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中国周刊]中央开会部署2006年经济工作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12月06日 11:23 来源:CCTV.com
    进入[中国周刊]>>

  CCTV.com消息(中国周刊):

  [一周新闻回顾]

  主持人:你好观众朋友,欢迎打开《中国周刊》。在本周,很多媒体对一件事的质疑声越来越高,北京朝阳区法院对一些业主拒交物业费实行强制执行,而且不止一次,很多没有交物业费的业主都被严厉地处理,甚至出现人们不愿看到的对个人权益侵犯的镜头。一而再再而三之后,媒体与公众的质疑与反对声越来越高。首先要说,法院的强制执行有他拿得出手的理由,执行难,我们要改变,天经地义。但问题是,第一,该不该现在这样做,在物业和小区建设、法规还不够健全的情况下,不交费与物业管理太差几乎成了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一样的悬案。可北京朝阳区法院的强制执行却明确地把板子砸到了业主这样的方面,这是否合适。第二,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相当多的小区物业是否可把强制执行的报道贴到公告栏上,威胁业主,你不交费就执行你,可是谁来让物业公开的服务变得不那么差?另外,在业主的弱势与物业和开发商的强势之间,我们的司法该如何面对?法理之中的道理在哪里?专业感的同时怎样思索道德感与责任感。难怪有人在问:法院强制执行业主欠费,其实的想法是什么?想达到的结果与效果是什么?面对公众,媒体甚至一些司法专家的质疑,他们的反应与回答又是什么?


  中央开会部署2006年经济工作

  稳定宏观调控 重笔解决“民生”问题

  从城市到农村 国家投资出现重大转变

  环保 干部考核新内容

  本周四,为期三天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会议指出,2006年我国将稳定宏观经济政策,努力扩大内需,除加强新农村的建设力度外,还要防止投资过热。舆论注意到,在胡锦涛总书记代表中央部署明年经济工作的八项任务中,把“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其中之一,显著地提了出来。会上,中央对这一任务的要求集中在就业、医疗、农村教育和食品卫生安全等七个方面。显然,这些问题解决好有助于解除百姓的后顾之忧,有利于刺激消费、启动内需的政策,对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具有促进作用。

  此次会议的另一个亮点就是新农村建设,为此,国家投资将向农村道路、电网、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上有所偏重,这是多年来我国以城市建设为主的投资方向正在转为更加重视农村建设的重大转变。

  另外,会议还决定明年将要把环保纳入领导干部考核内容,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黑龙江再发特大矿难

  煤矿安全 问题究竟在哪里?

  光环 代价 讽刺!

  面对再次发生的特大矿难,还有更为有效的措施吗?这是急需要国家安全生产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考虑的问题。本周,黑龙江――七台河――东风煤矿,周二晚上的一声爆炸又带走了166个矿工的生命。矿工家属的悲伤,李毅中和社会舆论的愤怒,还有煤矿管理者难以推卸的责任,这些不断重复的场景恰恰出现在全国开展煤矿治理和整顿攻坚战的关键时期。

  作为一家国有重点煤矿,东风煤矿曾连续三年被评为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明星矿”,矿长马金光也刚刚被评为全国煤炭工业优秀矿长,不仅如此,在国家6000万元资金的帮助下,这家煤矿不仅补齐了历史安全欠账,也通过了有关部门的检查验收。但是,就是这家明星矿,在矿难发生时,井下处于危险的矿工却找不到最基本的自救工具,国务院调查组到达以后,矿上连井下究竟有多少矿工还没有搞清楚,这就是本周公众看到的事实。


  疫情扩散 艾滋防控处于关键时期

  政府多项措施遏制艾滋传播

  新的开始 各界活动增强防艾意识

  人人都知道一点,人人都觉得离自己很遥远,这可能是目前大多数公众对于艾滋病的态度。周一,卫生部消息,截至2005年9月,中国已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为135630人,艾滋病疫情正在向一般人群扩散,中国处于艾滋病防治的关键时期。

  周三,卫生部部长高强做出承诺,我国要在2010年,把艾滋病感染者控制在150万人以内。目前,中央财政专项经费年投入已增至8亿元,政府也作出七项承诺控制疫情扩散,并在即将公布实施的中国《艾滋病防治条例》中,明确规定反对社会歧视艾滋病患者。此外,高强还表示,通过采血途经感染艾滋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

  在第18个世界艾滋病日,有艾滋病患者选择向公众宣传防艾知识,呼吁社会关爱,中国红十字会、铁道部、卫生部也从周二开始举行“红丝带神州行---预防艾滋病列车宣传活动”,在全国主要铁路沿线进行宣传,以增强群众自我防范意识和防护能力。另外全国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也即将启动。


