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自主创新篇:中国心与“中国芯”一起跳动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3月10日 10:59 来源:新华社
    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关村科技公司总裁段永基点评:

  集成电路芯片是信息产业的核心。从超级计算机到信息家电,中国每年所需的微处理器芯片数以亿计,几乎完全依赖进口,这种“空芯化”现象是信息产业的切肤之痛。中星微的成功之路表明,走科技自主创新之路,是我们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的有效路径。随着国产芯片一天天壮大起来,相信“中国芯”在中国制造的计算机和信息设备中“跳动”的领域会越来越宽广。

  中国心与“中国芯”一起跳动

  半月谈记者 崔军强 黄威

  1999年10月成立的中星微电子公司,在短短6年时间内就谱写了自己的辉煌。2002年,几位年轻的中国人怀揣自己设计的多媒体数字芯片兴冲冲地走进索尼公司日本总部“叫卖”,然而日方接待人员并不信赖中国技术,谈判只持续了5分钟便宣告失败。

  这几位年轻人是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的创办者。他们均曾留学美国,拥有博士学位,立志产业报国的理想和信念使他们走到了一起。“中国货,外国芯”,这块压制民族产业的巨石重重地压在中星微创业团队的心头。他们为此立下誓言:一定要让“中国芯”扬威世界。

  2005年,由于中星微开发的产品具有优良的性能价格比,崇尚核心技术的索尼公司终于摈弃了偏见,在其顶级笔记本电脑的摄像头中第一次植入了“中国芯”。

  中星微自主开发的“星光”系列数字多媒体芯片以500多项专利技术、5000多万枚累计销量占据国际市场60%的份额,在“中国芯”家族中率先迈出国门。三星、飞利浦、惠普、索尼,这些曾经高不可攀的跨国公司一个个被写进中星微的客户名单。

  中星微的创始者、副总裁张辉至今难忘第一枚“星光”诞生的情形:“芯片在中关村完成设计,在香港生产,然后空运至北京。随着芯片插入,一幅幅图像清晰地展现出来,在场的许多人满脸热泪。因为在最尖端的芯片设计领域开始出现中国人的身影。”

  这枚纽扣大小的“星光”芯片中有数百万个晶体管,其集成水平与大名鼎鼎的“奔腾”微处理器不相上下。公司成立的第3年,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星光一号”迅速打入国际市场;第4年,手机铃声芯片研制成功并被150多种手机采用,并与微软结成数码影像技术全球战略同盟;第5年,“星光五号”整合手机、移动存储和数码照相技术,成为国内电信运营商指定的标准芯片方案;第6年,与中国移动等8家机构发起组建移动多媒体技术联盟,“星光”系列芯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数字电视多媒体芯片核心技术研发取得突破。

  有人评价说,走中国国情与硅谷模式相结合的创业道路也是中星微成功的因素之一。中星微在企业的运行上确实创造了不少中国的“第一”:公司的首笔资金是信息产业部首次以风险投资方式直接投入的1000万元,同时允许主创者以技术入股,股份为35%;在公司进一步引入外资时,首次准许他们以中国公民自然人身份持有中外合资企业的股份;为增强企业凝聚力,公司对中层以上干部和技术骨干实行股票期权制,这在国内也开创了先河;中星微与清华大学、电子科学研究院等合作实施的“星光中国芯工程”,进入了电子发展基金、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国家“863”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005年11月,中星微又成功地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中星微总裁邓中翰与几位伙伴归国创业时,特意登长城立誓打造“中国芯”。“刚回到北京的那年冬天,所有员工挤在一处没有暖气的仓库内办公,手冻裂了心里却热乎乎的。当初出去就是为了回来,这是我们这些留学生不能忘记的。”

  从“一张白纸”到海外上市,中星微打造的“中国芯”畅销欧美日韩等16个国家和地区。邓中翰凭借着“中国芯”棒走了央视2005经济年度人物大奖。

  中星微人描述他们的发展蓝图是,2010年销售额达10亿美元,进入世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前10名。在做大做强“中国芯”的征途中,与中星微同行的还有“龙芯”、“众志”、“万通”等。

  我们期待:“中国芯”遍地开花!

