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网友原创] 社会功利性造就“神童悲剧”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8月29日 16:26 来源:
    专题:网评天下精华版

  最近,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首批学员回母校聚会,立即有媒体跟踪采访,披露了这个班上昔日大名鼎鼎的“神童”宁铂如今出家为僧、干政“自我封闭”、谢彦波“有心理问题”的“不幸”命运。中科大少年班再次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少年班是培养人才还是摧残人才?到底还要不要办下去?”的讨论于是在校内外激烈展开。(8月29日  国际在线 )

  其实,少年班从1978年开办以来,就一直争议不断。反对者称其是“拔苗助长”、“摧残人才”、“根本上的失败”。一位全国政协委员还曾提交了一份《请求停办少年班》的提案。当然,反对者有反对者的理由,赞成的有赞成的道理。而在笔者看来,“神童悲剧”虽与少年班办学模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绝对不是少年班本身的错,从根本上讲是社会功利所致。

  “神童”之所以被称为“神童”,绝不是空穴来风,自有“神童”超人的地方。因而,针对其不同于一般孩子的智力特点,因人制宜地适当采取超前教育,有助于“神童”的发展。当然,少年班的学生年龄小,自制能力差,因而出现几个“问题学生”被退学,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即使是在其它高校,也同样存在这种情况,并非少年班特有的产物。

  而现实情况是,因为少年班里都是“神童”,便不允许它出问题。因为出了少数“问题学生”,就怀疑它存在的合理性,这就是社会的功利性。可以说,现今社会的“神童”往往都被烙上了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功利痕迹,过分地拔高、放大和神化孩子,一味地追求孩子将来的“辉煌成就”。这种期望值越高,对孩子的发展就越不利,失落也就越大。从公众对“神童出家”的一片惋惜声中,就可看出社会普遍存在的这种功利心态。

  其实,“神童悲剧”并不能称之为“悲剧”,它只是孩子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个体上出现的一种落伍、不适现象,与社会过度关注、追捧下的期望相佐而已。对此,中科大校长朱清时便疾呼社会不要屡屡“伤害”少年班,“干扰”少年班。这种呼声其实就是要求社会要用理性的眼光看待少年班,用平和的心态期待少年班。毕竟,少年班的教育,并非能将“人”塑造成“神”。

  无疑,在指责“神童悲剧”的背后,掩蔽着的是一种可怕的社会现象。在这种无处不在的功利氛围下,许多的孩子被训练成了考试的机器,被设计成了一种虚无的“坐标”,让孩子小小年纪便承载了过多的负荷,而孩子最需要的关爱、关怀和关心却在为这种功利一再退让,给这些“神童”留下难以愈治的“硬伤”。如此功利之下,“神童”泯然于众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者:陆志坚 )

  本栏目所载评论纯系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央视国际立场

  →→浏览原帖全文 发表不群高见

  →→进入"网评天下",发现更多话题!

责编:刘雅虹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