  “博导”也“下岗”

  本周,吉林大学45名“博导”被解聘成为媒体热论的事件,这被形容为一场学术界的深源地震。但与之相比,选聘制度却似乎更为重要,在不让混饭吃的人占据博导荣誉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让简单粗暴的标准成为人才流失的因素。

  未婚孕妇人流需交证明

  从本周四开始,海口市未婚的孕妇如果想中止妊娠,需提供身份证明及单位出具的未婚证明,目的是想要治理出生性别比升高的问题,但是,目的虽好,但做法却又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危机中的角色

  主持人:本周,中国最北边的省份黑龙江经历了大悲大喜的心情转换,11月27号晚上6点,省府城市哈尔滨在断水4天后,终于恢复供水,一座几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又慢慢回到正常的生活状态中。这让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关注这座城市的人们也松了一口气。然而三个多小时之后,11月27号晚9:40分,同在黑龙江另一座城市七台河市东风煤矿发生大型矿难,最后一百多人的生命离我们而去。这一声爆炸迅速让几个小时前人们刚刚拥有的笑容被凝固了。一时间,我们不知该用怎样的心情去面对。其实,再冷静一点,话说回来,似乎用悲喜交加评价来评价也并不准确,矿难固然是悲,可哈尔滨恢复供水一定是喜吗?面对造成这样一个局面的过程,谁笑的出来呢?一个上游石化厂的爆炸,引发一场生态危机。这种危机还不仅只涉及哈尔滨这一座城市,接下来的一些县,甚至俄罗斯方面都开始严防死守。这一场水危机因何而起,如何渡过,又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提醒和警示?《中国周刊》关注这场正在退却却有可能刚刚开始的危机。

  11月27号晚上6时 哈尔滨市民庞玉成家中

  张左己:好,谢谢。我请大家一块喝好不好。

  本周二,黑龙江省省长张左己喝下的这一杯水,既是在兑现自己几天前的承诺,又是在举行一个小小的仪式,整整114个小时,涉及400万的哈尔滨市民,这是当地政府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一场严重危机。

  电视播报:截止到今天的6点钟,松花江哈尔滨饮水源第四方台断面这个检测点没有检测出苯。

  市民:没想到面临这么大的困难,我们在政府的协调下,我们能这么早的,能这么安全的,这么快的使用上这么清洁的水。

  解说:本周,供水全面恢复,哈尔滨市所有企业恢复生产,中小学校开始复课,这场因吉林石化爆炸而起的罕见城市危机,也开始归于平静,但它注定会成为哈尔滨政府和所有市民一段极其难忘的经历。

  11月22号 抢购场面

  市民1:这也不够,我要买20箱呢。

  市民2:开门就来了,还抢不上呢。

  超市工作人员:下午两点,顾客突然成箱成箱往外推水。

  解说:11月21日中午,哈尔滨市政府发布紧急公告,“由于上游吉林石油化工厂爆炸导致松花江水污染,全市将停水四天”。一时间,流言与恐慌开始在在这座城市蔓延,短短一天之内,1.6万吨的纯净水存货就被抢购一空。一座几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面临着严峻考验。

  11月23日

  黑龙江省副省长:水大家不要紧张,有大量的地下水饮用,市场上有大量的水正运进来。

  解说:停水的最后期限正在逼近,黑龙江省政府和哈尔滨市政府迅速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严密监控松花江水质变化情况。同时,一边派出300个小组深入社区动员市民作好贮水工作,一边展开了一场全方位的保障用水供给行动。

  送水员:我们连夜把水送到水点。

  超市负责人:今早开店前我们到了2500件水,陆续还有雀巢、娃哈哈的水到,货源没有问题

  解说:全市多数超市和商场很快就结束饮用水断货现象。与此同时,全市启动近1000眼地下水井,市内洗浴、洗车等高耗水行业被全部封停,而哈尔滨市城区650多所中小学校则开始停课放假。哈尔滨市供热办还紧急启动应急预案,要求供热企业作好储水工作。

