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用生命兑现诺言的村支书李鸿海 > 正文

“全村人的幸福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记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两坂村党支部书记李鸿海
央视国际 (2006年02月13日 10:23)

  经济日报农村版消息:初春时节,晋南大地已泛出点点绿意。迎着和煦的春风,我们来到临汾市翼城县,采访被当地百姓亲切地誉为“焦裕禄式的好干部”——两坂村党支部书记李鸿海。

  在两坂村的农家小院、田间地头,村民们用朴实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向我们讲述了一位农村党支部书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崇高精神境界。

  “是李书记把我们引上了致富路”

  两坂村原本是一个沟壑纵横、十年九旱的穷山庄,全村315户,1130口人,1850亩土地,分布在5平方公里的12条沟、13道梁上。过去村里曾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耕地山梁挂,吃水山沟爬,行路山桥险,有女山外嫁。天旱少雨、土地贫瘠、交通闭塞使这里的老百姓为改变贫困落后每走一步都要付出更多的艰辛。

  土生土长的李鸿海,打小吃尽苦头,他16岁初中毕业,23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村保管员、生产队长,一直到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一干就是30多年。

  上世纪70年代,他担任生产队队长期间,时常在灯下思索:“这干社会主义,也不是越穷越好吧?”于是他便带领村民种蓖麻,种芝麻,他所在的生产队,每个工分可以领到一元钱,在当时名列全地区榜首。

  1982年,李鸿海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立志要从根本上改变两坂村的贫穷落后。治贫先治愚,治愚抓教育。正好在这一年,村里拿到一笔7万元的征地补偿费。在当时,这是谁看谁眼红的一笔大款项,大家伙儿都嚷着要按人平分。有远见的李鸿海却打的另一套主意:这7万元,看着是个大数,但按人平分,全村1100口人,人均只有60多元,解决不了家家脱贫的大问题,可是把学校盖好了,村里的孩子们就能享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村里就有了后劲,有了希望。于是他苦口婆心说服了大家,求爷爷告奶奶,又多方筹资11万元,把18万元全部投入到改善村办学校,盖起了全地区第一座村级教学大楼。此后的十多年中,他操心费力,不让一个适龄儿童失学,近百名孩子,从这里走出山沟考上了大专院校。

  两坂人祖祖辈辈靠种粮过日子,靠天吃饭,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李鸿海早在1986年,就以个人名义筹措资金60万元,办起了村办煤矿。以煤矿为龙头,又办起了车队,带动了村里运输业、服务业的发展,村里的一大部分富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到1992年,两坂村人均收入突破2000元,比10年前增长了10倍,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变为闻名全县的富裕村,李鸿海本人也被翼城县委命名为首批“功勋党支部书记”。

  然而李鸿海并不满足,他觉得仅仅靠种粮和挖煤这两只轮子走不远,还有1/3的农民没活干。他知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大势所趋,他要开拓更宽阔的致富路,要向1800亩土地要效益。从1996年到1998年,他踏上了外出考察的路,东往山东,西到陕西,北上内蒙古,南下河南,先后引回了酸枣接大枣技术及美国红提葡萄、大棚种植,肉狗、梅花鹿、优种鸡、优种猪养殖等新项目。

  在李鸿海的带领下,两坂村一步一重天,如今村里已发展起了几千亩大的枣园,数百亩大的葡萄园,办起了养鹿场,建起了农贸市场、舞台、卫生所,修建了公路大桥和盘山公路,而这期间,村里没向农民要过一分钱的提留款。老百姓安居乐业,过上了美满幸福的日子。

  “等着死不如干着死!让我抓紧时间拚一把吧!”

