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央视论坛]冷静面对“面试招生”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4月06日 09:14 来源:
    进入[央视论坛]>>

  CCTV.com消息(央视论坛4月5日播出):

  主持人:董倩

  策 划:王洪梅

  编 辑:马 媛 孙 硕

  嘉宾:北师大教育研究院 郑欣荣教授

  特约评论员 张天蔚先生

  主持人:各位晚上好,欢迎收看《央视论坛》。

  还有两个月就要高考了,现在全国各地的高三学生都在紧张的进行考前的复习,但是对于上海的600名学生来说,他们从今天开始就可以提前进入了,就可以提前进入庆祝状态了。因为他们已经通过了上海两所著名的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面试,他们已经被这两所大学录取了。我们先看一个短片,了解一下相关的情况。

  主持人:看完短片之后,其实有很多问题,比如,这些已经被录取的考生,他们当然是很高兴的,但是那些参加了考试,却没有被录取的考生,他们的心里怎么想?孩子们的父母怎么想?老师怎么样?社会又怎么想?今天我们的节目中就分别从这几方面进行分析。演播室两位嘉宾,一位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郑欣荣教授,另外一位是特约评论员张天蔚先生。你们怎么看这样的一个上海交大和上海复旦大学这么一种试点,从你们各自的角度来说,你们认可这种方式吗?

  郑欣荣:从考试改革来说,尝试一下我还是认可的。它的动力是针对我们现在一张试卷,甚至是完全靠笔试选拔人才的这么一些带来的弊端。比如说笔试其实是考不出很多东西来的,比如说你现场灵活的反应力,你的语言表达能力,你的思维快速组织能力,包括你分析问题的一些能力。因为不容易标准化的东西常常不会在高考试卷当中出现。

  主持人:张先生。

  张天蔚:我觉得给一个总体的评价,我认为是一次较好的尝试,我更关注的事它的“自主”这个词,就是所谓自主招生,我觉得什么, 现在其实自主招生已经强调的很多了,但是我觉得自主的最基本的含义是一个大学还是应该有它的性格的,有它办学的指导思想,有它办学的风格,然后最后形成一个大学的风格。我觉得一个大学风格特点的形成,其实很重要在于当初选材的时候就应该是有特点的。现在如果全国一个统考,同一份试卷考出来的学生,只能在总分上进行比较,那学生的个性、他的特点,学校是很那判断的,我只能挑高分,好学校挑高分,差一点的学校就挑剩下的这些学生。只能是一个总量的比较,学生的个性什么的就很难比较出来。

  主持人:经过它们学校自己组织的一次由10个科目组成这样一个考试,还是要经过笔试的。也就是说学校自己出题,让这些学生考,考完了之后,才能够进入到面试的过程中来。您怎么看待这个过程?

  张天蔚:在此之前,其实自主招生已经开始试验了,但是那些自主招生都是在全国统一高考的基础之上,我再附加一点什么来进行所谓自主招生。

  主持人:这个干脆就自己出题。

  张天蔚:这个干脆就是自己出题。

  郑欣荣:我倒是觉得,如果它付诸于一些笔试和面试,由学校出一些有个性、有它自己风格选拔人才一些独特标准的东西来考,结合着面试,应该说比单纯面试可能要好得多。但是也很难说,因为我们每年比如说硕士考试和博士考试,那水深的很。笔试就是你自己命题的,你觉得千方百计几个教授琢磨出来的题,考出来以后,然后你也面试了,带的过程当中,还觉得,都还是一门大学问,你别以为你看得准。所以本身挑人就可能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个学问。

  张天蔚:交大也好,复旦也好,就仅仅看它这一次的程序设计应该是没有问题,挑出来的600个学生都是高于平均线,我觉得应该是没有问题。

  主持人:这样的一个面试是什么样的过程,我们看一下的短片。

  主持人:咱们看完这个短片之后,还会到这个话题, 150名专家,五个一组,我又看了详细的情况,五个专家的搭配也是(随机抽配)

  郑欣荣:随机抽配。

  主持人:随机抽配是一个方面,保证它的这种公正。实际上复旦大学也可以说是较劲脑汁在保证它的公正,五名专家它是老少搭配,另外是文理兼容,而且在考试的过程中,五名专家都要对这一个学生进行提问,应该说设计面是很广的。你们怎么看待这种面试的方式?