  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新疆地矿局总工程师董连慧点评:

  特变电工的发展之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本。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不重视就永远落后。特变电工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十来年时间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民营小厂,迅速成长为引领中国输变电行业、令国外老牌同行不得不刮目相看的现代企业,关键是它走对了路———高度重视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开发自主创新的产品,从而赢得市场,也赢得技术,赢得效益。

  特变电工:创新创出大品牌

  本刊记者 毛咏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以及自主品牌已成为当今企业竞争国际市场的决胜砝码,深谙此道的新疆特变电工(以下简称特变电工)以科技创新的高投入崛起于中国西部,并令世界输变电行业瞩目。

  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新说:“在科技创新上我们舍得投入。”在他的大力支持下,特变电工每年投入技改基金1000多万元,建立起技术中心和技术创新基金,累计技术投资近10亿元进行高起点的技术改造。

  十多年来,特变电工本着对国家、对民族高度负责的精神,始终坚持走“科技创新品牌经营”的发展道路,在全面引进、消化、吸收西门子等国外企业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始终坚持不断提升公司自主技术创新和自行设计制造能力。依托公司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流动工作站,承担了国家“九五”、“十五”期间多项重大技术装备攻关课题,在超高压输变电、直流输电、大型水电、火电及核电关键设备研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为国内首家研制出全面替代进口的直流换流变高端技术的企业、国内首家成功研制生产750千伏钢芯铝绞线、500千伏交联电缆高技术产品的企业。目前公司变压器生产能力为6000万KVA,居国内第一、全球第三位,国内市场占有率为12%,居全国领先地位。

  得益于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的特变电工,目前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变压器、电线电缆研发、制造和出口企业,在国内外重大工程中频频亮相:在“三峡工程”核心主机设备供应、云南澜沧江流域水电开发工程的全球竞标,“西北电网”高压变压器的技术比拼,以及“奥运场馆”、“神舟五号发射”、“西气东输”、“美国西部电网改造工程”、“欧亚洲际电网改造工程”、“海湾成套项目工程”等一大批国内国际重点工程角逐中,新疆特变电工的一次次胜出,让人们开始对这家民营企业刮目相看,也令西门子、ABB等国外著名电器制造企业感受到了强势竞争。

  特变电工十多年来默默积累与潜心创新终于换来丰硕回报。截至2005年8月,新疆“特变”共成功开发研制60余种高新技术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技术370余件,专利实施率达到70%,并成功开发出一批全面替代进口、引领行业技术发展前沿的技术和产品。

  公司自主研制开发的750千伏电抗器,一次性通过意大利“CESI”监试和“沈变、武高”两所的国家级检测认证,成为国内首家设计制造750千伏级并联电抗器的企业,成为继ABB、西门子等之后能够研制这一尖端产品的中国企业;研制开发的500千伏可调电抗器,不仅填补了我国的空白,也使我国成为全球两个可制造同类产品的国家之一。

  在线缆产品方面,在引进德国、意大利、瑞士等国际全套电线电缆生产及检测设备的基础上,通过自主研发,特变电工先后成功研制开发出国内电压等级最高的500千伏交联电缆、750千伏铝管支撑耐热扩径母线和扩径导线,不仅填补了此项技术的国内空白,全面替代了进口,还有效降低了国民经济建设的成本,为我国发展特高压输变,克服制约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迈出了我国超高压重大输电设备实现国产化的重要一步。

  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利润的倍增器,成为推动企业发展最具能动性的决定因素。特变电工人始终遵循一个原则:在技术、管理上抓住创新这个企业命脉,全力向高新企业方向努力发展。近年来,特变电工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和新产品产值率、利润率均已超过50%。

  展望未来,董事长张新充满信心:“我们就是要打造属于中国输变电行业的品牌,成为全球可以信赖的电气服务商。”

责编:曹劲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