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环球时报]英国伦敦连续发生爆炸案为何能得手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7月13日 11:06 来源:环球时报
    专题:伦敦地铁再次发生事故

  环球时报消息:英国伦敦7月7日连续发生的4次爆炸迄今已造成49人死亡,25人失踪,700余人受伤。英国媒体说,这是二战以来,英国遭到的最大的攻击,也是英国历史上受到的最严重的恐怖袭击。爆炸造成了伦敦的直接损失,对整个西方造成的精神打击则更大、更严重。一连串尖锐的问题横亘在世界面前:伦敦是西方的重要堡垒,八国峰会期间防范尤其严密,恐怖分子怎么还能突破进来,而且打得这样准、这样狠?如果伦敦都防不住恐怖分子,那么世界上还有哪一个城市敢于称自己是绝对安全的?

  9日,新的恐怖威胁降临到英国第二大城市伯明翰的头上。警方迅速将约两万人撤离市中心。人们不禁要问,这样的惊吓剧是否要在西方大城市中一一上演?

  三组织宣布负责,美英决定从伊撤军

  7月9日上午,伦敦警方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了调查的初步结论。4起爆炸可能意味着至少16人参与了准备工作。炸弹均采用普通烈性炸药,每枚重约4.5千克,装有定时装置,放置在背、提两用的旅行包内。地铁内3枚炸弹当时被安放在3节车厢尾部地板或座位下面。恐怖分子离开地铁后,所有炸弹几乎同时爆炸,前后间隔总共不过50秒。至于30路公交车爆炸案,英警方称,很可能是恐怖分子在地铁通道被封锁后,慌乱中登上了公交车。炸弹可能是在转移过程中自行爆炸的,也可能是恐怖分子引爆的。

  虽然没有确凿证据,但英反恐和情报专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执行恐怖袭击的很可能是英国人。英外交大臣斯特劳还指出,爆炸事件有“基地”组织的一切特征,并显示出凶残性。警方曾怀疑一个叫加布兹的英籍摩洛哥人。该人现年45岁,1974年进入英国,1994年获得英国国籍。他与“基地”组织关系密切,受本·拉登之命于2003年在卡萨布兰卡制造爆炸事件,还涉嫌策划马德里火车爆炸案。

  截至目前,已经有三个组织声称对伦敦爆炸案负责。7日,“欧洲基地圣战秘密组织”在网上发表声明对爆炸案负责,要求意大利和丹麦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8日,另一个此前默默无闻的“阿拉伯半岛基地圣战组织”宣称爆炸案是他们干的,并威胁袭击意大利首都罗马。9日,一个名为“阿布·哈夫斯·马斯里旅”的与“基地”有关的组织在网上发表声明,称爆炸是该组织所为。

  英国《星期日邮报》7月10日报道说,英国国防部一份被泄露的文件称,英国计划于明年上半年之前将驻伊兵力规模由目前的8500人减少至3000人。据美联社报道,英国考虑在今年年底之前完全撤军。美国则打算将目前的15.5万名驻伊军队削减到6.6万人。

  其实,自“9·11”事件以来,英国就不断受到恐怖威胁,并采取种种措施反恐,首都伦敦更是戒备森严。然而,伦敦为什么难逃一劫呢?

  首先,众多恐怖分子在英国的长期存在是不争的事实。有媒体称,伦敦是他们可以避难、筹集资金、从事宣传和招募新人的“天堂”。“9·11”事件前,本·拉登在伦敦设有办公室。近年来,“基地”组织残余分子逃到英国后,居然还享受到了英政府的种种福利待遇。有超过1000名英国极端穆斯林通过各种渠道前往阿富汗、车臣、伊拉克参加“圣战”。有许多英国人到伊拉克的“新训练营”接受恐怖活动训练,其中有200人已在受训后返回英国。这些人一接到命令,就迅速“苏醒”,采取行动。《星期日泰晤士报》10日还报道称,“基地”组织正在英国大学中秘密招募穆斯林青年,尤其青睐那些工程学和电脑专业学生。