  张天蔚:我觉得统一考试,它是挑一种通才或者是种中才的方式,我通过这一系列的高考的考试,虽然说有很对它的诟病,但是通过这样一个考试,大概比如说70分以上的学生,这个人才的水平在及格线以上,这个应该是考察的出来的,否则的话,你也通不过那个考试。但是像面试也好,或者一个3小时的基础考试也好,当然其实它后面还有大量的工作,可能是这个报道没有出来的。比如说它的学生,能够进入报名线的学生,其实就是上海的高中生里面最优秀的,其实他们已经经历过了一次筛选了,这个毫无疑问。但是我是想说,在这种一次面试决定一个人是否录取,它的成功率应该说,可能还不如普通高考来得更稳妥。

  主持人:所以其中有一个学生面对考官问他的这么一个问题,说中国经济现在出现了这么多的问题,如果你来应对的话,你会怎么应对?我觉得这不是考大学生,这是考总理呢。

  张天蔚:刚才为什么我说从这次考试,它的成功应该是还是有保障?你看它这种设计,片子里的这种设计,实际上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说,这个设置要考察这个学生的全面素质,比如说它的一组专家里面,虽然是随机抽取,但是也有一定的预设,比如老少配,那就是说这个学生既能有传统的那种(认可),又符合新的教授对他也有一个认可,这是老少配,文理配。同时还有一个你注意,这个学生要打通堂,然后15分钟一堂,面对一组专家,下15分钟是面对另一组专家,实际上他要面对五组,75分钟之后,他才算考完。实际上它对所谓杜绝腐败也有了很好的防范。说你学生可能收买一个教授,但你不可能收买五组,这么多的教授,五五二十五个教授,你不可能都买通。实际上一方面它设计是说要考察这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同时还要杜绝这个学生在这里面可能产生的,大家担心的腐败问题。我觉得它从环节设计是非常周全的,再加上刚才咱们已经说到的,它前面有海选、预选,然后进入范围,资格审查,最后优中选优,层层筛选,最后选出300个学生。我想他们的质量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这只是就这次考试而言。

  主持人:你为什么这么强调就这一次考试而言呢?

  张天蔚:它怎么推广啊?

  主持人:你觉得不具备推广的可能性?

  张天蔚:刚才讲了,它这次招生,比如说复旦,它是说这300个学生是占它今年招生总数的10%,那也就不用说别的,不要说在全国推广,就在全复旦推广,这150个教授得忙到什么时候去?这个成本怎么办?时间成本怎么办?经济成本怎么办?而且刚才短片里说,它把上海的纪检委也牵扯进来了。

  主持人:高校的。

  张天蔚:高校的纪检委。它动员了大量的社会资源。

  主持人:媒体也监督。

  张天蔚:媒体监督。你可以设想,在此之前,实际上上海的高中已经在配合它们在做这件事情了,也就是说全社会动员,来做同一件事情,多大的社会成本。咱们之所以这么大的一个国家,要实行统一高考,其实除了公正之外,还有一个它要节约成本,因为量实在是太大了,越是集约的,越是统一的,越是统一行动的,实际上它的,综合成本越低。其实也是统一高考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主持人:而且说句实在话,你说上海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这是全国都是响当当的名牌大学,不仅是上海的学生们想考这些大学,偏远山区的这些学生们、穷学生们同样在心里也有这样的一个梦想,他们也想进入这样的一个大学。但如果这个东西要是能够推来开的话,用面试来定一个学生的乾坤的话,他们就亏死了。因为他们可能上海的学生见过世面,也许山里面的孩子,别说见世面,连大山都没出去过,怎么面对你们这种面试,面对这么多的老师,像轮番炮一样的,一个一个向轰炸,别说回答了,见这个世面也许都晕了。

  郑欣荣:城市的学生可能合适,他丝毫不怯场看着考官坐一排。

  主持人:见过大世面。

  郑欣荣:对,见过大世面,高考制度它有很多弊端,但是大家都能认识,都能是知晓的一个制度,哪怕是文盲都能知晓,山沟里的孩子、他的父母都能知晓。但是这个制度,人们知晓程度很差,城市的人,上一定文化程度的人,烦琐的程序,以及合理性能够被所谓的一些阶层,一些到一定教育阶层水平的人所知晓、所接受,而且他能够得到。你刚才讲到那些群体,他可能对这个制度显然不合适,这个制度对他们也不合适。

