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陈刚毅:新时期援藏交通工程技术人员的楷模 > 正文

报告文稿:燃烧生命 情洒雪域(赵欣)

央视国际 (2006年04月21日 11:34)

  报告人:赵欣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是湖北交通报记者赵欣。

  2005年,陈刚毅,一个援藏高级工程师的先进事迹,引发了我强烈的职业敏感。我想知道:在遥远的西藏,那座以角笼坝命名的大桥,为什么会让陈刚毅如此魂牵梦绕,一次次离别妻女,一次次来到它的身边,哪怕身患癌症,也在所不顾?为了实地采访正在那里工作的陈刚毅,也为了打开心中的问号,我们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的同志,踏上了前往西藏的行程。

  那段行路难的经历,让我终身难忘。第一天,从武汉到云南中甸,我们在8小时内完成了两次转机、2000多公里的飞越,从海拔23米的平川一下子跳到3500米的高原。第二天,从中甸乘车沿滇藏路西行,跨越金沙江、澜沧江、翻过海拔近5000米的白马雪山。330多公里的路程,转过上千个弯道,走了十几个小时。越野车贴着山崖缓缓而行,车速稍快或拐弯时,车轮就会打滑,卷起块块碎石掉入万丈深渊。强烈的颠簸,加上缺氧引发的高原反应,车内好几位同志都感到头晕恶心,撑不住呕吐起来。

  设计院的同志说,这段路,是陈刚毅每次进藏的必经之路。两年多来,他走了不下20趟,特别是他在身患癌症后,又四次进藏,往返飞行2万多公里,在这条狭窄的山路上来回颠簸了3600多公里。此刻我深切体会到,修路架桥是多么的不容易,想到陈刚毅拖着病弱之躯,在这条路上付出的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一种感佩之情油然而生!

  到角笼坝的第二天,听说陈刚毅要去工地,我们提出跟他一起去看看大桥。

  从项目办住地出发,翻过几道山梁,在狭窄的道路上颠簸了30分钟后,一座现代化的大桥出现在我们眼前:角笼坝大桥横跨红拉山山谷,桔红色的主缆和钢梁十分显眼,从远处望去,仿佛一道彩虹飞架在两山之间。

  陈刚毅请施工单位的朱经理陪我们参观大桥,自己熟练地爬上了“猫道”。“猫道”是悬索桥上部结构施工的高空作业通道,距离桥面十几米,由钢索和木板搭成。我们仰头看着陈刚毅,只见他站在四、五层楼高的悬空通道上,腰上系着保险绳,摇摇晃晃地向大桥中部走去,禁不住替他捏了把汗。朱经理看见我们紧张的表情,安慰说:“这条道陈总走了不知几百遍了,熟得很!他在化疗期间进藏,身体那么差,都坚持到上面检查工作,我们拦都拦不住。你们就放心吧!”

  “陈总这个人特别认真,工程上的事儿,一定要亲自过问、亲自把关。有时工作起来,简直是不要命。”站在桥头,朱经理和项目办的同志给我们讲起了陈刚毅的故事。

  2003年10月,为了架设“猫道”,陈刚毅带着施工单位和项目办的人员去山上考察地形。他们从谷底上山,沿着锚碇施工时开出的一条小路向上攀爬。以往总是走在队伍前面的陈刚毅这次有点反常,一直用手按着肚子,步子似乎迈得特别艰难。朱经理发现他的衣服全汗湿了,脸色很差,额头上都是豆大的汗珠,就问:“陈总,你是不是不舒服?要不要下去休息一下?”陈刚毅摆了摆手说:“没什么,就是肚子有点儿疼。都走了一半了,哪有转头回去的道理,你们别担心!”说完,故做轻松地往前走去,可没走两步,他突然身子一晃,从坡上滑了下去。幸亏下面的同事眼疾手快,一把抓住了他。当大家搀扶着他站起来时,他的手上、身上已经被山石和荆棘划出了道道血迹。大家被吓出一身冷汗,要送他下山去检查、包扎,他却执意不肯。只是在路边坐了几分钟,缓过劲来后,又带头向山上攀去。那天,他忍着疼痛,详细地考察了大桥两岸的地形,和大家共同确定了猫道架设方案,直到天快黑才离开工地。

