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观察]大选前的对决(1月12日播出)
央视国际 (2005年01月14日 14:50)
进入[国际观察]>>
cctv_news新闻频道
CCTV.com消息(国际观察):距离伊拉克大选只剩18天,阿拉维公开表示大选安全难以保障。政府多名官员被杀身亡,选举工作人员集体辞职,大选前的提示令人担忧,反美武装声称,部署狙击手,恐吓射杀投票民众,美军将使用萨尔瓦多模式,组建敢死队,清剿反美武装。狙击手对阵敢死队,大选日期迫在眉睫,1月30号大选的命运面临严峻考验。
主持人水均益:大家晚上好,欢迎您收看我们正在直播的《国际观察》节目。在前几天,我们谈完了巴勒斯坦大选之后,我们再来看另外一场大选,这就是伊拉克大选。
2005年1月30号,将是战后伊拉克首次举行大选的日子,随着这个日子乐观渐渐临近,伊拉克的局势也显得越发地严峻,就在1月11号,反美武装实施的三次袭击又导致了十几人死亡,其中还包括六名警察,同一天,13名选举官员因为遭到死亡威胁而宣布辞职,同样是在1月11号,临时政府总理阿拉维第一次承认,将有部分地区由于安全原因,可能无法参加大选。阿拉维的这番话意味着什么?袭击事件和反美武装的恐吓给选民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伊拉克大选还能不能够如期进行?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节目的观察点。
今天在演播室请来的两位,一位是中国现代国际管理研究院的研究员李绍先先生,李先生最近刚刚出差回来,也欢迎您再次加盟我们的《国际观察》,另外一位是我们的新闻观察员郭建新。我想在我们讨论之前,我们还是通过一个短片来了解一下最近的伊拉克的局势,一起来看一下。
短片
2005年1月11号,伊拉克又经历了不平静的一天,萨达姆家乡提特里克警察总部发生爆炸,造成至少6人死亡,12人受伤,而这只是几天来伊拉克境内针对政府官员和安全部队袭击的一部分。据巴格达省省长阿里.海德里遭暗杀身亡之后,就在1月10号,巴格达市警察局副局长阿米尔.纳依夫在早晨上班的途中遭枪击身亡。安巴尔省的13名选举官员,则由于受到死亡威胁,在1月11宣布全体辞职,以免落得和纳依夫同样的结局。面对越来越严峻的伊拉克安全形势,1月11号,伊拉克临时政府总理阿拉维首次承认本月30号举行大选时,伊拉克境内部分地区的安全形势可能无法得到保证。
同期
伊拉克临时政府总理阿拉维:敌对武装试图阻碍大选进行,组织民众参与选举,当然,有些地区可能无法参加大选。但我们认为,这些地区的范围不会很大。
主持人:李先生,阿拉维的这句话到底意味着什么?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李绍先:实际上阿拉维讲的是对一段时间以来,特别是伊拉克选举临近这段时间以来,伊拉克现实局势,这种混乱局面的一种承认,正式承认。实际上伊拉克的这种局势长期以来,美国人也好,阿拉维也好,一直硬挺着,说大选要如期举行,不仅如期举行,而且大选要顺利因为。从现在的情况看,特别是在美军重兵围剿费卢杰之后,显然形势并没有按照美军也好或者伊拉克临时政府预想那样发展,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选投票日即将,也就是两周多就要进行投票,在这种情况下,阿拉维不得不面对现实,公开承认这种现实。
主持人:他这种公开是为了以后下一个台阶,或者说可能确实真在1月30号的时候,到时候到会有一些地方无法进行大选。
李绍先:实际上是对一种事实的承认,刚才讲到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反对武装实际上从两个方向直接威胁到这个大选,一个方向就说他威胁一些高官,威胁一些警察。
主持人:冲人。
李绍先:威胁组织大选人,另外一个方向是威胁投票人,从最近连续发出的这种威胁来看,实际上他产生的恐怖效应已经非常明显了。
主持人:郭先生,我们注意到阿拉维提到了,有一些地方,但是他没有明确说,我不知道,从您的观察,能不能告诉我们,大概是些什么样的地方?
