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科教新闻 > 正文

新疆少数民族科技骨干实施特殊培养 

央视国际 (2005年04月30日 10:58)

  科技日报消息:45岁的克拉拉老师,塔塔尔族,新疆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副教授。1997年3月—1998年7月,她参加“新疆少数民族科技人才特培项目”,在北京医科大学生理病理教研室进修了一年半。

  “这次‘特培’是我教学科研工作的一个转折点。”与克拉拉有同样经历和感受的还有很多人。

  特殊的培养项目

  1992年起,科技部和人事部开始组织实施对新疆少数民族科技骨干,送往内地进行特殊培养(简称“特培”)的工作,1999年又组织了第二批“特培”工作。

  经过12年时间,516名少数民族“特培”人员已全部结业返回了各自的工作岗位。

  参加“特培”的少数民族科技人才都是经过严格的考试选拔。他们都是在自治区科研、教育、卫生、工业、农业生产一线,已取得高级职称或具备高级职称条件,现为中级职称、有较好的汉语和一定的外语基础、能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知识,年龄45岁以下,做出优异成绩并有培养前途的少数民族中青年科技骨干。

  入选后,根据各自专业的需要,由科技和人事部门沟通联系后,将他们送往北京、上海、天津、广东、陕西等9个省市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医疗卫生系统和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为期1—3年的培养。在“特培”工作中,由人事部按每人每年5—9千元拨款给培养单位。

   回家的“特培生”

  肉孜·木沙是自治区第三机床厂的机修工程师。他可是新疆有名的发明家,提起在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两年“特培”,他说那是他“最骄傲的事”。两年专业知识的强化,提升了他发明的技术含量,如今,他的多项适应新疆生产条件的发明获得国家专利。

  新疆人事厅专业技术处负责人介绍说,“特培”学员中的大部分已成为本单位本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带回了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活跃了本单位的学术氛围,而且继续与培养单位及导师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信息,跟踪学术前沿,继续在学术、科研等方面获取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有30多名“特培”学员返疆后承担了54项国家、自治区级科研课题,绝大多数承担了单位的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共发表论文120多篇,出版专著10部。其中有的人还被评为自治区优秀专家和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

   贴心的启动经费

  结束“特培”的科技骨干,大都希望把“特培”期间的研究带回新疆。为支持他们实现愿望,新疆自治区从2000年起每年由财政拿出100万元,用于他们的科研启动经费。通过专家评审机制,自治区科技厅从每年受理的“特培”项目中重点资助30个左右的项目,及时将项目经费拨付到位。

  新疆师范大学生物系的维族老师欧尔比特,曾在中科院动物所“特培”两年。他通过“特培”项目启动经费完成了《新疆北部蛇毒资源应用开发研究》项目。

  截至目前,自治区科技厅已为142名少数民族“特培”人员提供了科研启动经费,发表论文近百余篇,申报专利4项。欧尔比特老师称这是“贴心的启动经费”。(记者 刘莉)

责编:刘立  来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