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石家庄“无家”儿有了“双休日父母”  
05月29日 10:27

    8岁小明(化名)近日生平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的“妈妈”,虽然刚见面时有些拘谨,可“妈妈”和蔼的态度、耐心的谈话很快让天性活泼的他摆脱了陌生感,脸上露出了甜甜的笑容。这是记者在采访石家庄市少年儿童保护教育中心为这个中心无家可归的学员“寻亲”活动时见到的场面。

    这次“寻亲”活动从本月中旬开始后,在短短十几天的时间里,就有200多个志愿家庭报名,要求和这些少保中心的孩子们结对。记者在现场找到了年龄最长的肖进忠老人。他今年72岁,是一位离休干部,解放前也是一名孤儿,是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成长起来的。他告诉记者,“我不能忘本,我要尽自己的力量让这个孩子感受到温暖。”他表示因为自己身体不好,他的女儿肖丽平已经自愿把这个任务承担起来了。

    石家庄市少年儿童保护教育中心专门收教一些流浪街头的孩子和有轻微违法行为的少年儿童,是由石家庄市司法局、教育局等部门在今年3月份正式成立的。

    中心学员小亮(化名)来这里之前,已经被人卖了两次,换了3个家。他告诉记者说,他最怕别人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因为在他的记忆中不知道妈妈是什么样子。还有一首是《小草》,他说感觉自己就是一颗无人注意的小草。

    石家庄市司法局副局长、少保中心主任杨军生告诉记者,据他们调查,在中心收留的孩子中,约有一半是单亲家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孤儿和被人拐卖的。像小亮一样,还有很多孩子也都从小就不知道父母是什么样子。少保中心不可能将这些孩子留得太久,所以在保护教育期内对孩子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是中心的工作重点。为无家可归的儿童找个“父母”,正是出于孩子们需要享受亲情的需要而有针对性搞的一项活动。

    少保中心副主任郭文邺介绍说,这次为无家儿童“寻亲”活动,各地报名的志愿者家庭很多,人们的热情出乎工作人员的意料。出于方便的考虑,只能将家住石家庄市且有常住户口的、已婚的家庭列为首选,另外还要考虑其家庭经济、居住条件和时间是否允许等等。经过筛选,最后选定了16个家庭作为第一批“双休日父母”,他们将在“六一”首次和这些孩子共度美好时光。(张军民)



责编:曲歌 来源:新华社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