  两坂村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李鸿海按捺不住心头的激动,然而,他却渐渐累垮了。长年累月的操心劳累、东奔西忙,加上饮食很不规律,他时常觉得胃疼。一直以为是上了火的胃,真的“火”了,吞咽困难,一吃就吐。时常用木棍、用桌角顶住,咋顶也管不了事。眼看着原来体重110多公斤、身高1.82米的大汉越来越消瘦,一家人都很着急。妻子一次次地劝他:“去检查检查吧。”可他就是不当回事。孩子们急了:“村里的事那么多,能干完吗?离了你,地球就不转了?”李鸿海总是一拖再拖。其实他心里早已明白,自己得的不是什么好病。

  1999年11月6日,两坂村举行第五届村委班子换届选举。已经担任了17年村党支部书记的李鸿海又以最高票当选为村委会主任。他一口气向村民们许下6个诺言:不向群众集资,建起古北线两坂大桥;不向村民摊派,修好1公里油路;发展酸枣接大枣50万株,建设全县红枣第一村;改造兴建6处高灌;再盖一栋教学楼;兴建农贸市场,开办每旬1、4、7集市。在场的村民们群情激昂,阵阵喝彩,有谁知道,这是李鸿海在用生命拼搏。

  但这一结果却遭到全家人的极力反对。张罗着给父亲治病的大儿子本想让他辞去村支书的职务,住进县城安心养病,听说他又被选为村委会主任,便星夜赶回劝阻。妻子也再三哀求:“不要再折腾了,我和娃们不能没有你呀!咱们去救命吧……”一家人哭成了一团。劝到深夜,李鸿海还是主意不变,他对妻儿们说:“我知道这病的厉害,没有更多的时间了,村里要办很多大事,资金紧缺,又不能向村民摊派,样样事情需要下大功夫去周旋,在这个时候,我得站在前头,你们都知道我的脾气,就让我抓紧时间拼一把吧!我这病,是赖病,你们要替我保密。”

  古北线两坂桥,是古县到晋禹公路翼城北捍段的要塞,是翼城浇底乡通往县城的出口。这座桥,桥面窄,坡度大,年久失修,一年之中就有6人在这里丧命。孙家窑村一对新婚夫妇骑摩托车躲车摔在桥下,一死一伤,喜事办成了丧事。两坂村要发展,村口的出路就是一大瓶颈。有关部门曾经做过一个预算,总投资需要80万元。一个小山村要兴建这么大的工程,谈何容易?有些村民嘀咕开了:“两坂桥是省道,犯不着咱们去搞,再说,后头还有个浇底乡哩,咱逞啥能?”“修桥修桥,总要把咱村折腾穷了。”

  李鸿海下定决心做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他跑到县、市、省有关部门一趟一趟地游说,终于说动了县里和省里有关部门的领导,答应先支持8万元。本来是省道,国家理当立项,但是公路改造的大笔投资要等国家拿出统一规划方可进行。李鸿海自己把自己逼上了一条难行的路。

  8万元投资落实之后,两坂大桥开工了。开工没几天,刚刚垒好的半截桥墩就被人悄悄推倒了。李鸿海约好的施工队刚进村,就有人对包工头说:“别给李鸿海干,他手里没有钱,他是个骗子,你们做了工到头来拿不到钱。”面对这样的局面,李鸿海这条坚强的汉子流了泪,他激动地对推倒桥墩的人说:“你小子翅膀硬了,推开桥墩了,你想过没有,你推倒的是半截桥墩吗?你伤的是咱全村人的心呀!你丢的是咱两坂人的脸呀!你断的是你自个儿的发财路啊!”气归气,静下来一想:“还是咱的工作不到位。”他一边组织重新开张,一边召开村民大会耐心说服:“村里这么多车,出了事都不好。修桥的钱一分也不让大伙出,我一个人担着,天塌下来有我李鸿海!”

  村民们终于理解了老李的一番良苦用心,一个个主动跑到工地搬石头、拉土方,义务投工,工程进度加快了。

  2000年2月初的一天,西北风呼呼地叫,李鸿海突然觉得胃痛难忍,一头栽倒在建桥工地冰冷的河水中。当村民们把冻得直打哆嗦的他抬回家时,妻子心疼得满眼是泪,赶快给他擦洗换衣服。喝了一碗姜汤,身子刚刚暖和过来,他又要去工地,妻子再也忍不住了,大声哭着说:“村里的事啥时候是个头呀,你要万一有个好歹,我们娘儿几个怎么活呀!我求你了,能去医院看看吗?”

