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新闻频道 > 科技新闻


新闻述评:菲尔茨奖“花落别家”意味着什么   
08月21日 02:35

    昨天下午,国际数学家大会最吸引眼球的一幕拉开:4年颁发一次的“数学诺贝尔奖”菲尔茨奖“名花有主”,分别被法国和俄罗斯的数学家摘走。

    在菲尔茨奖每届可有4人的情况下,名单对外保密的大奖评委会再次显示了“宁缺勿滥”的权威性。菲尔茨奖从1932年正式设立以来,美籍华人数学家丘成桐依然保持“唯一华人获得者”的桂冠。

    也难怪中国人对数学心存“奢望”:对中国人而言,数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曾让无数中国人魂牵梦绕、寄予厚望的学科;更何况不论是杨振宁还是美国权威杂志《科学》主编鲁宾斯坦都曾表示,在众多学科中中国的数学最有希望。2001年的最新数字也显示,中国数学论文在国际期刊的发表和引用次数位居世界第十。这一切,都无法不让人们对这场科学盛会存有幻想。

    人们不禁要问:数学家大会首次在中国也是首次在发展中国家召开,本身不就是对中国乃至华人数学家的一种承认和肯定吗?为何中国人会无缘这一大奖呢?

    和普通公众不同,数学家们心里始终保持着一份冷静,他们以特有的缜密在谜底揭晓前就做到了“心中有数”。大会开幕前,国内数学界有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就做出了“本届菲尔茨奖华人又将失之交臂”的预计。今天,预言“不幸”变成了现实。

    “本来北京大学的田刚教授有望得奖,因为他上一届就作为候选人参与了角逐,但是今年他已经超过了40岁的年龄限制。”中国数学与系统科学院李福安研究员分析说。

    这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陈木法事前的分析几乎如出一辙:“我觉得华人这回不大可能。田刚等人本来水平可以进入人们的视野,他上一届也是候选人,但这次已超过40岁了,所以连候选人都不是。”陈木法掰着手指,在心中一一“过滤”海内外华裔青年数学家:“其他的年轻数学家,成为候选人都很难,所以我估计没有。如果有,那就出乎我的意料。”

    “失之交臂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失之交臂也再次向我们敲响警钟。”出席大会的不少数学家指出。

    的确,放眼全球,改革开放后我国涌现出了一批颇有实力的数学家,他们大多出国继续深造并事业有成,如田刚、林芳华、张寿武等,但是距离菲尔茨奖的要求或多或少还有一定的距离。

    中华民族是擅长数学的民族,应该有勇气说:等着瞧,让我们凭借实力摘取数学王国的这顶桂冠吧。



责编:晓星 来源:新华网


相关新闻
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京举行 江泽民出席大会开幕式并颁发菲尔茨奖(08月20日 19:48)
国际数学家大会还将颁发奈凡林那奖 (08月20日 14:33)
著名学者纵论“数学诺贝尔奖” (08月20日 14:31)
国际数学家大会召开在即 菲尔兹奖下午揭晓 (08月20日 14:26)
菲尔兹大奖今日揭晓 华人数学家无缘该奖(08月20日 09:39)
快讯:国际数学联盟成员抵达北京 (08月19日 14:36)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