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APEC CEO峰会上的演讲
2001年10月24日


尊敬的主席先生,
女士们,先生们:
    上海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是亚太地区面向21世纪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亚太地区各国政府和人民谋求相互协调、共同繁荣的突出标志。感谢中国贸促会对我的盛情邀请。我谨代表中国科学技术部,向本次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并且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进入新的世纪,世界各国政府都在思考和部署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尽管各国之间的历史文化、现实国情和发展水平存在着种种差异,但关注和重视科技进步却是完全一致的。这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科技创新主导的世纪,是以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决定兴衰的国际格局。一个在科技上无所作为的国家,将不可避免地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上受到极大制约。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为了正确应对加入WTO后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必须把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为此,中国政府在制定今后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提出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主要动力。这是尊重当代经济、科技发展规律的重大决策。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不断涌现,技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进程不断缩短,高新技术产品和产业层出不穷。这就决定了中国没有必要在所有领域重复发达国家所走过的科技、经济发展道路。我们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和一定的科学技术基础,完全有可能利用后发优势,在广泛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在具有相对优势的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实现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今后5至10年,我们将紧紧把握新技术革命的良好机遇,通过科技资源的系统整合与优化配置,强化战略性高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在信息技术领域,我们将充分利用以Linux为代表的开放源代码运动的兴起和我国极其广阔的市场需求优势,大力发展新型操作系统、相应软件平台和嵌入式CPU芯片,迅速提高我国信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生物技术领域,我们将充分利用我国丰富而稳定的生物物种资源优势,重点开展功能基因组、生物信息学以及生物工程药物、生物遗传育种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力争在国际生物技术前沿生物医药产业占领一席之地。在现代交通领域,我们将开展高速磁浮交通系统研究,并且通过攻关研究,掌握总体集成技术,为磁浮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奠定技术、产业和人才基础;针对轿车广泛进入中国家庭的基本趋势,研究开发电动汽车产业化技术,力争在电动汽车关键单元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及整车技术上取得重要突破,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汽车工业跨越式发展道路。
    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实现从以跟踪模仿为主向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深刻转变,这是中国新世纪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思想。当代国际科技和经济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突出表现在产业竞争加速由生产阶段前移到研究开发阶段。原始性创新作为技术创新的主要源泉,不仅能够带来技术的重大突破,而且带来新兴产业的崛起和经济结构的变革,带来无限发展和超越的机会,成为决定当代国际产业分工地位的基础条件。为此,我们一方面鼓励科学家进行"好奇心驱动的研究",支持他们在国家需求和科学前沿的结合上开展基础研究,努力在基因组学、信息科学、纳米科学、生态科学、地球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寻求新的科学发现;另一方面通过实施积极有效的专利战略,支持高技术和产业技术领域的发明创造,鼓励企业和个人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在制度和政策方面,我们将建立起与原始性创新相应的评价制度,形成符合科学和技术不同发展规律的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我国科学家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研究合作。我们确信,一个日益开放和更加宽松和谐的科学环境,必将孕育出伟大的科技成就,催生出卓越的科学巨人。作为曾经创造过辉煌远古文明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愿意而且也有能力承担起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应尽责任。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繁重任务。在涉及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一些关键领域,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重复产业技术梯度转移的传统模式,而是必须高度关注和重视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并且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加速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事实上,在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部分高技术及其产业领域,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和优势,并在实现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与实践。今后,中国政府将致力于创造一个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环境,加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建设,制定激励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的政策,积极促进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制度和政策平台;另一方面将把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与提升传统产业置于科技政策的优先地位,加强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如农业领域的现代节水灌溉技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和奶业重大关键技术,制造业领域的先进制造技术和现代装备技术,医药领域的化学药物及天然药物筛选、生物技术药物和疫苗的研究开发、中药新药的现代化开发及中医理论研究等等。总之,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相互融汇和彼此依托,将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
    世界科技发展趋势表明,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代最先进、最活跃的生产要素,信息资源对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的强大渗透力和影响作用难以估量。信息化与工业化不是彼此分割,而是相互传承与交叉。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在市场、资源和环境等方面,今天的中国面临着比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更大的约束,这也决定了中国的工业化不能亦步亦趋,秉承简单意义上的规模扩张。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覆盖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也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我们将重点突破微电子、软件、网络和信息安全等核心技术,为国民经济信息化提供有效、可靠的技术支撑;支持高性能计算机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研制高性能计算机,建设基于网络的"国家高性能计算环境";实施国民经济信息化示范工程,优先在金融、保险、制造业和农业等领域推广应用共性信息技术系统,促进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
    中国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始终关注和高度重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努力寻求解决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深刻矛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依靠科技进步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我国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今后一段时期,煤炭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面对目前石油资源紧缺和大气污染加重的双重压力,我们将在技术引进及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清洁煤技术及其产业,重点开发和推广清洁煤发电技术、原煤液化技术等,实现煤发电技术发展的跨越,率先发展新型能源产业。针对我国湖泊水体污染的现状及趋势,我们将重点开发受污染水体修复技术、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污水处理成套技术装备、水污染控制生物强化与物化技术等,为解决我国重大水污染问题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在未来五年的科技规划中,我们还将关注人口与健康、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与生态整治、减灾防灾、城乡建设与居住环境等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使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我国新世纪科技事业必须应对的重大课题。我国领导人江泽民主席曾经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认为,21世纪的国家经济,必然是科技创新主导的经济。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必须通过创新不断获得新的优势,不断争取比较主动的竞争地位。为此,我们将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并在国家层次上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减少或消除创新活动中的系统失效问题。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将在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逐步得到确立和加强。我们还将促进各类科研机构之间的相互分工与衔接,推动产学研之间的紧密结合,加强科研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并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实施重大科学工程,全面增强我国科技发展基础,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针对我国不同区域之间科技发展的特点和优势,我们支持建立具有各自比较优势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区域间优势互补、相互协调的良好局面。按照我国政府确立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科技创新环境和能力建设,优先支持发展西部特色产业和生态产业,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认识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知识鸿沟"、"数字鸿沟"正在表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技术创新开辟了以知识为基础的快速发展之路,但受益者更多地倾向于那些相对富裕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国家和群体。由此所带来的不均衡现象,最终必然影响全人类发展。如何让不发达国家及其人民能够更多地分享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好处,应当是全球政治家和科学家们深入思考的重大课题。可以肯定,未来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将会越来越多地建立在科技合作的基础之上。随着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们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上参与经济、科技全球化进程。中国将按照平等互利、成果共享、维护知识产权的原则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支持中国科学家积极参与世界大科学工程以及各种全球性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鼓励跨国公司投资研究开发,并把引进技术和人才作为今后利用外资的主要内容。中国政府继续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科技产业合作项目,推动《21世纪APEC科技产业合作议程》的实施,促进APEC框架下的科技合作不断向实质化方向发展。总之,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和未来。
    女士们,先生们:由于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科技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为当今社会进步提供了全新的发展舞台。我们相信,伴随着这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中国有能力实现自身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也有能力为人类文明和进步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一个日益富强、文明的中国,必将有益于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稳定与繁荣。
    谢谢各位。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