  市民1:(今天是停水第一天,担心吗?)现在有底了,上头管了。

  市民2:现在不担心了。

  电视播报:污染将在今天晚上12点到达哈尔滨市的取水点。哈尔滨将提前4个小时(今天晚上八点)停止供水。

  解说:污染带向哈尔滨市逐渐逼近,市民的抢购和恐慌情绪却开始平息。此时,全市居民储水达30万吨,户平均储水量可满足3天的基本生活需要。整个城市都在严阵以待。

  11月24号凌晨3时

  哈尔滨市取水口上游16公里的苏家屯断面,硝基苯开始超标,污水带进入哈尔滨市区。

  环保总局新闻发布会 张力军:最新的监测数据显示硝基苯超标10.7倍,硝基苯超标10.7倍。 

  解说:除了保障饮用水的供给之外,哈尔滨的一些困难群体还得到了特殊照顾,市政府专门拨出近千万元资金,为低保户、残疾人等免费送水。

  11月25号 停水进入第三天

  电视播报:哈尔滨正式大停水已经过去40多个小时了,为了保证市民恢复用水之后的用水安全,现在哈尔滨进行的最紧张的工作就是投放活性炭防污治污。

  解说:随着25号高浓度污染团抵达哈尔滨,由22位专家昼夜论证制定出的活性炭滤水方案也进入实施阶段,全国各地增援的上千吨活性炭开始陆续运抵哈尔滨。

  张左己:这次他们采取了超常措施,一路绿灯,人歇车不歇。

  副省长申立国:应对污水事件工作转入第二阶段,工作是尽快恢复供水。

  解说:同日下午,由国家安监总局、水利部、环保总局组成的国务院工作组抵达哈尔滨,统一协调、指导做好有关善后工作。

  李毅中:他们对污染的监控是十分有力的,他的预报时间和实际到达的时间是吻合的。而且我们到居民家里看见储存了7—10天甚至更长的饮用水,所以我觉得工作做的比较扎实。

  11月26号 停水进入第四天,免费送水点。

  送水点:天天有,今天够吃就行了。

  市民:大娘,你上前面来,我去后面。

  解说:国家总理温家宝也来到哈尔滨视察

  温家宝:价格还平稳吗?

  销售员:非常好。

  温家宝:不比原来涨价吧?

  销售员:一分钱不涨,适当还降价了。

  电视播报:已经停水四天的哈尔滨市目前具备了恢复供水的条件

  11月27号

  电视播报:目前受到了污染的松花江水已经离开哈尔滨市区。

  11月27日晚上6时,因为松花江水污染而停水四天的哈尔滨市的部分城区开始间歇性的供水,停水期间,全市没有发生一起饮水和食物中毒事件,被媒体评价为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主持人:黑龙江省省长张左几最后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喝下了恢复供水后的第一口水,这也许相当有助于依然存有疑惑和担心的哈尔滨市民开始放心用水。但我不知道,张左几这位当过社会保障部部长的官员是否换个角度更深刻的理解了社会保障这个词汇的更大含义,以及在社会突发事件当中政府所扮演的角色。这次哈尔滨的停水让人感谢SARS疫情,因为正是SARS疫情使中国前所未有的重视起突发事件的应对,各级政府也都制定了各种各样的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这次哈尔滨就用上了,甚至细到31万低保户和困难群众的免费用水,以及其他省市的快速支援,当然,媒体的迅速介入,以及中小学停课等等,都起到了该起的作用,可能也正因为如此,四天的断水才没有在哈尔滨这座城市当中带来更大的恐慌,但是即使做的不错,我们也该理智的想,面对突发事件,政府怎样才能做的最好。

  彭宗超:这次应该说它是一个全城性的停水,这在世界很多国家里边都极为少见,我想对于哈尔滨市来说也是史无前例的一次挑战,所以应该说它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叫危机。

  解说:从发布停水公告,到开发备用水源、密切监测水质、加强市场和社会监管、防止哄抬物价,确保城市正常运行,哈尔滨市政府的应急预案要涉及方方面面,哪一个环节处理不好都会引发连锁效应,而这一次针对重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启动的应急预案也为全国的其他城市提供了借鉴。

  张左己:几百万的大城市停水几天,这事非同小可。

  供排水集团总工程师:共有26眼地下水井,下面打算扩大到64眼。

  南岗区负责人:第一先保居民,让居民都用上水

  水质监测人员:每小时监测一次。

  彭宗超:从自备水的检验和这种供应,以及从市民这种心态的调整和引导上面,以及社会很多这种资源的配备方面,社会治安的维持方面,我想很多方面应该说他们做的都还是井井有条,非常有成效。

  解说:在此次哈尔滨的水危机中,有一个细节引发了媒体热烈讨论,那就是在11月21日的下午四点,哈尔滨市政府发布第一次停水公告的理由是供水管网改造需要,但是在8个小时后,11月22日的凌晨,哈尔滨市政府又修改了公告的内容,告知市民停水原因是因为松花江水受到了污染。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马庆钰:公共突发事件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一旦发生以后,我们能不能平稳的渡过危机,避免社会震荡,根本要取决于我们的政府管理者要有一套有效的应对措施,而在这些措施当中,我认为正确的信息沟通和披露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在这次哈尔滨水危机当中,这一点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

