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深度撞击探测器和1号彗星的首次亲密接触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7月04日 12:19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洛杉矶7月3日电(记者陈勇)太平洋时间7月3日深夜,在距地球1.3亿公里的太空中,美宇航局的“深度撞击”彗星探测器,将与坦普尔1号彗星进行一次史无前例的碰撞,这是人造飞行器第一次与彗星彗核“亲密接触”。科学家希望,这次撞击将使他们实质了解彗星的彗核,进而获得太阳系诞生、地球生命起源的线索。

  这次撞击的一方是“深度撞击”彗星探测器所释放出的撞击器。探测器于1月12日由美国宇航局发射升空,迄今已在太空中飞行了近4.3亿公里。探测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飞行器,实际是相当于一台两厢轿车大小的飞船;二是用来轰击彗核表面的撞击器,体积相当于一台家用冰箱,重近400公斤。

  飞行器由太阳能电池驱动,其核心是一台防宇宙辐射的主控计算机。它还有1个高增益天线、2个低增益天线,用于向地球传回撞击的数据。飞行器上搭载的科学设备有一套高分辨率观测系统和一套中分辨率系统。其中高分辨率系统包括30厘米直径望远镜、多频谱照相机和红外分光计,用于精确观测撞击后彗核的表面;而中分辨率系统主要是一台12厘米直径望远镜,用于导航和广角观测撞击时的场景。

  撞击器有不到三分之一的质量是加固的铜合金,主要是为了增加撞击彗核表面的动能。它由电池驱动,也有导航系统和飞行控制计算机。撞击器上还有一套中分辨率观测系统,在它撞上彗核之前最后观测彗核表面。

  “深度撞击”的另一方是坦普尔1号彗星。它由德国天文学家恩斯特·威廉·勒伯莱希特·坦普尔于1867年发现,以他的名字命名。这颗彗星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围绕太阳的椭圆轨道上运行,彗核自转周期约42小时。科学家初步探测,这颗彗星的彗核相当小,直径只有约6.5公里。

  坦普尔1号的轨道平面与太阳-地球构成的黄道平面非常接近,这使它有段时间和地球很接近,这也是“深度撞击”探测器能经过较短距离“捕获”它的最佳时机。

  太平洋时间7月2日深夜,飞行器经过最后一次轨道调整后已经把撞击器“弹”了出去,然后飞行器立刻调整飞行姿势以免和彗星距离太近。预计在撞击器自主飞行24小时、经过3次发动机点火调整后,撞击器和彗星将以每秒10.3公里的相对速度相撞,产生的能量相当于4.5吨炸药。当撞击发生时,飞行器距彗核约8600公里,此后14分钟里,它会来到距彗核500公里处,用高分辨仪器观测撞击的后果。(完)

责编:李婷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