特约新闻观察员郭建新:这些地方大致是摩苏尔,因为最近在费卢杰之后,很多恐怖分子已经云集到了摩苏尔,还有一个就是安巴尔省,现在正好是13个选举委员会的工作人员集体辞职。
主持人:我印象里面,安巴尔省属于我们经常说的逊尼派三角洲。
郭建新:没错,费卢杰也是属于安巴尔省的。
主持人:提克里特。
郭建新:对,提克里特。
主持人:我们这儿有一个图,我们来借助这个图来看一下,提克里特,巴格达,安巴尔在这三角区之内,这个区域占整个伊拉克有多大?
郭建新:它应该是伊拉克驻省当中最大的一个省。
主持人:我的意思是说这摩苏尔加上一个三角区,整个有多大?能占三分之一。
李绍先:不,它整个的面积当然占不到伊拉克的三分之一,伊拉克面积是很大的,而且有很大一部分是没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是沙漠地带。我觉得这些地方之所以非常重要,关键是什么?很可能它无法进行投票地方,基本上都是逊尼派的地区,我们都知道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很敏感的,伊拉克目前是一分为三的状态,什叶派是很大的一块,逊尼派虽然人数不是很大,20%到25%,但是长期以来一直是掌权的,萨达姆政权为推翻以后,逊尼派实际上处于一种,它地位属于一种很尴尬的状态。伊拉克目前的局势,之所以在逊尼派三角这么乱,这么愈演愈烈,除了当然反美也好这些因素以外,很重要一个因素就是逊尼派在萨达姆倒台之后,对自己未来的迷惘,就是逊尼派在整个国家中的地位,它是充满了担忧,他有这么一个性质在里面。
在目前这种,如果选举无法进行的话,我觉得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也就是说逊尼派本身很那个什么了,地位岌岌可危的,而且刺激逊尼派不断进行反政府。
主持人:包括李先生说的,一个是针对高官、警察选举人员,另外针对老百姓,我这儿,我注意到相应的两个西方的媒体的报道,一个是《华盛顿邮报》在10号有一篇文章,题目是很有意思,他用的是伊拉克安全部队:遭猎杀的猎人。也就是说实际上伊拉克安全部队本身就是猎人,就是来维持秩序的,他们现在不得不变成一个遭猎杀的,所以我们在这个图片上,这个很有意思,这个反差很有意思,我们可以请导播把这个画面切到满屏来看一下,在画面的右侧是国民卫队,而在左侧是反美武装分子。国民卫队倒是蒙着头,反美武装分子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毫无忌讳,毫无遮拦。而且还据有些报道说,伊拉克的这些安全部队,他们现在除了武器以外,面罩是他们必备的,遇到熟人还得低头,还怕被人认出来,这个是不是说明,我想问两位,郭先生,现在反美武装分子很猖獗?
郭建新:现在从各种现象来说是非常猖獗的,而且被猎杀猎人,按道理,他应该是保护安全的,但是他现在的处境非常不好,像这些国民卫队的这些,尤其还有警察和这些参与选举的这些工作人员和政府的公务员,他们现在的处境非常不好,因为他们现在都是处于明面上,而且他们有家属,有部族,有他们自己的安全问题,但是这种安全问题,他们的安全变得非常岌岌可危,就是从这种反差当中,你能看到,伊拉克局势确实是非常紧张。
主持人:李先生,你觉得这种刚才说的这种猖獗,我不知道您是否同意,如果您同意的话,这种猖獗,比以前,我们这一年多时间里面看到的还猖獗?有了一种升级。
李绍先:它实际上是恐怖效应的层数底层,它就是无限放大了,我们可以这样看,最近一周以来,1月4号是巴格达省的省长,以及他的六名保镖被暗杀,1月10号是巴格达市的警察局的副局长,父子俩同时被暗杀,如果说连这么要的要人都能这样轻而易举地暗杀的话,它造成的这种效应是非常罕见的。
郭建新:这种社会的心理效应的影响是非常强调的,因为高官一般都是有保镖的,他们的行动一般是说安全性比平民都高,这样的高管屡遭暗杀,这样的政府人员屡遭暗杀,平民会怎么想,我们会怎么样,所以在恐怖分子所选择的这种方式,对整个选民的这种心理构成了极大的危害。
主持人:而且也是非常奏效,比如说我们听说的安巴尔省的13名选举工作人员,接到了死亡的威胁,于是集体提出辞职。
郭建新:在这之前还有摩苏尔,摩苏尔几百人员提出,辞职完了以后,它这样有选举委员会,还有工作人员,这两部分人是分开的,选举委员会成员可以理解为选举委员会当中的委员,辞职之后还要到清真寺去贴出自己的布告,说我不参加选举了,说要抵制大选,像这样的方式对他们的心理打击非常大。
主持人:这种恐怖的情绪会不会蔓延开来?
