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陈刚毅:新时期援藏交通工程技术人员的楷模 > 正文

[中国交通报] 工程就是生命
——记交通工程技术人员的楷模陈刚毅(一)
央视国际 (2006年04月20日 03:56)

  高原励志铸丰碑

  2005年8月3日,214国道西藏昌都地区角笼坝大桥通车现场成了欢乐的海洋,藏汉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一位头发花白的藏族老阿爸一手抚摸着橘红色的大桥钢缆,一手摇动着转经筒,唱出内心诚挚的祝福:角笼坝大桥通了,我那被泥石流冲走的兄弟啊,你睁眼看看吧!大桥与蓝天雪山为伴,它是群山中一道钢铁脊梁。

  这感人的场景是西藏昌都电视台的记者同行记录下来的。

  角笼坝大桥通车了,项目法人代表陈刚毅也要离开了。他回望大桥,深情地说:在艰苦的建桥工地,戴着安全帽生活了两年多,这是我人生最大的乐趣。

  角笼坝大桥位于214国道西藏昌都地区芒康县段。这里是茶马古道南线的必经之路,

  但是每年都发生山体滑坡10余次,发生事故十余起。“雨季一来,堵车是家常便饭。”昌都地区交通局局长泽洛对记者说:“这条路是西藏与云南最重要的通道,交通一断,各方面的损失很大。交通部及西藏交通厅对此十分重视,多次派专家到这里考察,最后确定建设一座现代化的悬索桥,跨过泥石流沟,永久解决这个难题。”

  2002年4月,交通部援助西藏9个交通重点项目建设正式启动,角笼坝大桥是惟一的桥梁项目。这座桥概算总投资1.1亿元,主跨345米,人称“西藏第一跨”,技术难度大,结构复杂。交通部将这项艰巨的援建任务交给湖北省交通厅,由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组织实施。

  得知此消息后,陈刚毅第一个报名请求援藏。考虑到陈刚毅曾经在西藏山南地区建设过公路,设计院通过比选,同意陈刚毅担纲项目法人代表。2003年4月7日,陈刚毅率项目组进驻西藏。

  角笼坝大桥地处高原、高寒地区,大桥桥址属五类围岩地质结构,在破碎风化的岩层里开山挖隧,工程难度极大,塌方风险极大。为了保证工程万无一失,陈刚毅对施工的每个环节都精心组织,一丝不苟。大桥的4个锚塞体,技术上允许有两毫米的定位误差,但陈刚毅要求将误差控制在0.1毫米以内。

  负责项目施工的中铁二局角笼坝大桥项目部副经理朱显辉告诉记者:“锚碇隧洞开挖不到一周,山体岩层的风化程度比我们想像的更糟糕,不断发生塌方。陈刚毅带领我们反复研究试验,潜心攻关,决定采用锚碇后增加预应力锚索方案,就是先挖一个隧道,把大桥锚碇、锚索固定后,灌入混凝土,使大桥与大山牢牢地‘长’在一起。”

  经过两年多的奋战,角笼坝大桥终于试通车了,工程质量得到了西藏方面的高度评价。陈刚毅带领项目组运用先进的施工工艺,创下了在山区、高寒地区修建大跨径悬索桥的宝贵经验,特别是对隧道式预应力复合岩锚锚碇技术的研究及成功应用,在我国桥梁建设领域具有一定的领先水平。

  “钻”字当头“严”字把关

  许多同事评价陈刚毅说,陈总在工程技术上“钻”字当头,在工程质量上“严”字把关。陈刚毅说:“作为一名普通的交通技术人员,我要在一生中做几件好事,能让后人在一座桥、一条路面前念我们的好!”

  陈刚毅第一次进藏是在2001年,担任西藏山南地区湖北大道项目总工程师。这条大道是当时湖北第二大援藏项目,也是西藏交通史上第一个“交钥匙工程”。2001年3月,设计院选派陈刚毅等14名技术骨干,组成湖北大道项目部。

  从进藏那天起,陈刚毅和同事们就一门心思扑在了工地上。从材料选购、施工管理到质量检测,他们的弦总是绷得紧紧的。

  但是,刚上高原不久,他们就遇到了技术难题。由于西藏昼夜温差大,水泥路面养生难以控制,很难达到技术标准。为破解难题,陈刚毅白天顶着烈日、晚上打着电筒,到施工现场观察温度,优化养生方案。最后他终于找到了在高原地区修筑水泥路的最佳养生方案,成功解决了技术难题。

  经过6个月的奋战,一条宽阔、美观的城市大道在泽当镇建成,这条以“湖北”命名的大道,创造了当时西藏道路建设史上管理最规范、质量监理最到位、各项资料最完整等10项第一,2002年被交通部评为全国公路建设优质工程,被山南人民称为雅砻江畔的“无字丰碑”!

  自学成才的高级工程师

  说起陈刚毅取得的这些成绩,可能许多人不相信他是从一名中专生成长起来的。

  陈刚毅1986年从湖北交通学校毕业,分配到湖北交通规划设计院。在人才济济的设计院,一名中专生如何立足?在工作中他也明显感觉到与老一辈技术人员的差距,而且交通技术发展也很快,好强的他强烈感觉到继续学习的重要性。

  院里规定工作两年后才能进修,还没满年限,陈刚毅就迫不及待地想报名了。他平时工作忙,只能利用业余时间自修。炎炎的夏日,别人都在乘凉,而他却在简陋的单身宿舍里赤膊上阵,刻苦攻读;寒冷的冬天,他就拿一个小电炉取暖,坚持学习。1990年,他住在公路局招待所对面的一个单间里,房子潮湿阴冷,没有任何取暖设备。11月底的一天,他又顶着严寒学习至午夜才休息。半夜3时左右,陈刚毅肚子突然剧烈疼痛,一个人挨到凌晨5时左右实在忍不住了,从屋里出来,走一步,蹲一步,走了差不多1里路,才碰到一位“麻木”(三轮车)师傅把他扶上车送到医院,经检查是肾结石。在医院检查、打针折腾了两个小时,为了赶去函授学校上课,针还没打完他就要医生拔了,拿了点药,急急忙忙乘公共汽车赶往学校。就是凭着这种学习精神,他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西安公路学院的函授课程,取得了本科学历。

  陈刚毅参加工作至今,参加了湖北省武黄、宜黄、黄黄、京珠等高速公路的建设,逐渐成长为设计院的青年技术骨干。特别是1990年至1994年参加宜黄路的建设,使他的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很好结合起来,实现了质的突破。20年的工程实践和磨练,使他逐渐成长为懂设计、会施工、善管理的“多面手”。

  他不仅自己刻苦钻研技术,还传、帮、带出了一批年轻人,尤其是才出校门的本科生。角笼坝大桥项目办成员之一熊颂宝与陈刚毅共同工作生活了两年零6个月。谈起陈刚毅,他感激地说:“陈总的一言一行,时时刻刻感染着我们。有时为解决一个技术难题,他带我们一直忙到凌晨。有一次为了一个数据上的微小误差,陈总狠狠地批评过我。正是由于他的严格把关,角笼坝大桥才成为西藏的样板工程。”

  (中国交通报记者 旭波 木可湖北交通报记者 杨丽芳)

责编:郭翠潇 来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