  张天蔚:对于那些偏远的,或者甚至是山区的、山乡的那些学生来说,其实他特别需要一个,我要可预期的一种学习的方向。因为对他们来说,资源非常有限,他的学习资源、经济资源,包括师资的资源,时间的资源,其实都非常有限。他只能说你给我一个可预期的、可预知的方向去,我把我所有的资源都集中在这一个方向,集中在这一个方向,我才能和你的城里的学生到达同样一个目标。如果说你给我一个,比如很发散的一个所谓素质教育的考察,那个虽然说能够考察出优秀学生,但是对于我这样一个资源及其匮乏的个体来说,面对那样一个没有界限的,不可预期的一个方向,我怎么把资源集中起来到达你要的目标呢?这就很不公平了,这是从学习的过程来说。

  另外刚才你讲的,比如复旦今年用面试招学生,面对全国学生,那些山区里的学生,先不管他考得上考不上,他从那个地方到上海来。

  主持人:就蒙了。

  张天蔚:经济他已经负担不起了。比如说我的路费是你学校出,还是我自己出?要让我自己出,干脆就放弃了,根本就不可能。

  主持人:所以说复旦大学这么做,一方面是选英才,但是在什么范围内选英才,它是在它上海的范围内选英才,它说不希望漏掉真正的才子,问题是真正的才子可能有的时候在大山里面,真选不出来,真的就会被漏掉了。

  张天蔚:所以我的观点是,不要寄希望于说这次的试验是一次对既有的、传统的考试制度,甚至包括我们技术教育制度的一次挑战,好像它的出现就是可以所谓是“破冰之履”,就可以破解我们现在很诟病的已经僵化的考试制度了,甚至靠它来动摇我们现在这种,大家普遍评价不高的基础教育制度,不要做这种希望。它就是一次个案,它就是复旦大学想用这种方式招到一批我最可信的学生,来符合将来我的整个办学的方向。

  主持人:其实你说这个高考制度这么多年来,其实它也一直在谋求一种变化,它也希望寻

  到最优秀的人才,比如说自主招生,就是一种变化,接下来我们看一个短片,关于自主招

  生的。

  主持人:我们还是要回到这个数字,因为它毕竟是10%,两所大学招生总数的10%,你们怎么看这个数字?

  郑欣荣:我个人来看第一,是招生总数的10%,而且全都是当地人受惠。

  主持人:就是复旦大学招生总数的10%?

  郑欣荣:对。不是上海招生总数的10%。你就想,我不知道在上海投放多少名额?主要还是上海当地的生源受惠。另外,比例我觉得第一次尝试可以稍微,不过我总的感觉,它这次试验是在一个好大学,又是挑尖子的10%,它成功的可能性没有什么问题,它不做这么复杂,甚至不用75分钟面试,不用那么多海选。我个人认为实际上能达成的。

  主持人:这些学生,不用参加面试,就让他们生去高考,肯定都能上。

  郑欣荣:对。甚至不高考,学校负责任的推荐,因为他们和这些好学校,现在的好大学和好中学有非常好的诚信和推荐制度的。我其实不担心学生出来的质量,是担心,因为我们是作为一个制度性的尝试和制度性的开拓性的东西,想试点什么,是试什么,目标更明确一点。是试“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一点呢?是不是一定要通过面试来说,比如说理科成绩绝对好,哪怕他的政治不及格,我也要收他,你可以在高考上做文章。你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这种试法,还是它各方面的目的都要讲的,要英才,程序性的东西讲的很多,但是这个改革,如果目标指向多了,其实是乱的。你就是为了指向,克服哪一点。而且未必彻底地完全从考试制度方式上来革新,其实是在已有的高考制度上,你变更你录取的方式,比如说总分达到一定极限,甚至他单科高出多少分,我可能就要要这个人才。但是也很复杂,像这种,我是教育口出来的,高考的任何改革方式马上就云及到中小学的教学方式。

  主持人:会蔓延。

  张天蔚:层层下推。

  郑欣荣:哪怕是它10%,哪怕是两所大学试。

  主持人:你说这10%,这种尝试会对整个链条来说,会对中小学的教育链。

  郑欣荣:高中要加面试课了,要教怎么面试了,还得看有什么题啊。

  张天蔚:就像大学毕业,公司都讲面试求职,大学就得训练学生的对话能力。

  郑欣荣:对啊。你现在大学生就业那简直就是到什么程度,什么大学生出去你不要穿西服,因为你的西服都是便宜的,别人一看就不行的,都有专门来讲课,讲这些问题的,针对面试。

  主持人:到底能产生什么影响?

  郑欣荣:能产生什么影响,我们也可以看看,但是至少说,当然肯定会有很多积极因素,比如说我不知道它这个面试过程当中,反映一些人的实践性的倾向,动手性的爱好倾向,还有他求知欲方面的东西,卷子上有时候看不太出来。通过面谈的时候,比如说这个孩子好问、善思索,甚至能够质疑问题,这些精神看得出来。我想对学校教育可能有一些很好的反作用。

  主持人:张先生怎么看10%,您觉得它高吗?