  解说:在此次危机处理中,黑龙江晨报还做了一次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在哈尔滨停水前后,市民对于包括政府职能部门表现 信息透明程度在内的7个方面满意度有大幅度提高,97%的市民满意政府的表现。‘有坦诚政府才有理性公民’、‘以透明度赢得信任度’,这一场全城考验中,坦诚和信任成了成了公众最看重的经验。

  彭宗超:政府要在危机当中展现给民众的一种姿态应该是一个积极的,负责任的,是一个诚信的这么一个政府,如果有这样一个形象出现,就会得到老百姓的支持,那么相应的应对行动也会比较有效。

  11月26日 温家宝在哈尔滨市民杜继亮家中

  温家宝:如果没有群众的配合,政府工作也不会做的很顺,所以应该感谢的是政府感谢人民,感谢你们。

  主持人:必须承认,在公开相关准确信息之后,很多的应对都是正确和有效的,但我们还是应当把关注点的时间往断水之前挪一挪,推一推,在11月18到21号左右,哈尔滨的百姓就已经开始担心,比如地震的传言等等就已经出来了,而他们也有些人四处开始买水储藏,当时,公开的信息只是说有可能要进行水管的网道检查,但是同时,机关单位里头又通知工作人员,这一次停水有可能与吉林石化的爆炸有关,那么谁家又没有几个单位里的人呢?于是,面对这种信息的不相同,人们的担心和猜测就多了起来。与此同时,一些记者去吉林采访,针对是否是吉化爆炸导致水污染,得到的回答也是模糊,甚至坚决否定。要知道,从11月13号吉化爆炸到环保总局11月24号通报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之间一共十多天,公众并未得到准确而真实的消息,这一点,正是哈尔滨断水之前谣言众多,以及百姓感到恐慌的最主要原因,不知道我们要用多少代价才会知道,面对突发事件信息的透明和公开是最好的稳定剂,只有当老百姓在信息渠道之中,知道了真实的信息,他才会配合,才会心安定下来,也将为大家上上下下齐心协力去应对赢得时间。因此面对哈尔滨断水事件,我们还有很多事情值得反思。

  解说:初冬的松花江缓缓地流着,带着150公里的污染带,流向下游第二大城市佳木斯。

  解说:本周四,距离污染带到达这座城市还有五天,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和黑龙江省省长张左己又驱车从发生矿难的七台河赶来,视察佳木斯的水污染防治,与此同时,松花江沿岸各城市和乡村也都严阵以待。

  记者旁白:在江堤上看到了很多路口都设置了路卡。

  村巡逻员:沿河牲畜不让靠近松花江。

  记者旁白:所有(沿江)餐馆的门上都贴了封条,捕鱼的渔船都静静停靠在岸边,整个岸边几乎看不到行人。

  解说:松花江是黑龙江的第一大支流,流域面积占东北三省总面积的七成之多,并在汇入黑龙江后流入俄罗斯的远东地区,一声爆炸一次严重的污染,让这条跨省跨界的河流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解说:污染事故发生后,中国水利部、环保总局和外交部的负责人都向俄方做了通报,中俄相关机构和组织还建立了热线联系,从24日开始,中方每天定时向俄方通报污染的监测结果。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也一再表示,为了中国人民和俄罗斯人民的安全,只要是能够做的,中方都会尽力去做。

  刘建超:目前,中方正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监控,加强治理,以期能将污染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解说:目前,中国赠送的150吨活性炭已经发往俄罗斯。同一天,中俄专家组还在松花江木兰断面进行了联合监测,中国还决定向俄罗斯赠送快速监测苯类污染物的设备,并愿意派员帮助安装调试和进行人员培训。

  解说:危机似乎正在慢慢离我们而去,但是一个企业出事却殃及一条河流的现实,让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事件的经过。为什么在爆炸发生后哈尔滨停水前,会出现超过那么长的空白?谁来为贻误的时机负责?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马庆钰:我想至少在几个环节上,我们应该实事求是的问责。

  穿插爆炸现场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马庆钰:发生(爆炸)事件以后,对于相关的后果有没有预见到?有没有对相关的部门予以主动的通报?承担自己的责任?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马庆钰:一个大型化工厂的大型的爆炸,是一个很大的事件,那发生以后我们环保部门肯定应该到场对它造成的后果应该有一个评估,是不是?应该初期他们就有一个介入工作,(但是)就目前披露出来的信息来看,我们没有看到他们执行这样的职责。

  解说:本周,在国家环保总局的会议上,副局长王玉庆告诫各级环保部门负责人,发生重、特大污染事件后,当地环保部门必须按照规定程序,及时、如实向总局报告污染状况,绝不能隐瞒真实情况,更不能拖延不报,延误处理事故时机;同时要建立信息报送责任制,对不及时报送情况或隐瞒信息不报的,总局一定要会同有关部门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绝不手软。同样在本周,国家环保总局局长也因为此次污染事件而引咎辞职。

  一次明星车间的爆炸,一条河流的重度污染,一座城市的水危机,一位部长的引咎辞职,我们能从中学习些什么?

