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王乐义:科技兴农 勇于创新 > 正文

时代先锋:王乐义这个头带得好

央视国际 (2006年01月20日 10:41)

  新华网济南1月19日 记者张晓晶

  “王乐义这个头带得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就是要体现在带领农民致富上。”2005年4月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省寿光市三元朱村的一间蔬菜大棚里,听完菜农王友德讲述村支书王乐义带领群众种大棚致富的经过后高兴地

  称赞说。

  王乐义几十年致力于蔬菜大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以一个农民的朴实和执着,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博大胸怀,推进了现代化农业的进程,带动成千上万农民共同走上了小康路。

  “我这个‘半拉子人’一定带领乡亲闯出一条富路”

  王乐义带这个头确实不易。1978年5月,王乐义被确诊为直肠癌,手术后比正常人多了一件东西——粪便袋。

  当年9月,三元朱村党支部改选。王乐义被全村党员推到了台前。不知道自己的生命还有多长,但他知道村里正是需要他的时候。他对乡亲们说:“我是个随时可能倒下的‘半拉子人’,但我干就要干好,能干一年是一年,能干十年是十年!我这个‘半拉子人’一定带领乡亲闯出一条致富路!”

  王乐义上任那年,村里的家底只有两辆破车、10头牲口。村里除了5个当老师的,没有一人有存款。此后几年,王乐义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上世纪80年代末,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200元。

  1988年腊月二十八,常年在外贩运蔬菜的堂弟从东北给他捎来两斤鲜灵灵的黄瓜。王乐义眼前一亮:东北天寒地冻能产黄瓜,我们一定也能行!

  大年初六,王乐义就带着人上了东北。一上东北,菜农毫不客气地让他们吃了闭门羹。二上东北,同样一无所获。脾气一向和善的王乐义急了,三上东北!

  同去的村干部向东北菜农介绍说:“这是我们身患癌症的村支书,他不是为个人发家致富,而是想带领全村百姓拔掉穷根啊。”这个对亲姐夫都不曾松口的东北菜农终于被王乐义这个执着的山东汉子感动了。

  寿光种菜的历史比较早,当时已经有了老式的温室大棚,冬季需要升火加温,但只能生产叶菜,效益不高。东北菜农的大棚靠山而建,地理条件比较特殊。回来后,王乐义一头扎在大棚技术革新上,在墙体、采光面、薄膜、嫁接技术、大棚方位5个方面进行改造,研制成功了适合平原地区推广的不需加温的冬暖式大棚。

  大多数村民却不买王乐义的账:“烧几吨煤都产不出黄瓜,光靠晒太阳能晒出黄瓜来?”一时间闲言碎语四起。建大棚要有五六千元的初期投入,一旦失败,建棚户不仅会血本无归,还可能成为村里的困难户。

  王乐义深知风险却认准了这是一条致富的路子。“在致富路上,党员干部站得高,群众才能看得远;党员干部走得快,群众才能跟得紧!致富有风险,咱们不担谁来担?”王乐义在党员干部会上拍了桌子。最后定下由全村17名党员干部带头先建大棚。

  1989年12月24日,三元朱村的黄瓜上市了!开秤每公斤20元。供不应求!

  王乐义,这个再苦再累都没哭过的汉子,在没人的时候偷偷流下了热泪。

  17个大棚户平均收入2.7万元,最高的卖到3万多元。村里一下子冒出17个双万元户。

  王乐义的表姐王英奎当年为阻止儿子参与建棚,连续几天到王乐义家大闹,后来也种起了大棚。说起现在富足的日子,满足感从老人心里自然向外流淌。

  “一村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才叫富”

  第二年,全村一下子冒出181亩大棚。17名党员干部分片包干指导。这一年,靠卖菜村民存款达到128万元。

  王乐义被县里盯上了。1990年,县委书记王伯祥专门为他配了一辆吉普车,负责在全县推广大棚蔬菜技术。一年下来,他跑了4万多公里,有时一天跑11个乡镇30多个村,累得两眼发黑,双腿拖不动。那一年,全县发展的5130个大棚全部成功,当年增收6000多万元。寿光因此成为“中国蔬菜之乡”。

  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找上门来要求学技术。村民不满了:把技术传出去,不等于把自己碗里的馍让别人分着吃吗?

  王乐义最终做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选择,他对村民们讲明了自己的心思:“我不仅是三元朱的村支书,还是个共产党员。共产党员还分哪村哪镇?一村富了不叫富,大家都富才是富!”

  1990年以来,三元朱村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学习者90多万人次,有38个国家的专家教授也来参观考察。最多的一天,王乐义接待了来自6个省的14批3000多人。送走最后一批客人,他两腮都麻木了,连张嘴吃饭的力气都没有。

  没有人强迫王乐义一分不取地去四处授艺,没有人强迫他必须亲自讲授每一节课,接待每一批来访的客人。怕他过度劳累,上级领导、村里乡亲甚至要把他藏起来,好让他多歇一会儿。

  可王乐义就是这么一个人,就是这么一个“把乡亲的小事当成大事、把自己的大事当成小事”的人。他宁肯自己把苦和累都咽回肚子里,也要把乡亲们的事办好。他觉得自己有义务、有责任多给别人提供一些经验:反正自己是个“半拉身子”,干脆豁出去了!

