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华南新闻]“缓慢学者”孟二冬的启示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1月26日 21:33 来源:

  华南新闻消息:(赵学勤)近日,北京的媒体都报道了北京大学教授孟二冬的事迹,其中一个细节深深打动了笔者:1994年,孟教授发现清代学者徐松的《登科记考》有大量的缺漏,便把自己埋在古籍阅览室的故纸堆里,在散发着霉味的线装书中一条一条地查找,对唐代登科的士人一个一个地核实,广泛收集资料,参校甄别。历时七载,他终于完成了100多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该书被认为是近些年我国文学界和史学界不可多得的一部力作。

  这个七年磨一“剑”的细节感动笔者,还是源于最近看到的一些教授学者“生产”论文论著的爆炸速度。如报章曾载,某大学一院长三年发表巨量论文,某经济学院一位副院长则曾制造过一年申报1300万字科研成果的惊人记录。

  经济上可能有人一夜暴富,学术上却不可能。因为学术需要日积月累,思考沉淀,需要老老实实下工夫,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孟教授是一个“孜孜不倦”、“兀兀穷年”的“缓慢的学者”,他固守着知识分子的责任和良知,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探微寻幽、小心求证。他把自己的学术研究当成一种“信仰上的修道”。既然是一种修行,就不可能红红火火、风风光光,也不可能粗枝大叶、一蹴而就。在这里,缓慢是一种海纳提升的功力,也是一种谨慎从容的修养。“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学问来自通幽曲径的独行,而非啦啦队呐喊声中的飞奔;思想来自青灯黄卷的恬然自安,而非觥筹交错的左右逢源。喧嚣浮躁,思考就无法深入;没有平静的心境,学问就无从谈起。

  由此,笔者想起一件往事:王元化年轻时曾向熊十力问学,熊先生谆谆告诫王元化,做学问要“沉潜往复,从容含玩”。后来王元化闭门苦读,仅读黑格尔的《小逻辑》,就从1954年一直读到1974年,从而有他读黑格尔“韦编三绝”的美谈。做学问需要时间,需要付出心血精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一部厚重的《登科记考补正》,“字字看来都是血,七年辛苦不寻常”。

  在孟教授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秉承的踏实的科学精神、严谨的学术规范和务实的学术良知,这是中国知识分子代代相传的高贵精神和优秀品质。孟教授高大的身影,让那些学术浮躁、急功近利的人须仰视才见,他的精神品质形成的无形的威压,可以榨出一些人笔挺西装下隐藏着的“小”字来。

责编:柳博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