  主持人:目前的松花江依然在冰层下流动,人们关注点也由哈尔滨变成更下游,以及中俄之间的合作监测等等等等。当然,人们也会想,这个事件还会对松花江的水以及其中的鱼类、生物等等带来怎样的影响,当然也相信,从吉化到有关部门会有一些领导为此承担责任,但是这是一次偶然而唯一的事件吗?就在我们关注哈尔滨市断水的时候,湖南冷水江市十多万市民因一化工厂储存池以外垮塌,污染了资江,而导致全城大停水一共12小时,与此同时,重庆开县天然气主管道发生爆炸,两万人紧急疏散,毫无疑问,这都不是偶然的,我们一些略带畸形的发展模式破坏了生态,而大自然正用它的方式反过来告诫我们,这一点不只中国,从印度洋的海啸到大西洋的飓风,或许这是大自然同样的告诫,治标我们要学会应对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而治本或许全人类都该思考我们该如何与大自然相处。

  [一周人物回顾]

  刘心武:争议的收获

  专家的驳斥、读者的激赏,依旧是双方的剑拔弩张。11月28日本周一,作家刘心武又推出了他的第二部《揭秘红楼》,首次出现在公众场合签名售书的刘心武再次对紅學家发出反驳,似乎要将“红学之争”再次推向高潮。而当初围绕在学术范围内的争论也因为更多学者、作家、红迷以及普通大众的纷纷参与迅速升级,正逐渐演变成了一场真正的公共事件。而在一片争吵声中,却是与《红楼梦》沾边的书籍都在热卖的现实,当这本妇孺皆知的古代经典名著离公众渐行渐远时,由刘心武引起的这场“正统和民间红学之争”其实没有真正的输家。

  胡丁琦:重负的爱

  是过分关爱还是棍棒教育?这是13岁的胡丁琦在国际钢琴大赛囊括四项冠军后,本周媒体和公众所引起的热论。在父亲的选择下,5岁开始学琴的胡丁琦每天面对的都是钢琴前8小时的枯燥练习,对琴的厌倦让她在最初3年甚至挨了父亲400多个耳光,而在这些耳光的背后却是为培养她孤注一掷的倾家荡产,却是母亲严重的神经衰弱和父亲长期的营养不良,童年的她从那时起便凝聚着父母全部的希望。最终舞台上的小丁琦用鲜花回报了父母的勤勉和付出,而舞台下她能再次获得掌声吗?

  翁文辉:特别记忆

  “给老人一个明白的答复”,随着中纪委和卫生部组联合调查组的介入,本周,这位已在九泉之下的翁文辉老人和每个人拉近了距离,而被媒体揭露的哈尔滨“天价医药费”事件也让公众在了解真相的等候中更多了些许的期待。天价的费用、昂贵的治疗虽然没能挽留老人的离去,但一份离奇的药费帐单却在老人去世后,揭开了一幕由医院导演的荒诞闹剧。本周,当老人被媒体再次关注时,他带来的不仅是亲人的痛苦,还有医院的推脱和医生的躲避。而在公众的面前,翁文辉或许是一个永远不会被遗忘的名字。

  周梅森:股市之累

  在文海里轻松搏击,却在股市大浪中屡屡被呛。11月29日本周二,身兼“反腐作家”和“股东大户”角色的周梅森虽然让上市公司的股改最终流产,却没能阻止手中股票价格的下跌。从当红作家到涉足商海,再到股市投资,在作品中多次“拯救股市”的周梅森却在现实中屡战屡败,10年中积攒的稿费也在下跌的股价中慢慢蒸发,不断增仓的周梅森最终又无奈的“炒成了股东”,而这份“权力”又让他在股民的利益面前承受起更多的责任。本周,可以在作品中任意安排故事结局的周梅森,仍然无法看到自己的股市命运。

  主持人:一个人经常由于各种原因受到社会的关注,但是关注之中自己该接下来承担怎样的责任却是大问题。作家周梅森以反腐和政治题材见长,受关注是自然的。但当了独立董事责任就大于名声,还好,周梅森因为自己的受关注,而更加看重了自己的责任。然而承担了责任的他,却很难笑起来。而胡丁琦由于获奖而引发人们的关注,然后背后的路被人发现却是非常让人感慨和思考的。面对这样期待之中的获奖,父母该承担怎样的责任,除了成功,孩子的快乐、幸福和健康的心态又该如何获得?这份责任沉甸甸的。而刘心武继“班主任”与“5.19长镜头”之后再被关注,却是由于被人指责针对《红楼梦》的讲解不够学术,好在刘心武明白,需要他自己的读者和观众,继续等着他承担相关的责任,因此,刘心武不会在《红楼梦》的解读方面停下脚步。好了,该说说本周《中国周刊》的本周人物了。他也曾被关注,去年11月30号,胡锦涛主席走进佑安医院,与艾滋病患者握手,让人看到政府直面艾滋病的勇气。而与胡主席握手的艾滋病患者就是本周人物老纪,而他同样承担责任。本周,世界

