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网友原创] 村来村回学子无用场?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11月01日 15:18 来源:
    专题:网评天下精华版

  在全国率先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河北农业大学,7月1日向农村输送第一批定向毕业生。4个月过去了,至少60%的毕业生回村后“水土不服”,陷入“城市工作不许找,回到村里没活儿干”的困惑。(10月31日新华网)

  一方面农村人才贫乏,另一方面定向培养的人才多半又派不上用场。是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吗?不是,学校根据生源地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需求设置了园艺、城镇建设、动物养殖等7个专业。是农村人轻视知识和技术吗?也不是,农民学科学、用科学渐成风气。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农村人才培养真到了两难境地?对于这些问题,笔者深入思考后得出几点认识。

  第一,当初设想定向培养的大学生回村后成为当地科技致富示范户,没有成为现实,是因为现在的农村经济不是知识主导型。虽然如今农村经济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但是,科学技术还没有成为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人的“经济学词典”里,资本还只是资金以及土地、农具、厂房、机器等有形资产。就这个含义的资本而言,如今的农村经济还是资本主导型。一个半文盲可能拥有一个养殖场,一个畜牧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可能不拥有一头牛。这就是说,在农村现实条件下,知识和财富是两回事,并且二者难以很快地统一起来。

  第二,当初设想定向培养的大学生回村后成为村级后备干部直至进入“两委”,没有成为现实,是因为现在进入农村基层组织的主要因素还不是精英优势。虽然现在村级干部有年轻化、知识化的趋向,但就进入村级组织的主要因素而言,仍靠家族势力优势。许多地方的“两委”组成人员,都是本村几大家族的“代表人物”。一个半文盲在大家族的推举下,竞选村干部可以得高票;一个大学毕业生如无大家族推举,可能得零票。退一步说,即便上级组织硬把大学毕业生放到村干部岗位,没有大家族势力的支持,恐怕也是“光杆司令”。

  综合以上两点,可以作出一个判断,设想定向培养的大学生毕业回村后成为农村科技致富示范户或成为村级后备干部 ,是从理想出发的,而不是从实际出发的。尽管如此,我们还必须肯定,定向培养农民大学生这一思路和做法没有错,只是错在对毕业生回村后扮演角色的定位设计上。如果不是设计毕业生回村后很快成为村里经济、政治的“领军人物”,而是设计他们成为农民提高素质的“模本”,就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一个畜牧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为什么不可以到一个半文盲创办的养殖场作技术员提供技术服务呢?一个政治素质很好的大学毕业生,为什么不可以以普通村民的身份,给村里“两委”提供智力支持呢?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去想、去做,也许就不会有“水土不服”一说。

  当然,从引导的角度说,我们的社会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由单纯资本主导型向资本、知识主导型转变,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由家族势力占优势向公认精英占优势转变。(作者:罗天柱)

  本栏目所载评论纯系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央视国际立场

  →→浏览原帖全文 发表不群高见

  →→进入"网评天下",发现更多话题!

责编:刘雅虹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