
由此进入“2002国际数学大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