  第二,恐怖分子找到了伦敦的“软肋”。英国反恐专家指出,地铁、机场和隧道(“欧洲之星”火车开往法国巴黎的必经海底隧道)是英国易遭恐怖分子袭击的三大“软肋”。其中,地铁又是最软之处。伦敦地铁拥有12条线路,车站270多个,日客流量300万人次,是人们上班、旅行首选交通工具。然而,由于客流量大,根本无法对乘客进行任何安检。乘客仅凭当日客票,就可在地铁各线畅通无阻。上午9点左右车厢内人满为患,挤得像沙丁鱼一般,谁也不会去关心放在角落的物品。恐怖分子带小型爆炸物混进地铁很容易。

  第三,恐怖分子改变战略,精心策划。2004年以来,恐怖分子多次警告英国不要抱有幻想,本·拉登亦在去年发出通牒,称如果多国部队不从阿富汗和伊拉克撤军,将要为此付出更惨重的代价。但英国不仅拒绝撤军,还向那里增兵。恐怖分子决定改变战略,在英国开辟新的战场。英国军情5处一资深情报人员称,这样的恐怖活动,一般要准备半年以上时间。

  第四,英国本身放松了警惕。政府“联合恐怖主义分析中心”6月降低了恐怖威胁等级,理由是恐怖分子不具备在英发动协调一致袭击的能力。

  

  安全机构的消息来源说,侦破专家正在观看地铁线路6000多个摄像头拍摄的内容,从各个炸弹爆炸现场搜寻证据,尽快辨认嫌疑人。英国各地机场和港口也高度戒备,防止炸弹袭击的凶手逃离英国。英国内政大臣克拉克说,恐怖分子可能再次发动袭击。英安全专家谢布里奇称:“现在关键是尽快逮捕幕后黑手,要抢在他们再次行动之前。”警方10日表示,伯明翰所受到的恐怖袭击威胁“真实和非常可信”。该市昨晚可能遭受的袭击时间和地点都非常具体,“我们从未经历过如此程度的险境”。

  《泰晤士报》报道说,袭击发生后,伦敦的声音变了,没有了以往的车水马龙,取而代之的是警笛声、直升机螺旋桨的转动声以及伦敦人的脚步声。恐怖袭击发生后的伦敦街头虽然混乱,但没有恐慌,没有绝望,这显示出伦敦人仍然有承受创伤的内在力量。《每日电讯报》头版刊登了英国女王在医院探望爆炸受伤者的照片。女王说,恐怖袭击不会改变英国人的生活方式。实际上,伦敦市中心的公共汽车在当天傍晚已经恢复。记者8日从苏格兰格拉斯哥乘火车返回伦敦,可以感觉到,进入伦敦的人一点也没少。9日,伦敦公路恢复了往日的拥挤与塞车。

  金融方面,伦敦爆炸的消息传出后,金融时报指数在90分钟之内下跌了大约3.5%,这是自从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的最大跌幅。股票价格的下跌令伦敦股市共损失大约440亿英镑。不过,在星期四交易末段,伦敦股市已经有回升的迹象,最后,闭市时只下降了1.4%。在投资市场经历了过山车般起落后仅一天,英国和欧洲的股票价格已经止跌回升,不过,英镑汇价仍然疲软。

  此次事件中英国警方、消防队以及救护等部门的迅速反应,让人们对英国应付袭击的能力增加了信心。《泰晤士报》报道,7日第一次爆炸发生后,伦敦医疗系统就进入高级戒备状态。所有参与救助的人员都经过充分的训练。

  灾难中的故事

  每次灾难都会诞生许多故事。一位阿尔巴尼亚小伙子爱德蒙德每天都乘30路公共汽车去他工作的杂货店上班。星期四早晨,因为和女朋友通电话出门晚了,当他来到大街上时,一辆车都没有了,他非常生气。后来听说了爆炸事件才意识到,这其实是他的幸运。一辆30路汽车在达维斯托克广场附近爆炸,死亡13人。