  艾滋病日之前他走上了北大的讲坛,主题自然与艾滋病有关。

  [本周人物]


  反歧视生存

  2005年11月27日北京大学英杰报告厅

  解说词:在北京大学的讲坛上,这一天迎来的不是明星政要,不是学术大家,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老百姓——老纪。在他身上唯一与众不同的就是他是一名艾滋病的患者,同时他也是一名艾滋病的志愿者。公开露面,走上讲坛,无论对于北大还是老纪本人都是第一次。

  北大爱心社成员 康哲文:当我们真正的面对一个艾滋病感染者或者一个患者的时候,我们所能表现出来的态度究竟是怎样的,通过这样一名艾滋病患者到现场对我们大学生是一次考验,也是一次历练。

  解说词:老纪,只是这个41岁的中年汉子的化名,很多人开始知道他是因为2004年的11月30日,第十七个世界艾滋病日的前一天,当时一位老纪从来没有真正见过面的神秘人物来到北京佑安医院看望他。

  解说词:这一次见面在媒体上播出后,对老纪的命运来说可谓悲喜两重天。一方面,很多社会力量纷纷向他捐款捐物,帮助他继续治疗艾滋病;然而另一方面,从8年前的上这个不治之症后一直怀有的担心终于变成了现实。

  艾滋病患者 老纪:后来电视上《新闻联播》一播出以后,我的孩子,第二天我的孩子就找不到了。

  解说词:整整七天,毫无音讯。最后儿子还是因为天气太冷,连饿带冻,实在忍耐不下去才回来,就这样都没推开家门,只是一个人在门外悄悄的站着。

  老纪的儿子 龙龙:有一次我到宿舍时候,听见他们在背后议论我,我就跑了,还有一次在宿舍里,我用了别人的凳子,别人后来知道了,把凳子摔碎了。

  艾滋病患者 老纪:没有人跟他一块玩,没有人跟他同桌,在下课的时候吧,你手把到哪,他们说这不能,不能摸,如果你摸的话那有艾滋病,我孩子跟我说了以后吧,当时,我的心情是非常难过,泪水不由地直往下流。

  解说词:在此之后,妻子的重病和一场无情的大火让老纪散尽家财,这让当初因为贫困而不得不向黑血站以每400毫升四十八块五的价格卖了七次血,最终却一分未得的老纪更加陷入到走投无路的境地。而周围邻里那异样的眼光对家人造成的伤害也令老纪因为过度的自责而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艾滋病患者 老纪:我确实是绝望了,这等于说是我害了他们,可以说你们歧视我怎么都行,怎么歧视我都行,可是你不能歧视我的孩子和我的家人。当时我说算了吧,那我还不如一死百了算了。

  艾滋病患者 小卫:找了有两三个小时才看到老纪,看到老纪的时候,老纪是闭着眼睛在沟壑旁边骑着摩托车走,要那样的话一不小心就掉到沟壑里面去了。

  解说词:最终没有走上绝路的老纪在一些社会公益组织的帮助下,走上了救助艾滋病人、为艾滋病作宣传志愿者的道路。这一年他一边帮助很多山西的老乡走进北京的各大医院进行治疗,另一边也在以一个艾滋病患者的身份四处进行防艾知识的宣传,即使这样老纪仍然要面对着公众的误解,一次在大街上发放宣传单时,他就被三个警察拦住了。

  艾滋病志愿者 老纪:他问我是干什么的,我说我就是一个艾滋病感染者,告诉他一听,他就吓了一跳,害怕,一听,我一看到他就是一种挺害怕的,觉得他就是根本对这些事不了解,然后跟你说,他说你走吧,当时我也没走,当时他让我走,我然后我没走,我把他拦住了,没让他走。

  解说词:性格倔强的老纪认真的给三位警察上了一课,但直到临走时三个人还是半信半疑。这一次的经历让老纪深深感受到艾滋病知识的宣传虽然越来越深入人心,但是当大部分健康人群真正面对面地接触艾滋病患者时,心理上依然会产生一种天然的抗拒,而隐藏在这背后的歧视也始终没能真正消除。

