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全文1)
|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复杂的国内外形 势下,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第九个五年 计划胜利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二十 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使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 大台阶,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 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机制在配 置资源中日益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经济发展的体制环 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开放 型经济迅速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已 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全面 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开始实施第三步 战略部署。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今后五到十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 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完善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根据党的十 五大提出的远景目标,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二00一至 二00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国民经济保 持较快发展速度,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 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为到二0一0年国内生产总 值比二000年翻一番奠定坚实基础;国有企业建立现代 企业制度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完善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实质性步伐,在更大范围内和更 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就业渠道拓宽,城乡 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物质文化生活有较大改善,生态建设 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国民素质进一 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实现现 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矛盾 和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较快的发展 速度。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发达国家在 经济上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 将长期存在。对于当今世界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发展趋势给 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增强紧迫 感和忧患意识。要积极进取,努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 国际竞争力,决不能因循守旧,丧失发展机遇。国内外形 势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坚持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 益为中心,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经济结构存在的 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 水平低,这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把经济结 构问题解决好,才能扩大国内需求,增加有效供给,也才 能切实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 中赢得主动。要坚持在发展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 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任 务是: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 平和效益;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逐步推进城镇化,努力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着力改善 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继续完成工业化 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大力推进国民 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 跨越式发展。 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必须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 新。要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国有经 济布局和所有制结构调整,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 要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加快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 产力的决定性作用。完成“十五”计划,保持经济持续快 速健康发展,有赖于在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方面取得突破 性进展,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十五”计划是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开 始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制定“十五”计划,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 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 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要全面估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 新形势,充分体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面对改 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形势和任务,必须坚持党的 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推动经济发展 和社会全面进步。为此,必须着重研究和解决重大的战略 性、宏观性和政策性问题。 一、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加强农业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也是保持经济 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耕地和水资源紧缺,是我国农业 发展的长期制约因素。人口增加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 将对农业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要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 食生产能力,建设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建立符合我国国情 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确保粮食供求 基本平衡。必须充分认识发展农业的重要性、艰巨性,始 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保证农业在提高整体 素质和效益的基础上持续、稳定发展。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的发 展,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要大力调整农业结构, 积极拓宽农民增收领域,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 不断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 增加效益为中心,大力调整农产品结构。加快发展畜牧、 水产业,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效益。合理调整农业生产 的区域布局,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引导乡镇企业推 进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实现健康发展,加快 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大力推进以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为 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推 广,使先进适用技术进入更多农户。加快建立农产品市场 信息、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体系,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生 产优质农产品。 深化农村改革,是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根本措施。 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法制化建设,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 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 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积极稳妥地搞好乡镇 机构改革。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市场取向的改革,发展农 产品销售、储运、保鲜等产业,发挥各类中介组织在搞活 农产品流通中的积极作用。完善粮食收购保护价、粮食储 备和风险基金制度。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善金融服务, 增加对农业的信贷投放,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户生 产经营的作用。继续深化农村供销社改革。要把农业产业 化经营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鼓励、支持农产 品加工和销售等企业带动农户进入市场,形成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 多渠道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坚持群众性农田基 本建设,加强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 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市场条件。 二、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 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 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对于经济持续增长至关重要。 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 突出重点,有进有退,努力提高我国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国 际竞争力。 我国工业具有相当基础,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 要切实转变工业增长方式,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积极采用 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紧紧 围绕增加品种、改善质量、节能降耗、防治污染和提高劳 动生产率,在能源、冶金、化工、轻纺、机械、汽车、建 材及建筑等行业,有重点地改造一批骨干企业,提高工艺 技术和装备水平。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依托重点技术改 造和重大工程项目,提高设计和制造水平,推进机电一体 化,为各行业提供先进和成套的技术装备。采取措施积极 推进老工业基地改造,充分发挥其基础雄厚、人才聚集的 优势,努力提高产业水平。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大矿区, 要因地制宜发展接续和替代产业。要加快发展电子信息、 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工业发展新的增 长点。把改造传统产业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紧密结合起来, 推动整个工业优化升级和持续发展。 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依法关闭产 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 的厂矿;淘汰落后设备、技术和工艺,压缩部分行业过剩 生产能力。完善企业的市场退出机制,对长期亏损、资不 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实施破产。积极稳妥地关闭资源枯 竭的矿山。通过主动退出和积极调整,提高资源配置效益。 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和规模经济原则,加快企业组织 结构调整。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形成一批拥有 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 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品开发能力。