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网友原创] 市场不买国学的账,咋办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9月02日 14:28 来源:
    专题:网评天下精华版

  9月1日,人大国学院开始接受04级学生报名。当天仅有十来个人报名。 学生小许觉得办国学院欠考虑,就业、授予学位都会有问题,到了大三选择研究方向,将来只能选择文学、历史、哲学、三个方向的硕士之一,还不如直接换专业。(《华夏时报》2005年9月2日)

  人大设立国学院,给予国学教育的规格够高了。国学教育,从“班”直接晋升为学院,其跨越幅度之大,超乎正常的办学规律。然而,等到万事俱备,只等学生报名了,真正报名的学生寥若晨星,这不能不让新设立的人大国学院有些尴尬。虽说只是第一天,还有足足7天的时间可以坐等04级的学生报名,但意想中的第一天“开门红”没能实现,恐怕后几天出现戏剧性变化的可能也不大。想转学国学的,第一天就该兴致盎然来报名了;没兴趣的,也不大可能突然间改变主意,给冷落的国学院招生助兴?

  中国人爱说,“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多年来,一些致力于国学保护、国学教育的高校和人士,先后在北大、武汉大学,开设过“国学班”。结果怎么样呢,不是偃旗息鼓,就是有始无终。应该说,“市场”早已告诉“国学班”:不符合市场需求。缺乏市场需求的学问,即便业内人士再极力倡导,有关高校再给予办学方面的鼎力支持,国学办能不能办得下去,关键要问问学生,他们的感受怎么样。听听学生的心愿,他们觉得国学专业就业前景不可乐观,甚至反对学校匆忙设立国学院,虽说这样的言论只代表其个人,却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没有学生这个知识“消费群体”的认可,办学教育者的满腔热情,只能是“野地里烤火一面热”。脸上有点挂不住事小,真的招生不起来,那才是最大的麻烦。

  对教育工作者而言,尊重市场,其实包含着尊重学生的意愿。一个项目有没有可行性,在决定上马前,尚且要进行一番市场调查,等掌握了可信服的第一手数据后,才敢定夺。教育亦然。假如设置新专业、新院系,几个领导一碰头,关门开会就拍板,“民主”是民主了,可是,这样的“民主”是闭门主义的民主,不是市场主义的民主。举个亲身经历的例子。新学期开学了,笔者原先兼任的三个班开始按选修方向分头上课。我考虑着为管理方便,重新分班。9月1日晚上,召开班会,没想到99个学生,只有一个举手同意。当时的窘迫感,可想而知。这表明,我没有进行事前的“市场调查”,忽视了学生两年多来形成的班级荣誉感和班级感情。最终,只得尊重学生的意愿,不提这个话题。

  言归正传,假如人大在设置国学院之前,广泛征求全校学生的意见,听听学生是怎么看待国学的,问问他们愿意不愿意转到国学院读书,再请他们为酝酿中的国学院预测一下前景如何,有了较为丰富的市场调查资料,国学院究竟是办还是暂停开设,领导心中该有数了。

  保护国学,不妨在高层次教育中适当展开,让本科学生肩负起保护国学的重任,不太现实。硬要本科生选修,他们不买账,国学院该咋办?(作者:刘海明)

  本栏目所载评论纯系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央视国际立场

  →→浏览原帖全文 发表不群高见

  →→进入"网评天下",发现更多话题!

责编:刘雅虹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