  看着妻子哭着像泪人一样,李鸿海心软了,应允说:“咱明天去。”就这样,明日复明日,一拖就是小半年。

  7月18日,骄阳似火,李鸿海再也支持不住了,又一次栽倒在工地上,村民们把他送进了医院。一检查,晚期贲门癌。这个消息像晴天霹雳,两坂村的老百姓惊呆了!

  住院的第二天,也就是7月19日,李鸿海经历了第一次生与死的考验:贲门全切,胃切除3/4,食道切除15厘米,肝切除一叶,肋骨取了1根。躺在病床上,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像演电影一样,展现在脑海里。他想了很多很多,想了两坂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想了过去几十年自己走过的路,想了自己为时不多的日子,想了为村民承诺的六件事……

  手术后第三天,李鸿海奇迹般下了床。才有了一点精神,他一会儿说枣,一会儿说高灌,一会儿又说大桥快没料了,他对妻子说:“早点出院,省几个钱买水泥吧。”妻子又急又气,多年的委屈,一下子暴发了,捂着脸哭着走出病房,他儿子学过医,知道伤口万一化脓,病灶转移,那将是十分严重的后果,泪往肚里咽,强笑着说:“爸,村里的事叔叔他们关照得好着哩,再有一个星期就拆线了,拆了线咱马上就回。”

  7月24日,手术后的第六天,他瞒过医生出了院。

  车到桥头,他站在工地上,心才觉得踏实了。

  66岁的老人李成望,关切地把李鸿海拉到身边,掀起衣服,看着他前胸多半圈没拆线的伤口,老人心疼地哭了,边哭边数说他:“鸿海啊,刀口线还没拆,你就出院了,你不要命啦?”李鸿海说:“咱娃是医生,在家里也能拆,我急着回来,现在正是桥墩浇注的紧要关头,我得把村里的事办完呀!”

  看看铁塔似的李鸿海只剩百十来斤,得的是癌症,还牵挂着村里的一桩桩事,手术6天后就出了院,村民们都心疼得悄悄落了泪,东家送来几个鸡蛋,西家送来一碗红枣,多少颗心在牵挂着老支书的安危。

  李鸿海为自己照了一张放大的遗像,挂在卧室正中央,从此,他常常在遗像前驻足凝视,告诉自己剩下的日子不多了,必须抓紧去做。

  几天后,李鸿海在村里召开的调整产业结构再动员大会上,敞开心扉真诚地对大伙儿说:“我得的是贲门癌,我的时间不多了,在医院里,我琢磨了一遍又一遍,等着死不如干着死,活一天就要干一天,给乡亲们承诺的6件事我一定要办完,否则我死不瞑目!”

  8月3日,手术后的第15天,李鸿海自己拿钱600多元,雇了两辆车,带领80多位村民外出参观,踏上与生命赛跑的征程。

  在生命的倒计时里冲刺别有一番紧迫感。李鸿海拖着病体,晚上只能靠在由5个枕头垫起的靠背上休息,每顿饭只能喝点稀糊糊,还是吃一顿忘一顿。

  “李书记真是一条硬汉子!”

  2001年3月19日,李鸿海带着红枣协会的几名成员到曲沃考察。那一天,天气阴沉沉的,下午还下起了小雪。参观归来,他正在召开汇报分析会,安排下一步的工作。会开到一半,有人急匆匆地跑进去说:“快!李书记的小儿子文学出车祸了!刚被送进县医院……”大家惊呆了,鸿海的脸也唰地一下变得煞白。赶到医院,小儿子已经闭上了双眼,他忍不住失声大哭。痛失爱子,白发人送黑发人,3岁的孙女偎在他的怀里哭着喊着,老少相拥,悲痛欲绝。