  科恩的男友松下恐怕没这么幸运。“9·11”事件发生时,今年37岁的美籍日本人松下在曼哈顿金融公司工作。经历了那场浩劫后,他黯然离开美国,赴越南工作,并在那里结识了科恩。一个月前他刚刚来伦敦与女友团聚。在爆炸当天他搭地铁上班,从此音信全无。

  同样是星期四早晨,阿里的女友杰恩随着疏散人群走出地铁,她立刻打电话给姐姐,说她很安全,准备赶30路公共汽车去办公室。这是她的最后一个电话。阿里伤心地说:“当时我的手机关了,没接到她的电话。”阿里是穆斯林,杰恩是印度教徒,两年前他们相识并相爱。恐怖分子在阿里眼里都不是真正的穆斯林,“我和他们一样信奉安拉,我倒想问问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各国纷纷提防

  伦敦爆炸使许多国家跟着紧张。由于被点名警告,在反恐方面有些准备的意大利这次的感觉跟以往收到恐怖袭击警告时不同。看着美国、西班牙和英国先后遭到恐怖袭击,意大利人觉得“基地”的下一个目标差不多就是他们了。于是,内政部启动了反恐战略协调中心,24小时工作,还确定了全国范围内1.4万多个敏感地区,包括国际机场、地铁、外国使领馆、外国机构、军事基地、梵蒂冈等;另外,还确定了包括总理、部长、议员等在内的700多名要人,24小时不间断地加以保护。警方在两天的反恐安全行动中共逮捕了142人。政府还宣布9月按计划从伊拉克撤兵300人。

  在丹麦,伊斯兰武装组织发出的警告几个小时内就传遍了大街小巷。机场、地铁和主要车站等地出现了巡视的宪兵,警笛长鸣的车辆明显多于往日。伦敦爆炸第二天,丹麦大报《贝林时报》就在位于市中心市政厅广场的办公楼上打出了触目惊心的大标语:下一个遭受袭击的目标就是丹麦!大小报纸都议论着这个话题。不过,专家们称,自从丹麦派军到伊拉克,“我们就一直是并且今后也依然会是恐怖分子憎恨的对象,只要丹麦不放弃维持和平”。丹麦的口号是:恐怖组织不会赢,我们不会让他们赢。

  在法国,政府在伦敦爆炸后第一时间召开了紧急部长会议,决定将反恐警戒级别升至红色。警察和军人开始增加在重要场所的巡逻和人员检查,特别是来自英吉利海峡对岸的“欧洲之星”直达火车,防止恐怖分子借道逃跑。法国外交部长宣布采取新措施,要求对申请法国签证的外国人必须留指印。法国国防部也应部长要求加强对战略重点的防守,并派军人开始在街道上执勤。不过,法国主流媒体不认为法国会成为下一个目标。

  伦敦爆炸案再次绷紧了美国人反恐的弦。参议员希拉里和舒默8日联名给国土安全部写信,要求尽快发放上个财政年度承诺的保安经费,并要求将原来1.1亿美元的交通保安费增加到2.2亿美元。纽约市长候选人威纳8日宣布了整改地铁的六大方案,其中包括要求将纽约市的警察人数从目前的不足3.5万人,恢复到最高峰时期的4万人。

  日本也担心自己会成为下一个目标。在美国的重要盟友中,似乎只剩下日本还没有受到太多惊吓。日方表示,政府将会实行更严格的移民措施,并对非法进入日本、特别是来自英国的外国人加强监控。防卫厅长官大野功统也承诺在人口密集区增加警力。不过日方表示,不会将部署在伊拉克的自卫队员撤出。

  据澳大利亚驻英国高级专员公署的统计,截至7月8日20时,有9名澳大利亚人在爆炸中受伤。澳总理霍华德发表谈话说,目前尚无情报显示针对该国的恐怖袭击迫在眉睫,但澳大利亚为美国的坚定盟友,因此也极有可能成为目标。澳方表示,即便遭受类似的恐怖袭击,政府的既定方针和政策决不会发生任何动摇,澳方不会从伊拉克撤军。

责编:马芳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