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陈刚毅:新时期援藏交通工程技术人员的楷模 > 正文

角笼坝大桥项目办成员杨吉红介绍陈刚毅事迹

央视国际 (2006年04月21日 12:07)

  被采访人:杨吉红

  采访主题:介绍角笼坝大桥项目建设情况及陈刚毅同志抓工程组织管理、廉政建设、服务质量和民族团结等情况

  讲话内容:

  大家好!我叫杨吉红,是西藏角笼坝大桥项目办的成员。陈刚毅同志是我们项目办的负责人,平时我们都叫他陈总。我和陈总在角笼坝大桥项目办共同工作和生活的2年零6个月里,他的一言一行,时时刻刻感染着我们,让我们懂得什么是坚强、敬业、廉洁、奉献,什么是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人格魅力。

  角笼坝大桥,地处高原、高寒地区,技术难度大、结构复杂,当时可供借鉴的技术资料并不多,而且大桥在西藏“两横、三纵、六个通道”主骨架网中占有重要地位,承载着当地藏族同胞发展的热望和致富的梦想,也是交通部援藏的9个重点项目之一,每个省都在暗暗较劲,当时我们的心理压力都很大。面对困难,陈总坚定地表示:角笼坝工程是对我们的考验,我们不仅代表湖北交通规划设计院,还代表着湖北交通,甚至湖北全省的形象,一定要化压力为动力,为西藏人民做件实事!

  带着这种坚定的信念,2003年4月7日,我们启程赶赴拉萨开始角笼坝大桥的招标工作。一下飞机,还来不及适应强烈的高原反应,他就埋头扎进工作里,像台憋足劲的引擎,每天熬到半夜赶编招标文件,有时实在支撑不住就以浓茶和香烟提神。他忙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整个人瘦了一圈,我们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自己胡子拉渣没空刮,却挤出时间,手把手教我们核数据,编文件。经过五十多天的奋战,一套高水准的招标文件终于完成,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连续超负荷工作加上高原反应,使陈总的身体变得非常虚弱,到7月上旬我们离开拉萨到工地之前,他的食欲极差,每餐只能吃一点白开水泡米饭,体质明显下降,正是从那时起,病魔悄悄的潜入了他的身体。

  角笼坝一带为破碎性、风化性玄武岩地质,在这样的地质结构上建桥难度很大,我们采用的预应力岩锚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在施工过程中,我们面对着交通极为不便、电力供应不足、安全威胁大、物资匮乏、施工技术复杂、地质结构变化大等一连串的困难。为了保证工程万无一失,陈总对施工的每个环节都精心组织,一丝不苟。他常说,质量是交通人的生命,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记得有一次为了一个数据上的微小误差,陈总狠狠地批评过我。正是由于他的严格把关,竣工后的角笼坝大桥成为了全藏的样板工程。大桥的4个锚塞体,技术上本来允许有2毫米的定位误差,而我们却将误差控制在了0.1毫米以内。对此我们至今都感到非常自豪。

  陈总不仅在工作上认真负责,还时刻记挂着一线工作人员的安危。从项目办到工地的路上,经常出现落石和塌方,可这条十分危险的道路,陈总每天至少要来回一趟。2003年11月的一天晚上,陈总上工地检查工作,黑暗中,突然听到山上传来轰隆隆一声巨响,有经验的人高喊:“快跑,石头落下来了啦!”他刚跑了几步,一块飞滚的巨石就擦身而过,大家都为他捏了一把冷汗。此后,为了安全,他要求我们尽量不要在夜里上工地,但他自己却不时在夜里上工地检查工作。对此很多人不理解,认为身为指挥长,何必去冒这样的风险呢?他回答说:“我是农民的儿子,这些民工就象我的兄弟姐妹,我就要对他们的安全负责。”

  对我们这些年轻人来说,陈总在工作上像一位严师,在生活上更是一位细心的兄长。工地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我们刚到工地时,手机没有讯号、电视成了摆设,上网更是奢侈的想法。工地上不是狂风就是烈日。灰尘漫天,出门没多久脸上就一层灰,面对我们的抱怨,陈总却风趣地说:“好嘛,正好不用擦防晒霜了。”从繁华的大都市来到这样的荒凉之地,我们开始都很不适应。可却从来没听陈总发过牢骚,他整天总是乐呵呵的,而且一有机会就找我们谈心,他说:“男子汉要以事业为重,我们搞工程的,就要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他鼓励我们充分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援藏精神,把精力多放在工作和学习上,他私下里还动员我们的家人、朋友多给我们打电话,鼓励我们安心工作。平时他想方设法地给大家改善和丰富生活。有时和当地的中学联系,组织我们去开展篮球比赛,进行联谊;每逢节日,都要安排厨房多做几个菜,组织大家聚餐、联欢。记得2004年4月我生日的那天,忙得一塌糊涂的我自己都忘得一干二净,是陈总叫师傅给我送来了长寿面,吃着热腾腾的面条,我的心里不知道有多温暖!陈总不仅对工地施工人员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心中还时刻装着藏汉人民的情谊,经常教导我们说:“我们不仅要为藏族人民架起一座致富之桥,还要架起一座友谊之桥。”

