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谁是“华航”救难行动中“最可爱的人”?  
05月29日 21:42

    拉着家属的手、搂着家属的肩,低声安慰着悲痛欲绝的家属;家属饿了,送上热腾腾的饭食;天气热了,递上冰镇的纸巾、毛巾;家属认尸时,在一旁搀扶、宽解……

    在台湾“华航”空难遇难者临时灵堂、在乘客家属接待中心,成百上千的人每天都在这样坚持不懈地做着。在水深浪急的澎湖外海,还有一群身穿红衣的搜救队员,让一个个遇难者得以与亲人做“最后的告别”。他们没有酬劳,无私奉献,这就是志愿来参与救难工作的“志工”。这些台湾各地的普通人,对于遇难者亲属来说,是他们受创心灵的“安慰天使”。

    5月25日下午“华航”空难发生不久,记者赶到桃园机场采访,现场随处可见身穿绿色马甲的“慈济功德会”的志工,他们安慰着匆匆赶来、极度悲伤的乘客家属,帮助他们办理身份登记、搭机赶赴澎湖等手续。第二天,记者飞赴澎湖事故处理现场,同机就有几十名自愿来参加搜救的“中华搜救总队”的队员。到了家属接待中心,慈济、法鼓山、佛光山等宗教团体的志工,已经搭起了大棚,泡好了茶水,冰镇了饮料,招呼着每一位家属。每一名罹难者亲属的身边,也总有一名或几名志工陪伴着、安慰着。

    “法鼓山慈善基金会执行副会长”杨黄玉淑告诉记者,事发第二天以来,她们每天都有35人在马公基地协助亲属做法会,为他们提供饭食、饮料,从早上7时一直忙到晚上10时半。

    说到“慈济”,台湾几乎所有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事发当天下午,第一具遇难者遗体还没有运到马公基地,“慈济”在澎湖的志工就率先赶到现场。第二天,又有160多名慈济志工从台北、高雄等地赶来。

    带领罹难者家属辨认尸体,是慈济志工争取来的“专利”。他们陪同家属到由篮球馆改成的停尸间,馆里没有冷气,炎热的天气让尸体发出阵阵异味。在这里,志工们始终搀扶着家属,并不断地安慰着他们。

    基地礼堂的左侧,是慈济志工的临时厨房。除了提供一日三餐和茶水外,他们还要清洗从花莲紧急运来的2200个环保餐具,每天在停尸间喷洒防疫药水。慈济功德会澎湖分会负责人张庄桂桑说,昨天她们一直忙到凌晨2点才睡,早上4点多又起来做早餐。

    志工们每天做的都是一些简单的小事:搀搀人、说说话,向家属提供饮食等。但不简单的是,她们离开亲人,放弃本职工作,只为了帮助不相识的人。

    与“安慰天使”们相比,“中华搜救总队”的工作风险很高。他们自带设备,每天随船出海,在茫茫大海上找寻、打捞罹难者遗体和飞机残骸。总队长吕正宗告诉记者,“总队”是一个民间组织,自愿参加,来参加搜救只是为了奉献社会。

    “我们是来做事,不是来‘做秀’”。这是一位慈济志工对记者说的一句话。记者要采访时,志工们总是互相推让,而且还都不愿提供姓名。 这就是记者所见到的台湾志工——一群“最可爱的人”。(记者陈斌华)



责编:周阳 来源:新华社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