  其实早从9月开始,陈刚毅就常常感到腹部隐隐作痛,但他一直都没放在心上。到了11月,症状已经越来越严重,他经常拉肚子,有时候一天要上十几次厕所;腹部出现硬块,晚上疼得睡不着觉。同事们劝他回武汉到大医院检查一下,可他总是说工作太忙,走不开。2003年底,有一个技术交流会在武汉召开,项目办要派人参加,他却把机会让给了一名新婚不久的年轻人,还是没有回武汉作检查。

  陈刚毅没有把自己的身体当回事儿,但对他的同事,对藏族同胞却非常关心。

  2004年春节前夕,项目办准备放假冬休。藏族司机旺久突然胃部大出血,被送进了县医院。当地医疗条件简陋,没有血库,一时又找不到献血的人,医院给项目办打电话,下达了病危通知书。一听说这事儿,陈刚毅火速带领项目办的3个年轻人赶往医院献血,经检查他们的血型都不符合要求。当时下着鹅毛大雪,气温降到零下10度,陈刚毅不顾山高路险,连夜摸黑赶到施工单位求助,终于找到了几名与旺久血型相符的志愿者。当看着一滴滴救命的鲜血输入旺久的血管时,陈刚毅长舒了一口气。病人在病床上说不出话,却流下了感激的眼泪。旺久的妻子赶到医院,一见到陈刚毅就“扑通”跪下来说:“您真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啊。”

  那时候,谁也没有想到,这位不知疲倦,连续奔波了十几个小时,把旺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刚毅汉子,自己也正在忍受着病痛的折磨!

  2004年春节过后,当陈刚毅患上癌症的消息传到工地时,所有人都惊呆了!

  “他得了这么重的病,我们都没有及早发现,实在是太粗心了!”项目办的小熊至今说起这事儿,还是一脸的愧疚。

  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3个月后,陈刚毅又再次回到了工地!病魔没有把他打倒,对交通事业的使命感支撑着他。他和同事们携手解决了一项项工程难题,圆满完成了角笼坝大桥的建设任务。用不懈地追求和奋斗,架起了国道线上藏汉友谊的金桥,在雪域高原上打造了一座交通人的巍然丰碑!

  结束一天的采访,陈刚毅陪我们在施工方的工棚里吃了一顿晚餐。那晚的菜特别多,有白菜、土豆、鸡蛋、牛肉等。在那样艰苦的地方,能吃上这样的佳肴,是件不容易的事。我好奇地问朱经理:“这菜是从哪里弄来的?”朱经理说:“从100多公里外的云南德钦县城运来的。你们不知道,平时,我们想单独请陈总吃个饭,他一次都没答应。今天是他陪你们来,我们才有这个机会。”

  朱经理的话让我想起在采访中听到的另外两件事:

  2004年12月,想到快要过年了,施工单位特意给陈刚毅送去慰问金,让他买点营养品补补身体。陈刚毅却坚决不收,还借大家去看望他的机会,拉着大家开会,一起研究工程的进度、质量、安全、廉政等具体问题,谈了一个多小时。

  2003年,陈刚毅的一位亲戚专程找到角笼坝工地,想让他从工程上分包点项目做做,陈刚毅请亲戚吃了顿饭,对他说:“你来玩儿,我很欢迎。但工程上的事儿免谈。我们项目上有规定,我不能为你开这个口子,否则以后就没法管别人了。你要理解我!”听了陈刚毅的话,亲戚虽然很不高兴,也只好打消了念头。

  “我们是项目法人,对大桥要负主要责任、终身责任!”大桥、责任,是陈刚毅说得最多的两个词。这两个词,在他心中重逾千斤!

  在昌都地区交通局,局长泽洛对我说,在陈刚毅的心里,不仅装着交通人的责任,还时刻装着藏汉人民的情谊:

  2003年9月的一天早晨,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将陈刚毅等人惊醒,有施工人员发现在角笼坝工地不远的险段,一辆载着藏民的卡车翻下了100多米深的陡峭山谷。大家顿时睡意全消,迅速赶赴现场,在当地政府来不及赶到现场的情况下,陈刚毅立即组织工地施工、后勤和医务人员,成立抢救小组。和同事们一起在腰间绑上绳子下到谷底,用施工木板做担架,把伤员一个一个往上抬。那天是个阴雨天,路很滑,上坡路很难走,陈刚毅就跪着抬担架,膝盖都磨出了血。因为抢救及时,从谷底救上来的9名伤员最终全部脱险。

  泽洛局长动情地说:“陈刚毅把一座雄伟的大桥和一份深厚的藏汉情谊留给了我们,自己却带着一身病痛离开,他有着大山一样的胸怀,一颗菩萨般的心!”