  2003年12月,由于工地气温低,无法正常施工,陈总决定放假冬休。放假前,他要求施工单位把工资一分不少地发到参与工程建设的藏族民工手上。为及时兑现工资,他亲自组织人员、车辆到100多公里之外的德钦县城取款;钱取回来后,他亲自到现场督促造册、发钱,直到最后一位藏民按下手印,领到现金。

  2003年9月,一辆载着藏民的卡车,在离角笼坝工地不远的险段掉下100多米深的山谷,情况万分危急。陈总得知消息后,当即决定停止施工,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伤员。在当地政府来不及赶到现场的情况下,他组织工地施工、后勤和医务人员,成立抢救小组,下到谷底,用施工木板作担架,把伤员一一抬上来,又安排把伤员送往医疗条件较好的云南德钦县。那天他没顾上喝一口水,没离开现场一步,累得直捶背。就这样,前后整整忙了3天。由于抢救及时,9名伤员全部脱险。事后,藏族同胞送来青稞酒和羊肉,表达他们对汉族同胞的深情谢意。

  正当大家准备冬休,项目办的藏族司机旺久在回家途中突然胃部大出血,如果不及时输血,将有生命危险。当地县医院条件简陋,没有血库,一时又找不到献血的人,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书。得知此事,陈总马上带领我们项目办的3个年轻人赶往医院献血,经检查我们的血型都不符合要求。当时天下着大雪,气温降到零下15度,他不顾山高路险,连夜摸黑赶到施工单位,组织了8位汉族同胞,驱车赶到芒康县医院献血,硬是把旺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病人在病床上说不出话,却流下了感激的眼泪,病人的家属赶到医院,见到陈总就“扑通”跪下来说:“您真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啊。”

  好事一桩桩、一件件,都铭记在当地藏族同胞的心坎上。在陈总的带领下,我们与藏族同胞融洽相处,施工中不管有什么困难,他们总是热情相助,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藏汉同胞团结一心,共同建设美好西藏的新乐章。

  2004年2月的一天,正当我们准备再次前往工地时,陈总被确诊患了结肠癌。消息传来,我们都很震惊,偷偷掉下了眼泪。当时工程已完成了一半,在这个关键时刻他病倒了,我们仿佛失去了精神支柱。然而,病床上的他仍然无时无刻不牵挂着角笼坝大桥工程,术后接受化疗期间还不忘每天和工地联系。一天,芒康岸右锚洞发生大塌方,我不得不深夜向他汇报情况,电话是他夫人接的,她小声跟我讲,能不能明天再说?但电话里很快传来一个微弱而急促的声音:“快把电话给我!”陈总很耐心地听我介绍完情况后做了初步安排,第二天凌晨不到6点钟又打电话教我怎样处理这次塌方,并作了详细的安排。事后我才得知,昨晚他刚刚做完化疗还不到2个小时,连拿电话的力气都没有。

  病情稍微好转,陈总又不顾家人和同事们的强烈反对,执意回到了我们身边,见到那熟悉的身影,我们就好象吃了定心丸。可高兴之余又深深担忧,这里恶劣的环境会不会加重他的病情?院领导也一再交待我们要注意他的身体状况,千万不能让他受累。可每次我们劝他休息,他总是说:“你们不要老是把我当病人,我没事的。大桥是我们共同的事业,看着它一天天发展壮大,我的心理就特别高兴。要知道,工程的背后寄托着多少人的希望啊,在这个关键时刻,我怎么能休息呢?再苦再累也值!”

  一投入工作,他就好象有使不完的劲。记得一次为了解决一个技术难题,我们忙到半夜12点多,考虑到他的身体,我要施工单位的人明天再来,可陈总还是坚持把工作处理完,直到凌晨两点多才吃药、休息。每当看到塞满他床头大包小包的药品时,我们的心里都极不是滋味。

  “茶马古道升彩虹,澜沧江畔竞风流”。陈总呕心沥血铸造的角笼坝大桥,为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也赢得了藏族人民的尊重。大桥竣工后,听说陈总要走了,大家纷纷前来送行。昌都地区交通局局长泽洛,从500公里以外的地方赶来了,盐井乡、曲孜卡乡等地的藏民也赶来了,他们为陈总献上哈达,以表谢意。当我们和相处几年,感情深厚,而今马上就要离别的藏族同胞一起唱起“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孩子”时,大家都禁不住热泪盈眶。

  “生命有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这是陈总最喜欢的格言,他也是这样在谱写着自己的人生历程。我衷心祝愿他的人生在奉献交通、服务人民的事业中迸发出更加绚丽的火花!

责编:郭翠潇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