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期头条 |
|
|
|
|
在喧嚣与火热的背后,却是无尽的寂寞和舞蹈水平的停滞不前。曾经很神圣的剧场里、舞台上,舞蹈在喧嚣的晚会中强装笑脸,无言的闪躲于复杂的地形之中,现代舞神秘地风行于中国舞坛,时尚追风多于意识自省,现代舞越来越像刺激中国舞蹈生长的进口饲料;古典舞和民间舞也在忙着“解构”,芭蕾则借助炒作,用脚尖撑住了高雅的沉重托举。整个舞蹈界被蒙上了一层浓重的功利色彩…… |
|
|
|
|
|
|
|
|
|
|
|
|
中国舞蹈越舞越寂寞 |
|
春节文化话题系列之一 |
|
2002年02月23日 |
|
| |
|
|
|
(央视国际 寇维维)张爱玲在她的散文《谈跳舞》中说:“中国是没有跳舞的国家。……浩浩荡荡的国土,而没有山水欢呼拍手的气象,千年万代的静止,想起来是有些可怕的。中国女人的腰与屁股所以生得特别低,背影望过去,站着也像坐着。”其实不然,早在混沌的远古时代,茹毛饮血的祖先们就开始用简单的肢体动作来表达捕猎后的喜悦。在黄河流域的岩壁上,至今还留有那时的人们在特殊的日子里舞蹈欢庆场面的壁画。而后随着生产力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诗辞歌赋的出现,也就让我们看到了古装戏里纤弱的女子们伴着悠扬的古筝,把雍容揖让的两只大袖子徐徐伸出去,左比右划翩翩起舞的场面了。 |
|
|
|
|
|
时间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期间中国舞蹈好象并没有十分醒目的标志,大部分舞蹈动作是来源于戏曲。这个时候,一些来自白俄的舞蹈家在繁华的大上海开办了舞蹈学校,专门为上海滩的富家小姐们教授芭蕾舞。这其中有一个叫戴爱莲的女子,她不仅爱上了这种飞扬的表演形式,还特地跑到英国学习芭蕾,也是第一个到国外学习舞蹈的中国人。中国舞蹈的近代史从这个时候开始了。解放前,中国社会一片黑暗,爱国之士用各种方式宣传和鼓励人们团结抗战,因此出现过一些进步舞蹈家。解放后,我国的舞蹈事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曾排出了中国自己的舞剧《天鹅湖》,并创办了自己的舞蹈学院。虽然发展的模式留下了苏联的印记,但整个舞蹈界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氛围也非常“纯净”。文革后,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的舞蹈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八十年代后涌现了一大批像沈培艺、杨丽萍、刘敏、卓玛等优秀的舞蹈演员。各种舞蹈形式也都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
|
|
|
|
|
人们此时看到的是一台台的独舞晚会,一场场的舞蹈大赛。然而,在喧嚣与火热的背后,却是无尽的寂寞和舞蹈水平的停滞不前。一位舞蹈爱好者写道:“曾经很神圣的剧场里、舞台上,舞蹈在喧嚣的晚会中强装笑脸,无言的闪躲于复杂的地形之中,现代舞神秘地风行于中国舞坛,时尚追风多于意识自省,现代舞越来越像刺激中国舞蹈生长的进口饲料;古典舞和民间舞也在忙着“解构”,芭蕾则借助炒作,用脚尖撑住了高雅的沉重托举。舞蹈批评更是在“不错不错”的呼噜声中悄然睡去。”演员们在忙着参加各种场合的演出,演出的重点在于出场费的多少,甚至给人们留下了舞蹈演员就是给那些歌星当陪衬的负面印象;创作者不思创新,作品出现大量雷同和模仿的现象;观众们在越来越少的好节目中痛苦的挣扎,而曾经的一大批观众群也在迅速的流失。整个舞蹈界被蒙上了一层浓重的功利色彩,长时间的停滞在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 |
|
|
|
|
|
中国民族歌舞团的著名舞蹈编导丁伟形容目前的中国舞蹈是“灰色的”。他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四点。首先是体制问题。在国家的舞蹈团体,演员的工资非常低,他们经常会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去参加各种演出,不能踏下心来研究艺术的东西,虽然这是他们曾经决定用一生去追求的。没有激励措施的制度和滞后的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使创作者无心创作。市场和商业的运作也不够成熟。另外创作环境的不尽如人意也打击了一批坚持创新的导演和演员。如果作品连自己都不能打动,怎么能再去打动别人呢?! 没有好的作品,观众不爱看;没有观众,演员更没有表演的兴趣和市场,这就造成了一个巨大的恶性循环的圈子。其次是心态问题。这个问题主要存在于演员和创作者中。在这个生活节奏飞快和物质大爆炸的年代,克服心中的浮躁好象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尤其是整个演艺圈的浮躁氛围更刺激了一些演员急功近利的思想。另一个造成这种心态的原因来自学习舞蹈的孩子们。有很多舞蹈老师在招生的时候感到很悲哀,因为家长在让孩子学习舞蹈的时候,很少是为了满足孩子自己的兴趣需要,或是陶冶孩子的情操,接受高雅的文化,更主要的目的是想成为明星,走一条所谓的“星光大道”,去迎接未来的“光明前途”。也就是说,从一开始,他们就没有学习舞蹈,而是在学习如何迅速的成为一个万众瞩目明星。抱着此种目的进入舞蹈世界的孩子们又如何能在成长的路上去追求艺术的价值呢?!第三,其他娱乐方式的冲击。也许这不能算是一个原因,虽然这个问题也罢普遍存在于其它一些传统的艺术形式当中。因为我们现在回答的是中国舞蹈怎么了而并不是为什么人们不爱看舞蹈了的问题。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观众,也就是市场的丧失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舞蹈事业的发展。每天循环往复播出的电视剧、KTV、酒吧、网吧、陶吧……只有退休在家的老大娘们会在晨光或暮色中伴着锣鼓扭扭大秧歌锻炼身体了。最后,媒体力量的缺乏。媒体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可以说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舞蹈这种艺术形式,人们除了亲临现场观看表演以外,很难从屏幕以外的其他传播媒介中真实、全面的去欣赏。虽然电视起到了很好的媒介的作用,但电视画面对于表现舞蹈来说有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
|
|
|
|
|
谈到中国舞蹈人才的培养,丁伟说:“学舞蹈的人象蚂蚁一样多。大家就象是一种买卖关系,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他们根本不是为了什么艺术的追求,或自己的兴趣。很多人在舞蹈学院学了6年,当他们的行为举止开始有点象一个舞者的时候,就开始进军影视圈,或者去作模特、公关等等。中央民族歌舞团自从10多年前出了杨丽萍之后,再也没有一个可以接替她的人。团里的人都戏称她为“孤独的孔雀”。 |
|
|
|
|
|
分析了这诸多原因之后,我们不禁要发问:中国的舞蹈还有希望吗?!作为一个在中国长期从事舞蹈创作的编导,丁伟的回答让我们不得不认真的思考这个问题。他说希望是有的,但这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路。以上四个造成中国舞蹈“寂寞”现状的原因如果没有大的改观,我们真的很难说几十年之后的中国舞蹈会是个什么样子。作为一种很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也许不会消失,但它呈现给人们的灰色的感觉却另每一个热爱舞蹈艺术的人伤心。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