  面对这一人生的大劫难,村里人都为李鸿海揪着心,再硬的汉子怕也支撑不住这样的打击,何况他的病情还在一天天加重。那些日子,两坂村的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多少颗心默默为他担忧:能挺过这一关吗?李鸿海似乎真的有点撑不住了!一连几天,他痴痴地在儿子的棺木上摸了一遍又一遍,足不出户,食不进口,跟谁也不搭一句话。他的眼窝陷得更深了,脸色更加苍白,腰杆更加弯曲。

  儿子坟前,李鸿海泣不成声:“文学,爸爸对不起你,打小顾不上管你,你让我给你找工作,爸爸没有满足你。儿啊——你等着,等到爸爸把承诺的6件事办完了,就去好好陪你……”聚集在村口的村民们眼圈发红,相对无言,一位老大娘忍悲不禁:“老天呀,别让好人遭难了!”

  办完儿子丧事的第二天,他破例让大儿子领着到城里洗了澡,理了发,从悲痛中又开始整理自己的情绪。夜晚的星空深沉、遥远,李鸿海踏着夜色向村委会走去,村委会正召开调整产业结构会议。门一开,几乎异口同声:“哎呀,你咋来了?”他强忍着悲痛,对大家说:“人死不能复生,再心痛又有什么用?红枣的节令不等人呀!”

  看着两只眼睛深深陷下去的李鸿海,在场的人都落泪了,大家关切地问到:“你身体行吗?你吃饭了吗?你吃药了吗?明天不要去曲沃参观了,你歇歇,咱过几天再去吧……”

  面对大家的关心,李鸿海坚定地说:“就按咱原来定的,明天去!”

  时光不多了,李鸿海时时提醒自己抓紧、抓紧再抓紧。他带领村民去华西,去大寨,进省城,进临汾,取真经,找资金,求援助。2002年春天,为了找资金办理有关手续,李鸿海5天连去3次太原,晚上坐车,白天办事。

  然而死神又一次逼近了李鸿海。

  2003年7月1日,在两坂至孙家窑的油路铺设工地上,李鸿海又一次晕倒在工地上,眼前一黑,便什么也不知道了。村民们把他送到医院。手头没钱,儿媳妇打了欠条,才办了入院手续。CT结果表明,李鸿海已经患上了高血压动脉硬化多发性脑梗塞,血压达到140~220毫米水银柱,癌细胞转移到左腋下,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在医院,李鸿海整整昏迷了3天3夜。他刚能开口说话,就问铺油路的事,刚能迈开步,就急着想往村里走。

  7月12日下午,临汾市人大副主任张北管前往医院探望李鸿海,没料扑了一个空。护士说:“这个人,真的不要命。他说让别人搀着走走,可是下了楼,就趴到骑摩托人的身上走了个没影踪。”

  左肋下长出的淋巴肿块不得不处置。为了不影响铺设油路,李鸿海每天乘车到50公里以外的侯马去做化疗,一直治疗两个多月,每天早早乘车去,回来之后继续工作。弄明白了真相,给他治病的医生很感动地说:“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癌症病人,以后来,先给你治疗。”两个月之后,肿块奇迹般地消失,而他的一只眼睛却再也看不见东西了。

  一次次的打击没能让他倒下,村民们说:“李书记真是一条硬汉子!”

  “跟着李鸿海走没有错!”

  从23岁入党那天起,李鸿海就把入党誓言“钉”在了心中。对集体的事业,他把命都豁出去了,从来不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