李绍先:我觉得会,实际上目前正在蔓延。这也是阿拉维也不得不承认了,有些地方可能无法投票。
主持人:也必须得承认了。
李绍先:为什么这样讲呢?实际上在1月11号还有两个信息发出来,一个信息就是秘密共和军,他散发传单,他说他们已经组织了狙击手,狙击队,到大选投票的时候,他将把这些狙击手,都是神枪手,埋伏在投票站的附近。
主持人:李先生,你说的这个话题,正好是我们在广告休息之后,马上回来要仔细地讨论一下,还有据说美国方面,美英联军也有相应的对策,比如说要搞一个萨尔瓦多模式。
应该说,即将举行的伊拉克大选,一直为美英联军和伊拉克临时政府是作为一个能够改善现状的灵丹妙药,对于民众来讲,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一边是临时政府发动选举运动吸引选民前去投票,而另外一边是反美武装放言要袭投票的选民,两边势力的较量让很多选民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我们通过一个短片了解一下这种较量,一起来看一下。
短片
随着伊拉克大选的日子在一点点地接近,反美武装与驻伊美军和伊拉克临时政府之间的较量也日趋加剧。
如果大选如期在1月30号举行,人们到底该不该去投票,敢不敢去投票,成为了许多伊拉克人心中的一道难题。
2005年1月10号,一个自称是秘密共和军的反美武装组织,在伊拉克安巴尔省的两个城市张贴警告,他们扬言将在本月30号大选当天,部署32名训练有素的狙击手伏击参加投票的选民,在此之前,一个名为安萨尔逊尼军的反美武装在网上发布通告,其醒目的题目就是:谁投票就炸谁。
现在,在伊拉克各个媒体经常可以看到鼓励选民投票的广告,也街头也经常可以看到“不要畏惧和团结起来”的标语,据美国《新闻周刊》报道为了打击反美武装,增强伊拉克选民信心,美国国防部考虑,派遣美军特别部队前往伊拉克,帮助组建并训练一支由当地库尔德人和什叶派组成的敢死队,消灭反美武装的领导人。但是这项被称为萨尔瓦多的战略能否奏效还是一个未知数。
主持人:我注意到今天的媒体也都在不断的引用这个词,萨尔瓦多模式,我想先请教一下我们的观察员,什么叫萨尔瓦多模式?
郭建新:这个萨尔瓦多模式是这样的,就是美国你可以追溯到46年,当时冷战开始的时候,,美国成立了一个美洲学校,是为了保证提高中美洲的这些国家军队的职业化,所以搞了一个美洲学校,当时这个美洲学校设在巴拿马,来培养了很多他看中的一些军事人员,由美国特种部队来培训的。这件事情到了80年代的时候,在萨尔瓦多,萨尔瓦多当时有游击队,反政府游击队非常猖獗。这时候美国是支持萨尔瓦多政府的,故而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时萨尔瓦多叫民族军,在民族军里面训练了一支部队,这支部队叫敢死队,这个敢死队专门从事什么呢?专门从事绑架、暗杀,主要是针对反对派这些游击队的头目,这样的效果到最后,这些游击队就逐渐消失了,所以很多美国政客认为,这个敢死队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这样就够成了一个萨尔瓦多模式,当然还有一个叫泥加拉潘模式,泥加拉潘模式是美国在中美洲地区,加勒比地区支持反政府的武装,所以它的标准,它是否使用这个东西,标准是按照美国的利益来的,故而到现在,在伊拉克这边,他觉得应该使用这种方式。
主持人:还有这么多的名词。看了一个最新的消息,美军宣布已经逮捕了被怀疑参与上周暗杀巴格达省省长海德尔的行动的嫌疑犯,不知道这属不属于萨尔瓦多模式的一部分。但是不管怎么说,想问一下李先生,作为中东问题的专家,包括像伊拉克这样的问题,现在的伊拉克这样一个现状,类似像这样暗杀行动,能奏效吗?在伊拉克?