  在角笼坝项目办,我们去陈刚毅的宿舍找他聊天儿。他的宿舍十分简陋,但有三样物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样是放在他床头大包小包的药品。让我们无法忽视,这个房间的主人,虽然工作起来完全不知疲倦,其实还是一名重症患者;

  ——一样是他书桌上堆得高高的专业书籍和技术资料。让我们想起,这个房间的主人,靠着坚持不懈地自学和钻研,从一名普通中专生,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独当一面的项目负责人;

  ——一样是放在他枕边的一叠家人的照片。让我们感受到,这个房间的主人,虽然始终把工作放在第一位,但在他心底,也深藏着对家人的眷恋。照片里,有他的妻子、女儿,其中一张,陈刚毅特意拿去过了塑,那是他85岁老父亲的照片。为了角笼坝工程,陈刚毅已经有两年多没回老家看望父亲了。

  2004年4月,听说他要带病进藏,老父亲在陈刚毅哥哥的陪同下,心急火燎地赶到武汉,看着以往壮实的儿子,虚弱地躺在病床上,父亲忍不住老泪纵横。“刚毅啊,你都病成这样了,还要去西藏,你就不怕让我这个白发人送你这个黑发人吗?你让我怎么对得起你死去的妈呀!?”面对白发苍苍的老父亲,陈刚毅满面愧疚:“爸,对不起!儿子不孝,让您这样为我操心。等我把桥修好了,我一定回来多陪陪您老人家!”

  透过这三样物品,我看到了陈刚毅生命的缩影:一个坚持不懈与病魔抗争的坚强汉子,一个不断进取、追求卓越的交通技术人员,一个舍小家顾大家、把使命看得高于生命的共产党员!

  我忘不了角笼坝大桥通车时那感人的一幕:2005年8月3日,角笼坝大桥成了欢乐的海洋,藏族老百姓从四面八方赶来,一个个,脸上绽放着喜悦的笑容。热情的藏族同胞们拉着陈刚毅他们一起,跳起了欢快的锅庄舞。我发现此时此刻的陈刚毅,是那么的开心!

  曲孜卡乡的乡长旺秋亲自给陈刚毅戴上了洁白的哈达,紧紧拉着他的手,激动地说:“多少年啦,我们一直盼着角笼坝这里能有座桥,把山里的土特产运出去,把山外的物资运进来。现在大桥终于通车了,乡亲们都感谢你呀!”

  修路架桥铺坦途,一腔热血献高原!角笼坝大桥静卧在214国道线上,与雪山旷野相依,与蓝天白云为伴,它是记录藏汉情谊的无字丰碑,它是雪域高原上的钢铁脊梁!

  在返回武汉的前一天晚上,陈刚毅说:“大桥修好了,这次回去,以后恐怕很难有机会来角笼坝了,我们一起再去看看大桥吧!”

  我们站在桥头的一块岩石上,夜幕中,闪烁着灯光的大桥,象是一条流淌到凡间的银河,格外璀璨美丽。陈刚毅深情地注视着大桥,对我们说:“这桥就像是我的孩子,我看着他一天天长大,一天天强壮,心里觉得非常的满足,就算是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又算得了什么呢?”

  满天星光下,陈刚毅在桥上来回走了一趟又一趟,看着他的背影,我百感交集:一个小小的病痛也许就会让我们平常人难受好几天,可陈刚毅,一位癌症患者,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上,不仅要与高原反应做斗争,还要与癌症搏击、与时间赛跑,这需要的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毅力呀!

  要回武汉了。一大早,院子里聚集了一大群人。一位从芒康县城赶过来的老阿妈说,昨天让孙子带路,赶了100多里路,就是为了送送这个为我们造福的人哪!祝好人一生平安,扎西德勒!

  我们的汽车开动了,透过后视镜,我看见那些送行的藏胞们还站在路边挥手,久久不愿离开。望着那片熟悉的山水逐渐远去,陈刚毅的眼睛湿润了。

  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一个为人民办实事的人,人民永远热爱他!

  陈刚毅,这个修路架桥的交通人,他没有在多彩的岁月里寻求享受,他忘我献身、情系西藏、奉献边疆,他用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深刻内涵,他用忠于职守、不畏艰难的执着,演绎了生命对事业的忠诚,唱响了一曲新时期交通人的时代赞歌。

  谢谢大家!

责编:郭翠潇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