  任职20多年,他给自己定的工资标准是每年400元,可就连这400元的工资也一直在账上挂着,从来没有领过一分钱。

  他给村里办了许多好事,自己没有从中沾过一分钱的好处,却向亲戚朋友借下七八万元的债务,垫付在村里急需的事务上。

  建桥是一项最烦人的活,最要命的是手头本来就没有多少钱,家里的余款都让李鸿海搜得干干的。向别人借,没办法张口,李鸿海只好找到他小妹妹李鸿莲。李鸿莲的丈夫病重,李鸿海心急火燎,召集兄妹7个凑了1万元,打算给妹夫治病。谁知就在这当口,工程出现了资金缺口,眼看着就要被迫停工。急得李鸿海没办法,找到妹妹,好说歹说,让她拿出1万元,垫付了修路款。当时说只需要周转几天,可这钱直到现在都没有着落。不久,妹夫就去世了。每逢提起这事,李鸿海就后悔得直捶脑袋:“都怪我呀,都怪我!要不是我,妹夫的病或许能有好转,哪能走得那么急!”妹夫去世后没几天,李鸿海又来到妹妹家长时间坐在那里,两手抱着头,一声也不吭,一副焦急的样子。妹妹再三问他,他才说明了来意:村委会没钱买水泥,再不买就要停工了。妹妹一听,气不打一处来:“你妹妹拉扯着两个孩子,你就忍心来挖我们这两个养命钱?”然而,埋怨归埋怨,毕竟十指连心,他办的事是造福全村的大好事,看着他四处借钱碰壁后的为难劲,看着他为集体累得日渐消瘦的身体,心软的妹妹拿出了仅有的2600元钱。李鸿海伸出颤抖的双手接过妹妹的钱,不敢直视妹妹的眼睛,咬咬牙,扭头离开了妹妹的家。

  为了修大桥,李鸿海把外甥女给他滋补身体的500元钱和妻子卖豆子的钱全部贴在了工程上。

  修桥需要取土,毁了村民李生海的二亩六分地,李鸿海又一次找到妹妹李鸿莲,说动妹妹把3亩地让给了李生海。

  为了兴建村卫生所,李鸿海把自己的老宅基地让给了集体。

  为了发展优质葡萄,他硬是说服家人,把自家的3亩水浇地转包给了葡萄重点户李成仁,说是每亩地每年收取转包费150元,可他从未向人家要过钱。

  李鸿海的大妹妹在村里开了个小商店,村里办事急需钱,李鸿海就把这儿当成了救急的地方。

  李鸿海是有能力率先致富的。他人勤快,有思路,引鹿种,接大枣,上大棚,栽葡萄,建市场,样样都获得了成功。他路子广,关系多,信息灵,先后找回资金几百万元,帮助村民贷款几百万元,然而他总是把赚钱的机会让给村民。

  早在1996年,李鸿海去山东考察,选定了养鹿这个项目,买回了两只小鹿,在家里养了半年多,本想自己发展。后来村民李峰几次找他,想养鹿。李鸿海把两只种鹿原价转让给了李峰,还传授了养鹿的知识。如今,几年过去了,李峰成为全村的养鹿大户,存栏17头,年收入几万元,还带领14户村民组建了养鹿协会,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上。

  1998年,李鸿海在出外考察中盯准了酸枣接大枣这个项目,他在村里制定了发展规划,发动全体村民齐上阵。几年过去了,通过聘请专家实地指导、组织村民多次出外考察、村委会推行嫁接补助奖励等多种办法,两坂村现在共有红枣120万株,每公斤鲜枣卖到3.6元~4元,每年可增加收入百万元以上。两坂村成为翼城县的“红枣第一村”,村里产的红枣远销到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和欧盟。可李鸿海却忙于村里的公务,自家的地里却没有几棵红枣树。

  村民李成福两年嫁接红枣1.3万株,头一年收入2000元,第二年收入4000元,现在每年收入在万元以上。2003年,山西电视台专门为李鸿海的事迹组织了一个《内陆看谈》节目,县里通知两坂村安排15名村民参加,可车到村中,竟有29位村民挤入车中。节目现场,李成福突然对着摄像机痛哭流涕地说:“1999年村委会换届选举时,我暗下活动不投李书记的票,现在回想起来,真后悔!真对不起李书记!现在,当着大家的面,我给在台上的李书记鞠一躬!请李书记原谅我!”