李绍先:我觉得伊拉克的局势,特别是整个中东的局势和中美洲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实际上萨尔瓦多模式也好,泥加拉潘模式也好,实际上就是说白了,它就是以恐怖对恐怖。
主持人:对。
李绍先:以游击战反游击战,这是美国在伊拉克一年多,将近两年多,他深陷于困境之后,不得已最后说想一个什么样的办法,找一个灵丹妙药,就是要以游击战的方式来对抗这个游击战。
郭建新:当然是美国《新闻周刊》公布出来的这条消息,然后美国国防部说现在不讨论细节,美国国防部的女发言人说不讨论细节和战略问题,但是有一个高级官员,是国防部的,他反而倒说,我们没有办法了,我们处在一种防御状态中,我们必须选择一种途径来实施进攻,来改变伊拉克的安全状况,这可能就是他选择的一个方式,但是这种方式的选择意味着这前一段,费卢杰的大规模的部队的集结来解决一个据点性的问题,他否定了这个模式,也成为这样的方式在伊拉克是不合适的。
主持人:但是我们注意到反美武装分子现在也在放言,这真是一种较量,也在放言,谁敢去投票,谁敢去参加大选的活动,我们就派神枪手,来搞这种狙击手,产生一个一个打,这是什么样的行为?
李绍先:实际上还是恐怖,然后再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造成一种恐怖的效应,美国人组织敢死队也好,实际上也是这么一个行为,你是一个秘密的方法来,我也用秘密的方法来干掉你,让你消失。
郭建新:像这样的方式,比如说像狙击手,他所构成的,他对一般平民所构成的恐怖威胁是非常巨大的,因为你看美国前一段时间不是有一个连环杀手在华盛顿不断地袭击,杀了十几人,弄得是鸡犬不宁的,这样的话,一旦放言出来,我要用狙击手,对整个选民出来参加选举的这种行为会构成心理上的极大的打击,因为他不知道子弹从什么地方来,死亡从什么地方来,什么时候到达,而且这边已经明确说了。所以方式实际上构成的恐怖威胁是难以估量的。
主持人:现在剩下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说大选能不能够如期举行,因为在这之前,我们已经不断地在听到各种各样方面来的声音,就是说或者有的说应该推迟,干吗非得1月30号举行,有的说你根本不具备条件,冒这个险,李先生,您觉得推迟的可能性大吗?
李绍先:我觉得推迟的可能性不大,我个人认为1月30号恐怕是必然的,为什么这样说,无论是美国人也好,阿拉维临时政府也好,都经不起这个退缩,为什么?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个,如果说延迟大选,或者推迟大选,这个东西宣布的话,那么等于是美国或者是阿维临时政府也好承认自己失败,承认自己陷入困境,这是美国人也好,阿拉维政府也好所不愿意做的。
第二,如果大选面临的问题可能比不推迟大选还要难,也就是说它可能遭到伊拉克大多数的什叶派的反对,什叶派说,这个大选应该如期举行,什叶派是很主张如期举行的,这个大多数如果反过来反对的话,那么美国也好,阿拉维也好面临的问题更大。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呢?大选如期举行是一回事,大选投票率将会给大选的结果造成很重要的影响。即使大选如期举行了,选举出了新的政府了,但是投票率非常之低,那么他新的政府的合法性将受到严重的质疑,同时我觉得跟重要的一点,我想整个投票中,什叶派的投票率会相对高一些,特别是库尔德人的投票率可能会非常高,但是逊尼派的投票率会非常低。
主持人:如果说投票率太低的话,就可能会带来一个投票大选之后的一种失衡,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问题。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先谈到这儿,感谢二位,也感谢观众朋友收看我们今天的《国际观察》,再见。
→→点击进入《国际观察》主页
责编:常颖 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