积极扶持中小企业 特别是科技型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 的方向发展。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 用,逐步形成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工业改组改造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正确引导投资方 向。要依靠现有基础,防止盲目扩大规模和重复建设。要 从我国劳动力富余的国情出发,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要坚持引进技术同自主创新相结合,技术的先进性与适用 性相统一。 三、大力发展服务业 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必须加快发展服务业, 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要 发展现代服务业,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业,明显提高服务业 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 员的比重。 现代服务业要提高服务水平和技术含量,大力发展信 息、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行业,带动服务业整 体水平提高。传统服务业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 进行改造,着重发展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市政服务等行 业,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多式联运、网上销售等组 织形式和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 发展服务业要面向城乡居民消费。进一步发展以经济 适用住房为重点的房地产业,推广和规范物业管理。积极 发展旅游产业,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加 快发展社区服务业,提供便民利民服务。引导文化娱乐、 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卫生保健等产业发展,满足服务性 消费需求。发展农村服务业,增加服务内容,改善消费环 境。 加快服务业市场化、社会化步伐。打破服务行业中的 垄断经营,放宽市场准入,引进竞争机制,鼓励企业优化 重组。实现中介机构与行政部门脱钩和改制。加快企事业、 机关单位服务社会化。积极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增强流通 企业活力。 四、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 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顺应世界信息 技术的发展,面向市场需求,推进体制创新,努力实现我 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要在全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 普及应用程度,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政府行政管 理、社会公共服务、企业生产经营要运用数字化、网络化 技术,加快信息化步伐。面向消费者,提供多方位的信息 产品和网络服务。积极创造条件,促进金融、财税、贸易 等领域的信息化,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推动信息产业与有 关文化产业结合。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推广计算机及网络 教育。在全社会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 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发展和完善国家高 速宽带传输网络,加快用户接入网建设,扩大利用互联网, 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健全国家公共信息网。 加强信息化法制建设和综合管理。强化信息网络的安全保 障体系。 加速发展信息产业。重点推进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高 性能计算机、大型系统软件、超高速网络系统、新一代移 动通信装备和数字电视系统等核心信息技术的产业化。加 快发展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支持新型元器件、计算 机网络产品、数字视听产品的发展,提高信息化装备和系 统集成能力,满足市场对各类信息产品的需求。积极发展 信息服务业特别是网络服务业。 五、进一步加强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今后五至十年一项十分重要的任 务。要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高工程质量,拓宽投资渠 道,注重投资效益,把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水利建设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 理。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 下大力气解决洪涝灾害、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问题。科学 制定并积极实施全国水利建设总体规划和各大江河流域规 划。加快大江大河大湖治理,抓紧主要江河控制性工程建 设和病险水库加固,提高防洪调蓄能力。搞好中小水利工 程维护和建设。加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搞好水利设施配 套建设和经营管理,加快现有灌区改造。水资源可持续利 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 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要加强水资源的规划与管理,搞好 江河全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 水。城市建设和工农业生产布局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受 能力。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 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抓紧治理水污染源。改革水的 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调动全社会节水和 防治水污染的积极性。采取多种方式缓解北方地区缺水矛 盾,加紧南水北调工程的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 交通建设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加强公路、铁路、 港口、机场、管道系统建设,健全畅通、安全、便捷的现 代化综合运输体系。加强公路国道主干线建设,完善公路 网络,逐步提高路网通达深度。加强城市道路建设。加强 铁路主通道建设,扩展铁路网络,改造既有线路,提高列 车运行速度,适当发展高速铁路和大城市轨道交通。加强 沿海枢纽港口建设和内河航道治理,发展水路运输,建设 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支线机场,完善枢纽机场,优化航空 网络。加强输油气管道建设,形成管道运输网。 能源建设要发挥资源优势,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利用 效率,加强环境保护。调整煤炭生产结构,发展洁净煤技 术,提高优质煤和洁净煤比重,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实行 油气并举,加快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和利用。通过合作 开发等方式,积极利用国外油气资源。电力建设要立足当 前,着眼长远,调整电源结构,加强电网建设,推进全国 联网。充分利用现有发电能力,发展水电、坑口大机组火 电,压缩小火电,适度发展核电。深化电力体制改革,逐 步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健全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 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广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 六、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关系经 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关系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 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西部 大开发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既要有紧迫感,又要有长 期奋斗的思想准备。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进取、量力 而行,统筹规划、科学论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力争 用五到十年时间,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有 突破性进展,西部开发有一个良好的开局。 西部开发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一批交通、水利、 通信、电网及城市基础设施等重大工程,实施“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计划分步 骤地抓好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改善西部地区生 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农业,发展 特色产业,推进优势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深度加工,加快培 育旅游业,努力形成经济优势。发展科技教育,做好人才 培养、使用和引进的工作,实行干部交流,推广高新技术 和先进适用技术。依托亚欧大陆桥、长江水道、西南出海 通道等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 面,有重点地推进开发。国家实行重点支持西部大开发的 政策措施,增加建设资金投入。加大对西部地区特别是少 数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快西部地区改革和扩大 对内对外开放步伐,发挥多种所有制经济活力。 中部地区要发挥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区位优势和综 合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 平。以沿重要水陆交通干线地区为重点,积极培育新的经 济增长点和经济带。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区域 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产品商品生产及加工基地。加大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逐步形 成各具特色的有竞争力的产业。 继续发挥东部沿海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有条件的地方争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加快产业结构优 化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着 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大力推进多种形 式的地区经济技术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支持中西部地区 发展。 七、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可以为经济发展提 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 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随着农业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 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 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小城镇建 设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模适度,注重实效。要把发 展的重点放到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 镇,使之尽快完善功能,集聚人口,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 文化中心的作用。发展小城镇的关键在于繁荣小城镇经济, 把引导乡镇企业合理集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业 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要广 辟投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和城乡居民投资,在政府引导下 主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设小城镇。改革小城镇户籍 制度。在保护耕地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妥善解 决城镇建设用地。尽快形成符合小城镇经济社会特点的行 政管理体制。 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差异很 大,要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进城镇化,逐步形成合理 的城镇体系。注意发展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发挥中小城市 对小城镇发展的带动作用。在着重发展小城镇的同时,积 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 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各类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 水平,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 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八、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按 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总体跟进,重点突破,提高 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为经济结构战 略性调整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