  村民李振山不会忘记,在他贫困潦倒时,是李鸿海给他送来了枣苗,扶持他成为远近闻名的红枣状元。

  村民王三柱不会忘记,在他生活艰难时,是李鸿海帮他贷款建起了葡萄园。

  村民李忠不会忘记,是李鸿海拿出1000元钱,帮助他建起村里第一个沼气池。现在,李忠搞起了大棚、养猪、沼气三位一体的农业生态模式,过上了富裕生活。

  “我说的话,办的事,就代表党的形象,我诚实做事,群众就相信,党的组织就有威信,就有凝聚力。”

  记者眼中的李鸿海平静、安祥,似乎并不善言谈,但片言只语中充满了睿智的人生感悟。

  当记者问他:“你身患癌症,还这么拼命地干,难道你觉得诺言比生命更重要吗?”李鸿海用平静的语气回答:“是,诺言比生命更重要。作为党员、干部,必须要讲诚信。”

  他说他本来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文化也不高,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只是想做好一个穷山窝的领头人,领大家走上富裕路,过上好日子。他压根就没有琢磨过怎么样去统治人,只知道踏踏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山窝里的老百姓不信你天花乱坠说大话,就看你是不是诚心诚意地为他们做事。你不哄他们,他们也不会哄你,久而久之,愿意跟你干点实事,一件成了,其他的难事就越干越好干。共产党当初打天下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老百姓提着脑袋跟着走,就因为他们发现你是为他们谋利益的。“我是党支部书记,在两坂村,我说出来的话、我办出的事就代表党的形象,我诚实做事,群众就相信,党的一级组织就有威信,就有凝聚力,就这么简单!”

  去曲沃参观,经人介绍,认识了曲沃县农委主任刘文。这人既是研究红提葡萄的专家,又是翼城老乡。李鸿海抓着了这条线,一连跑了5趟。开始人家只是应付,在长谈中得知李鸿海是个动过大手术的癌症病人,刘文再也不能应付了,拉着李鸿海的手激动地说:“老李,请诸葛亮也只是三顾茅庐,你拼着老命为乡亲们办好事,我就是再忙也不能袖手旁观呀!不说了,我跟你去,帮你建成红提葡萄村。”两年多时间,刘文带着曲沃的技术员先后到两坂村指导、传经20多次,还帮村里调回红提葡萄苗4万多株;从河北省赞皇县调回优质赞皇枣芽20万株,包销了两坂村的红提葡萄。

  李鸿海怀抱一颗赤诚的心,真诚地对待他的班子成员,敞开心扉,坦荡直言,班子成员说:“人心换人心,四两换半斤,鸿海对咱以诚相待,咱要不铆劲,有啥脸见人?”

  李鸿海的诚心,换来了老干部的真心,一个个把心贴在了两坂村的发展上。退休校长李博鸿有知识、有素质、有能力、德高望重,李鸿海让老人挑起了红枣协会会长的担子。李博鸿带头嫁接红枣600株。老人还组织老干部编印了一本《红枣高产管理》的小册子发给村民。老人去世,李鸿海拖着病重的身子,主持召开隆重的追悼会,组织全体党员高抬着老人的棺材绕村一周,一直送到坟地里。退休教师李仲爱钻研,李鸿海就让他担任葡萄协会会长,成了葡萄园里的技术专家。退休干部李成彬、村民李成文,有知识、懂法律、能说会道,李鸿海就让他们担任村调解主任,每年处理大小纠纷数百起。青年王伟国、李娥,爱集体,人勤快,致富有门道,李鸿海就把他们推到村团委书记、妇联主任的岗位上。在两坂村这个小小天地里,真正实现了人尽其才,人人有了用武之地。

  李鸿海用一片真心赢得了当地群众的普遍拥护和爱戴。在他家门外的一块大石头上,乡亲们悄悄放下一袋袋奶粉、一包包挂面;在屋外的篮子里,今天会多几个鸡蛋、明天会添一把红枣……这是老百姓对一个真心为他们谋利益的共产党员最高的奖赏。

  短短几年,李鸿海当时许下的诺言一一兑现,两坂村又出现了惊人的变化:

  ——村里的酸枣接大枣工程顺利实施,共接大枣120万株,年增加村民收入百万元以上。

  ——村里的农贸市场投入运行,开通了当地农副产品交易的渠道。周围十里八乡的人都来这里做买卖,货畅其流,农民收入由此大大增加。

  ——6处高灌工程顺利竣工,扩大水浇地500亩。

  ——投资15万元新建的第二栋教学楼圆满落成,投入使用。

  ——投资56万元建成长100米、高14米、宽30米的两坂大桥,历时30个月,走过一路坎坷,终于顺利通车,圆了周围乡村几万人的建桥梦。

  ——建成3公里砂石路和3公里柏油路,村中的交通运输条件大大改善。

  ——建成大棚30个,养殖梅花鹿150头,种植红提葡萄120亩,造林1080亩,荒山宜林地造林1500亩,间作冬枣5万株,建起村卫生所、村办公楼、学校办公楼。

  ——建成三个高标准的红枣保鲜库,仅此一项,可为枣农增值20万元。

  “假如村村有鸿海,农村何愁不小康?”

  2002年,李鸿海的事迹引起了中共翼城县委、中共临汾市委的高度重视。中共翼城县委书记张德英、县长郑建文多次去看望李鸿海,中共临汾市委书记张茂才同志专程赶到两坂村,对这个典型进行了实地考察,回来之后在常委会上组织专题讨论,并作出了《关于开展向李鸿海同志学习的决定》。这期间,李鸿海的事迹先后在《临汾日报》《山西日报》和山西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广为宣传。临汾市委还专门组织了李鸿海事迹报告团,巡回17个县市进行专场演讲,全市有上万名党员聆听了李鸿海的事迹,场场座无虚席,人人热泪盈眶。

  “假如村村有鸿海,农村何愁不小康?”这是临汾市广大农村基层党员在学习李鸿海活动中产生的共鸣。

  汾西县永安镇贾里村,是一个由5个分散的自然村组成的山区村,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慢,村干部不仅啥事都要操心、都要管,而且待遇很低。已干了十几年的村党支部书记要记虎有了船到码头车到站、干完这届撂挑子的想法。李鸿海感人肺腑的事迹使他动了真情,流下了眼泪。他振作精神,精心绘制了贾里村3年发展蓝图,并做出了公开承诺:大搞沼气开发,完成五个沼气池的配套工程;再建4座水坝,改善基础条件;建设核桃林带,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侯马市高村乡西贺村曹建华,是位40多岁的女支书,患有比较严重的心脏病。通过向李鸿海学习,她干劲倍增,克服了种种困难,全力解决了往年遗留的半拉子工程,学校建设顺利完工,自来水顺利入户,结束了村民拉水吃的历史。在多方联系跑项目过程中她心脏病复发,昏迷在半路上……

  我们采访时,正好赶上史伯村的村委会主任刘建正和副主任张喜文去找李鸿海,请他帮助扶持发展红枣产业。他们对记者说,他们要学习李鸿海,把红枣产业做大,让村民们富起来。

  两坂村在李鸿海的带领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他自己却并没有富起来。

  走进李鸿海的家,仍然是上世纪70年代的3间平房,屋子中央用来待客的桌子,据说是老祖宗留下的已经有100多年历史的供桌。家里最值钱的是一台14英寸的小彩电,那是在外工作的大儿子为父母敬的一份孝心。

  采访结束时,记者问李鸿海:“您拖着病体,经历这么多磨难,您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他说:“全村人的幸福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李鸿海是一座精神富矿。

  但愿我们能开掘出更多。

  采访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了李鸿海家门前那株据说已有300多年历史的老槐树,苍干虬枝,合抱参天。古人说:冠之所至,根之所达。这株老槐树之所以到今天还能郁郁葱葱,枝繁叶茂,是因为它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深厚的土壤中。

  也许李鸿海早已从门前这株老槐树那里领悟了这深彻的哲理。(蒙勇鹏 魏秀萍 苗葳 刘红梅)

责编:马芳 来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