  张天蔚:我觉得已经不低了。我觉得是这样,高校自主招生这个大概念,我觉得应该是越来越多,这个10%不够。但是就这种方式,而且在这一次试验,中我觉得实际上已经很不低了。因为10%是一个1/10,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了,而且你要注意到,既然他们占了1/10,实际上对于那些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就已经少了1/10的机会了。刚才咱们讲教育公平,越是这种优秀的高校,越应该把机会留给更广大的人,如果这部分人占的越多,我觉得对别人的机会相对来说越少。这是一个。再一个,这种方式在第一次试验你究竟能不能成功?真的很难讲。你现在已经招了10%了,如果比例更大的话,如果是四年之后,发现这个方式并不像我们原先预想的那么成功的话,那么你这样大的比例,可能真的有问题了。而且刚才郑老师讲的,如果比例大到一定程度,它会对下游的,从高中开始一直往下的这种教育方式造成很大的冲击。那么学生就面对两难,一方面是参加统一高考的是一套标准,一方面是我要是参加你这个又是想一套标准,我究竟是舍这个,专攻你那个呢?还是我不考虑那个,还是两头兼顾,那整个教育的模式可能就会分裂了。

  主持人:来自家长们更大的、甚至是最大的一个担心,就是只要有人在里面,是人在里面起作用的话,就肯定存在着一些空间。家长就会觉得,你这个是有人在监督你们,高校的纪检委,媒体都在监督,而且还有录音笔全程监督,但问题是,我真信得过吗?可能家长被吓怕了,觉得只要是有人操作,就有可能存在着被钻空子的空间。你们怎么看?能做到公正吗?

  郑欣荣:我现在觉得老百姓眼里的高考制度,或者是他们心里的不公正,比我们制度里本身存在的不公正还大。

  我们可能99%的人都是按照规矩招来的,但是他想到你可能只有5%的人是按规矩招来的,本身我们对制度的信任可能和我们整个制度建设的诚信、风气有关系。像这么一个制度,遭到大家质疑,质疑以后,对这个制度所抱的这种信任感觉、支持力度,可能有些时候,所以我觉得他们这个改革,勇气可佳,不容易的,很多人不容易产生信任的。

  张天蔚:质疑这个东西有漏洞,我们于是就放弃了,于是我们就把原来统一的高考制度搞得越来越严密。其实严密的另外一个词,一个效果就是“僵化”。我们过去的科举制度,到了清朝的时候所谓八股文是怎么出来的?就是为了减少人为阅卷里面的上下齐手,所以才规定得那么格式化了。 后来你看我们的考试也是,很多叫标准化试卷,只剩打钩,为什么呢?那个不需要人的因素在里面判断,作文就不行,为什么呢?作文是人得看,人一看,标准就不统一了,可能别人就会怎么怎么样了。所以计算机阅卷,那个绝对没有人为因素,问题是这个东西能考察出人的素质来吗?人是人,人不是机器,不是一个软件程序,对吧。所以它必然有另外一个极端。当然如果说我们为了避免别人的质疑,我们就把所有那些有余地的做法,有人为因素的做法,都放弃、躲避,越来越规范到一个计算机的程序里面去。

  郑欣荣:技术化的东西。

  张天蔚:它一个方面,会僵化,考察不出真正的人才来。另外一个方面,人其实是越来越不相信机器之外的东西。但是你反过来举一个例子,比如说现在艺术类考试,那是没法儿去掉人为因素的,美术还好说,我可以把那个画儿封起来,不知道是谁画的。那表演考试怎么办?难道我能不看你就知道你表演怎么样吗?不可以。作为一个教育的目的来说,它不是也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吗?其实你还是要迎着质疑要做。

  主持人:不能因噎废食。

  张天蔚:对。我不仅仅说这一次,从整个趋势来说,我觉得都应该逐步建立,怎么建立?建立就不是躲开它,而是说你要做,慢慢地建立起来。

  主持人:因为复旦也好,上海交大也好,毕竟它们这种面试招生,应该说是它们大胆地尝试,我们很难预测,这么面试出来的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我们很难预测,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这种尝试是没错儿的。

  张天蔚:对。

  主持人:因为毕竟各个大学都在想,用自己最大的努力,不让最优秀的人才落网。

  好,非常感谢两位参与今天的讨论,也感谢观众朋友们的收看。再见。

责编:复苏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