  艾滋病志愿者 老纪:因为我害怕影响我的家人,对于我自己,我没有什么,因为我现在住的是别人的地方,如果现在我有房子,然后我的家人,我的爱人我全部安排好以后,我怕什么呢,就我一个人,我怕什么呢,我跟你说,可以说不要任何的遮挡。

  解说词: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虽然敢于走上北大的讲坛,但在面对电视镜头时,谨慎的老纪还是选择让记者对他的图像和声音进行处理。然而已经走过近十年艾滋病道路、正在致力于艾滋病反歧视斗争的老纪在接受采访时依然表示,能够做一个体面的艾滋病志愿者是他这一生最大的心愿。

  艾滋病志愿者 老纪:世界艾滋病日,我做一次大型的宣传,12月1日一过,雨过天晴,没事了,我觉得这样是不好的,我觉得比如说三八妇女节,可以把艾滋病纳入进去,让更多的人能理解这种病。

  主持人:老纪作为艾滋病患者中很被关注的人物已经拥有幸运的一面,可是被歧视之感仍很强烈,那么,我们可以想象,那些普通的甚至贫穷的艾滋病患者又该面临怎样的处境呢?前天我采访了卫生部主抓艾滋病工作的副部长王陇德,他告诉了我一个数字,2003年我们估计的艾滋病感染者为84万人左右,可实际报告的病例却只有13万多,中间有71万没有露面,继续隐蔽着生活,这也为我们防控艾滋病带来了极大的隐患,那么,这70万人为什么不能像老季一样站出来,其中怕歧视恐怕是最重要的原因。那么,歧视艾滋病毒的感染者和患者们其实就是在威胁我们自己,您说,我们该用怎样的态度去面对他们呢?

  [本周声音]


  中国政府:注重事实

  卫生部部长 高强:我可以坦率地回答这个记者,中国在信息发布方面,一直采取的是公开、透明、全面、准确的原则。我们更注重的是事实,是科学,而不是道听途说。

  解说:官员在重大疫情的新闻发布会上被问及瞒报的现象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而这一次卫生部长高强却明显变得坦然的多。不过,这样的提问倒也为政府部门提了个醒,虽然我们的信息透明度不断加强,但也许可以做到更及时更准确。

  日本政府:自欺欺人

  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 崔天凯: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指望一切照常,好像什么也没有

  发生过,这是不可能的,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

  解说:本周,又一次宣布中日两国领导人不会晤,崔天凯的口气似乎显得严厉的多。而日本外相仍旧大放厥词,更使应按传统举行的中日韩三方峰会有可能变为泡影。显然,日本与邻国外交的“冰冻期” 进入了12月的严寒之后,“化冻”更是遥遥无期。


  东风煤矿:漠视法规

  安监总局局长 李毅中:问这个东风矿的矿长和总工知不知道这个特别规定,两个人一脸木然,党员领导干部,一个矿的矿长,对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定这样漠视,这样麻痹,简直出乎意料之外!

  解说:本周,七台河矿难让李毅中又放了狠话。就在全国开展煤矿治理、整顿工作的关键时期却照旧矿难频发,恐怕真的让李毅中“出乎意料之外”。不过,面对中国煤炭错综复杂的现状,又一次在媒体中看到李毅中动怒,恐怕在每一个公众的意料之中。

  昆明政府:提高门票

  昆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雷晓明:你还不好去指责旅行社,它要利益啊,迫使我们不得不考虑如何改革把门票提高,让给旅行社一部分利益,让旅行社带客人进去。

  解说:旅行社收回扣虽被明令禁止却在私下里成为旅游业的潜规则。本周,石林门票要涨价了,昆明副市长却直言不讳涨价就是为了给旅行社让利。不过这一回,旅客们倒也算被宰得明明白白的了。

  [本周特写]


  处罚交通违章难

  主持人:遇到交通违章,在处理的时候,警察和司机都该做什么,也许大家都很清楚,警察先敬礼,并且讲清楚你违章的原因,然后处罚,而司机则是交驾驶本,然后配合处理。但是看看我身后屏幕上的照片,情况似乎不是这样,警察估计没什么变化,可看看司机们,在江西赣州的这个路边,好几位被发现违章的司机并不是配合处理,而是马上拿出手机四处找熟人来求救,来希望摆平自己遇到的这种情况。我相信这样的镜头人们并不陌生,只不过好几位同时出现在镜头里打手机,让人感到戏剧化而已。再仔细看现场的两位警察,表情也似乎无可奈何,甚至有点没办法的习惯,谁知道哪个电话会打到自己的顶头上司那儿去。您看,执行难,难执行,但仔细想也不难,只要有关的领导和有权力的人慢慢都不滥用权力,这样的情景就会少。当然,制度的改进也很有用,真不希望再看到这样的镜头。好,接下来看本周还有哪些特写。