  1991年正月,一个外地考察团点名让王乐义出面介绍情况。此时,王乐义已经病了半个多月,汇报讲解完,大汗淋漓,几近虚脱,被别人从大棚里抬回家去。

  他外出指导培训,晚上10点刚回村,听说有人家里种的黄瓜病了,又坐着车往外赶。天黑路滑,半路上,汽车翻进沟里,人没事,他爬出来又往村里跑。

  17年来,王乐义的足迹到过11个省、区、市,少说也有几十万公里,举办了3000多期技术培训班,发放科普书籍8万多册、录像带5000多盘,不取分文、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给了千家万户。

  每到一地,他都要根据当地实际地理和气候条件再对技术进行改进,确保建一处大棚带动一个农户脱贫。他13次进新疆传授技术,使边疆地区一年8个月吃菜靠外运的历史一举打破。从天山南北到雪域高原,从冰封东北到革命圣地延安,王乐义像一架不知疲倦的播种机,走到哪里都营造出一片“冬天里的春天”。

  三元朱村民也成了不少地方争抢的“财神”。他们在20个省、区、市的300多个县市播下绿色火种。直到今天,三元朱仍有140多人常年在外,他们中有27人被聘为科技副乡(镇)长,2人被聘为科技副县长,被称作“中国的白领农民”。

  “什么时候都要有‘一招鲜’”

  三元朱人手把手教会了一批又一批种菜的农民,竞争对手遍及全国。但王乐义是一个不怕有竞争对手的人。他的秘密武器是:“什么时候都要有‘一招鲜’。”

  他牢牢握住创新这把利剑,始终占领蔬菜种植技术的“制高点”。在他的带动下,320多个新品种、130多项新技术、80多项现代化设施先后在三元朱扎下根来。三元朱成了全国大棚的试验田,靠“‘一招鲜’吃遍天下”。

  1990年底,王乐义了解到无公害蔬菜的信息,下定决心:不仅要让农民富,还要让吃菜的人吃得放心。他费尽周折在北京找到了无公害蔬菜专家王宪彬教授。这位将成果“养在深闺无人识”的老教授喟叹一声:“我这个成果搞成6年了,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推广。没想到,第一个来找我的是个农民!”

  1992年,无公害蔬菜在三元朱村首次开发成功。这是我国最早创立的蔬菜种植业的“绿色标准”,直接引发了蔬菜产业的又一次革命。

  2001年,王乐义率先打出了以个人信誉作担保的品牌——“乐义”牌蔬菜,实行“公司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发展模式。“乐义蔬菜”高出市场价格30%,仍然供不应求。

  这些年,王乐义一直致力于对农民的科技培训。2003年,他与美国、西班牙、德国、以色列、荷兰等国家合作,成立了国际农业科技培训中心。农民不出国门,就能学到国外农业技术,取得西方发达国家认可的技术证书。

  为了加快技术推广速度,让更多的农民兄弟受益,王乐义已经着手在西北五省区各设一处农业科技培训中心,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接受培训。

  2005年,三元朱村经济总收入3338万元,人均纯收入9900元。

  “知党情更要报党恩”

  王乐义家有一张发黄卷边的全家福。可是老两口轻易不敢去看,因为照片上的大女儿不在了。每次想起,揪心地疼。

  1979年,公社为了照顾王乐义带病为村里操劳,给他大女儿月荣一个招工指标。然而,王乐义却将指标让给了别人!月荣一气之下寻了轻生。

  多少年后,王乐义和别人提起这件事,还说:“月荣是穷怕了,为了月荣,也要让农民都富起来。”

  村里几乎家家都有大棚,惟独王乐义家没有,他没功夫种。村里外派技术员一年收入两三万元。王乐义走遍大江南北,却是个不拿一分钱的“总教头”。

  几十年来,不断有人问王乐义:“你这么卖命地干,为的是啥?”他只有一句话:“水有源,树有根,知党情更要报党恩。”

  28年前,为了救活王乐义,县里从党费中拿出6000元钱给他做了手术,这个恩情王乐义始终不敢忘。

  王乐义17岁到东北当了一名伐木工人,1962年回村,1965年入党,当村干部44年。经历过生活的苦,更知党的恩。王乐义的人生见证了中国富民政策的演进,已经融化在中国农村经济振兴的伟大进程中。他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让更多的农民兄弟富起来。

  28年来,他把生死交给群众,拖着从死神手里夺回来的羸弱之躯造福社会,走遍大半个中国,发起和推动了一场遍及中国北方农村的“白色革命”。

  王乐义这个中国最基层的农村党支部书记,以独特的活法体现了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的追求!就像一粒火种,以燃烧自己的悲壮,将农业科技的星星之火播撒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照亮了千千万万农民的致富之路。(完)

责编:朱亚菲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