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科学家认为“深度撞击”比原计划更精彩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7月05日 15:00 来源:CCTV.com
    专题:人类探测器首次撞击彗星

  CCTV.com消息:美国宇航局“深度撞击”项目科学家4号说,根据目前获得的照片初步判断,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彗核表面达到的效果比原先计划的更精彩,可望给天文研究带来大量信息。

  “深度撞击”项目负责人格兰米尔、首席科学家赫恩等在喷气推进实验室向媒体公布了“深度撞击”的细节,并播放了“深度撞击”探测器在撞击前后拍摄的一连串照片剪辑成的录像。 格兰米尔说,“深度撞击”飞行器已经向地面传回从不同频谱拍摄的高清晰度照片,其中信息之多甚至“让他们不知从何入手”、“足够写一部百科全书”。 撞击器本身在轰向坦普尔1号的“最后旅程”中还拍摄了一些中分辨率的照片,使科学家可以在很近的距离观测彗核表面。其中最后一张照片是撞击器在彗核前30公里所拍,分辨率达到4米,令人“难以置信”。

  照片还显示,坦普尔1号的外形不规则而且分布着一些坑洼。“深度撞击”在彗核表面“轰”出的坑可能有50米深。 据科学家舒尔茨透露,撞击器轰击坦普尔1号表面的过程实际上有两步,第一次产生了较小的物质喷发,很容易被忽略,而紧接之后产生的另一次物质喷发就很明显,使彗星的亮度一下子增强了5倍。这表明,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表面是一层很松散的物质,而其内部还有一层较坚硬的物质。这符合科学家们原先对撞击过程的最佳设想,也就是说彗核内部很可能是“未经触动”的,含有太阳系初生时的原始物质。第二次“深度”撞击造成彗核物质喷发高达数千公里,使坦普尔1号的彗核笼罩在一片尘埃和冰屑之中,可能要延续几周时间才逐渐散去。不过,科学家通过飞行器搭载的红外分光计等设备,可以透过这一片尘埃看到彗核的“真容”,此外还可以分析其中的物质成分。目前,项目科学家正在进行这些分析。

责编:武林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