  暴走训练

  解说:举着火把赶路,如今看到这样的画面你大概以为是拍电视剧吧。星期三晚上八点多,当记者在重庆江津附近的山路上,看到这群行为怪异的年轻人时也不免好奇地问了一句。

  同期:我问一下你们这是在干什么,锻炼我们自己的意志,锻炼意志。

  解说:听到这样的回答有些出人意料,不过让人吃惊的还在后面呢。

  同期:我们就是徒步到永川嘛,你知道多少公里吗,我们预计是140多公里,140公里,30个小时,中途不休息吗,中途吃饭嘛,睡觉吗晚上,通宵,通宵就这样走,  对。

  解说:三十多个小时不睡觉不休息徒步行走一百多公里,这大概就是那种魔鬼训练吧。一打听还真是,不过别人叫“意志训练”,是重庆一家美容公司为了磨练员工的吃苦意识而组织的。

  同期:我看你穿得西装革履的,我们锻炼的同时还要保持我们公司的形象。

  解说:不过这些衣冠楚楚的年轻人在走了近十个小时,终于坐在餐馆的凳子上后可就顾不得形象了。附近山里整日里爬坡上坎的村民听说了这些年轻人的暴走计划,竟然也和我们一样吓了一跳。

  村民:30个小时走100公里。140公里。走不到 ,绝对走不到。换作我。 不行不行。

  解说:连村民们都连喊不行,企业的这个自己随意制定的训练计划是不是真的太不科学,太不切实际了呢。对此,活动的发起者可不这么认为。

  活动发起人方经理:从一个平常人的身体来看能承受吗?因为在我看来人的潜能是可以开发的。

  解说:抱着开发潜能,磨练意志的目的,十八名参加训练的员工披星戴月又上路了。

  同期:现在走了可能也就三分之一不到吧,应该有三分之一了,我看你已经要靠人搀扶了。  还有我在嘛,后面的三分之二能走下去,可以啊。  

  解说:虽然大家都很有信心,不过仅几个小时后,十八名参加训练的员工就有十四名因体力不支选择了退出,最终只有四人坚持用36小时走完了整个行程。


  新颖校服风波

  解说:这星期一,昆明西山区求实小学的孩子们开始穿新校服上学了。瞧,这身橘红色的校服是不是有些让人眼前一亮呢,对这套颜色鲜艳、款式时尚的校服,孩子们很快就喜欢上了。

  学生:觉得好看。

  家长:比以前的校服效果好。

  解说:孩子和家长觉得新校服好看,学校也是因为它比普通校服都好看而选择了它。不过这新校服上花花绿绿的商标也有些让人眼晕。

  学生:有点像移动广告, 就像公共汽车上贴的广告。

  解说:仔细一看,什么普利司通、万宝路、壳牌等国际知名品牌的商标都印在了孩子们的校服上。难道,这些大品牌都来赞助了。当然不可能,这衣服可是家长们花六十五元买的。原来这批校服是仿照F1赛车手的服装样式设计的,大概是为了模仿得更象些厂家把广告标牌也照搬了过来。

  家长:我觉得不合适, 我觉得香烟本来就是对身体有害 , 而切还印在学生的衣服上。

  解说:怕香烟广告给孩子带来不利影响,这款商标校服不仅在家长中引起了质疑,很快在社会上也引起了了争论。当地教育局在第三天就做出了处理决定。

  西山区教育局行政办公室主任 朱景忠:首先要求学校在今天以内把所有的运动服都全部收回来收齐。 第二个及时责成学校要求学校和销售商取得联系协商退货。

  同期:今天早上就把校服全部收回去了退了六十五元。

  解说:星期四,仅仅穿了三天的新校服被收回去了。商标校服的危害消除了,可是孩子们的新颖时尚的新校服没有了,很多孩子都觉得可惜。不知在收商标校服的同时,校服的设计者能不能再给孩子们开发几款时尚新颖的校服呢。

  主持人:今天12月3号是世界助残日,和艾滋病日相比,这个日子被关注的并不多,但说起人数它可就大的多。在中国各种残障人士加起来7000万。记得今年我们去台湾的时候,在街上经常见到残障人士在人群之中生活和奔波,是台湾的残障人士多吗?不是,而是人家各种设施齐全,出门很方便,因此大家就都走出家门了。而在大陆,由于各种而是还不齐全,甚至有的残障人士的设施还被健康人认为的占用和阻挡,导致我们身边的残障人士虽然有心,却无法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因此今天这个日子,真希望我们每个人都为了残障人士念叨念叨,能为他们建设更多的设施,能够让建设好的设施真的起好作用。好了,下周的事咱们下周再聊。

责编:刘彦妤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