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学技术奖何时青睐社会科学家?
央视国际 (2004年02月29日 03:58)
中国青年报消息:近日,在北京隆重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分别获得了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一大批在科技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也同时获得了奖励。一年一度,每当春风拂面的时候,总有做出卓越贡献的中国科学家受到国家的奖励,让人欣慰之余不免又生出些许感慨,生出些许联想,甚至是些许惋惜。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我们都知道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能没有创新的理论思维;一个民族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保持旺盛的创造激情,不能没有不断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然而,这么多年来为什么没有一位中国社会科学家获得过国家大奖?
当我们一味地去追求GDP的时候,当我们欣喜于经济的高速增长的时候,当我们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巨大推动力的时候,我们终于发现人类社会还有不少问题不是高科技本身能直接解决的——比如,高科技并不能直接解决社会的腐败问题、犯罪问题、贫富差距问题,高科技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在人类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高科技也不能替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协调发展……而这一切不仅要求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更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来解决。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25年,从思想僵化到解放思想,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听政于民到决策利民,从笃信自上而下到力倡自下而上的人才评价新机制,从片面追求GDP到坚持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其中又饱含了中国社会科学工作者多少心血和他们不懈的探索与无私的建言献策!实践证明,“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然而,我们不能不承认,近年来,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同时,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相应地还是被人们忽视了。
近年来,随着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学子投身高科技领域创业,中国青年学子中由来已久的“重理轻文”的现象却愈演愈烈——“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是生活告诉孩子们的“真理”。小学升初中,只要有数学竞赛的获奖证书,便可以畅通无阻地直接升入重点中学;以至于在一些重点小学里,有的小学生为了“奥数竞赛”竟可以不上语文课、体育课;高中分文理班,有一个不成文的约定,一般只有理科学习吃力的才会选择文科班;考大学,一流成绩的学数理化,二流成绩的才学文科,而哲学系往往是录取分数线最低的,常常是考生的第二第三志愿……这是为什么呢?大概我们不能只怪孩子们“功利主义过浓”吧!而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里,青年研究人才的频频跳槽、流失,也是一个不争的实事,我们大约也不能仅仅责备他们“不甘于清贫”吧!
在西方,正是文艺复兴运动开创了西方科学启蒙,成为工业革命实现的精神先导;在我国,正是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为改革前夜的中国点燃了思想的圣火,为现代化的实现开辟了道路。因而,一个缺乏哲学社会科学底蕴的民族必然是一个没有生气、没有希望的民族。正如著名哲学史家任继愈所说:哲学社会科学虽然不能创造即时的财富,但它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性格,为一个民族的不断创新提供不竭的思想和理论支持。面对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世纪,作为曾经对人类文明进程有过杰出贡献的伟大民族,走向高速发展的中国不能没有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创新,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关键在于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人才辈出。怎样才能营造一个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社会环境,怎样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才投身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怎样让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得到应有的社会尊重和激励,怎样在体制上予以保障……我们难道不应该深思吗?
时代呼唤哲学社会科学更快的发展、更大的繁荣;我们更期待中国社会科学家能早日获得国家大奖!(田心)
责编: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