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回顾加沙数十年风雨:巴以冲突最前沿(组图)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8月19日 13:44 来源:环球时报

8月13日,巴安全部队士兵站在加沙犹太人定居点的废墟上。

加沙地理示意图

  环球时报消息:加沙———一个埋葬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祖父的地方;一个亚欧大陆与非洲大陆交汇的地方;一个先后被英国、埃及、以色列统治的地方。现在,它马上就要回到巴勒斯坦人的手中,对于巴勒斯坦人来说加沙是一个希望,对其他国家的人来说,加沙更像是一个巴以冲突的符号。

  巴方要求以色列拆除定居点的所有房屋

  8月15日清晨,一队队以色列国防军士兵和警察乘车驶入加沙的犹太人定居点,他们开始向定居者散发撤离公告。一些士兵帮定居者搬运家具,把各类物品打包装箱。另一些人则负责劝说痛哭失声的定居者。以色列《国土报》称,加沙定居点的绝大多数居民已同意在8月17日前离开这里,剩下的定居者将面临军警的强制撤离。

  对于在撤离过程中,部分犹太定居者堵塞军队行进路线、毁坏军车的行动,以色列国防部长莫法兹16日再次发出警告说,将对任何试图破坏单边行动计划的人采取强硬措施。以色列总理沙龙则亲自向全国民众发表讲话说,撤出加沙是痛苦和困难的,但对以色列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一步。他指出,拥挤在加沙难民营中的上百万巴勒斯坦人生活在极度贫困之中,对生活的绝望激发了暴力和狂热情绪。以色列不能永远控制加沙。另一方面,加沙的巴勒斯坦人却喜上心头。人们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庆祝,大大小小的缝纫作坊在赶制巴方旗帜、标语、T恤衫和背包,这些纪念品上都印着这样一句话———“今日加沙,明日西岸和耶路撒冷”。

  根据以方提出的撤离计划,加沙的21个定居点将被撤空。以方一开始提出将定居点的所有房屋和设施送给巴方,国际组织则希望巴方将定居点改成度假村,供以色列游客前来缅怀历史。但经再三权衡,巴方拒绝了这些要求,其理由主要有三个:一是彻底抹掉加沙的“犹太痕迹”。加沙与约旦河西岸齐名,但后者在历史上既居住过犹太人也居住过当地阿拉伯人,因此算是一个争议地区。而加沙在历史上基本没居住过犹太人,从被以军占领到现在只有38年,所以,巴方想尽量去除被占领时期的遗迹。二是拒腐防变。以色列在加沙修建的定居点非常好。记者常驻加沙时曾数次到定居点参观,绿树、白房、花园、水池,且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有的定居点比国内的高级住宅区都好。正因为如此,巴方担心接收的定居点会成为巴勒斯坦富人的天堂,它与加沙的破败对比足以激起民变。三是扩大城市容量。加沙2/3的土地上住着100多万巴勒斯坦人,而犹太定居者只有几千人,拆掉定居点盖高密度住宅可以安置更多的巴勒斯坦难民,更何况拆除费用由以色列出,重建费用由阿拉伯国家出。由于要清理废墟和撤出军事设施,以色列表示将在两个月后把加沙定居点正式移交给巴民族权力机构,从而结束对这片土地自1967年以来长达38年的占领。

  加沙是个命运多舛的地方

  以色列从加沙撤军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这个地方承载了太多历史和现实的重负。

  加沙位于地中海东岸,南部与埃及的西奈半岛接壤,东北与以色列国土相连。其形状南北狭长,东西窄小,总面积为365平方公里。由于处在干旱地区,加沙1/3的土地是沙丘,水资源十分贫乏。当地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和渔业,最有名的特产是陶器、地毯和骆驼毛斗篷。在苏伊士运河开通前,这里一直是欧亚大陆同非洲之间的主要商道和民族迁徙通道,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在5000年以上。加沙还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及其祖先活动过的地方,穆罕默德的曾祖父就葬在这里。

  1937年,加沙是巴勒斯坦南部阿拉伯区的一部分,在地理上并没有同约旦河西岸分离。1947年联合国分治决议通过后,“加沙地带”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地理概念。第二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埃及与以色列会战加沙,以军在战争后期不仅占领了加沙北部,而且从埃以边界中段攻入了埃及本土。1949年停火协议签订后,以色列撤出埃及本土,但永久占领了加沙北部和与埃及接壤的大部分内陆领土。而加沙的大部分土地处于埃及的控制之下。埃及并没有宣布兼并加沙,而是对该地区实行军事统治。由于战争期间大量难民拥入,加沙地带的人口从战前的6万上升至战后的25万。

  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期间,以色列攻占了加沙地带。以开国总理本-古里安对占领加沙的表述是“解放”,而对埃及本土西奈半岛则使用“攻占”一词。在回复美国时任总统艾森豪威尔要求以色列撤军的信件中,本-古里安仅表示将撤出“埃及领土”,暗示了对加沙的领土要求。但在国际社会的强大压力下,以色列最终撤出了加沙。埃及在恢复对加沙占领的当年,开始组建地方议会,并在随后的几年里鼓励当地居民建立工会和妇联等社会团体。1962年,埃及军事长官将地方议会的控制权交给了当地人士。1964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后,埃及允许其在加沙建立基地并提供了部分轻武器,巴解游击队从加沙出发袭击以色列目标。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军队再次攻占了加沙地带。在消灭了巴解抵抗力量并比较稳固地控制了难民营局势后,以色列于1971年9月任命了一位当地阿拉伯商人担任加沙市长,组成了军事管制下的地方议事机构,但埃及同加沙的联系并没有完全被割断。1978年,埃以“戴维营协议”签订后,由于加沙居民掀起的抗议埃及放弃加沙的大规模示威惹恼了萨达特总统,埃及宣布停止支付1967年以前加沙本地管理人员的工资,并禁止埃及大学录取加沙学生,实际上终止了同加沙的联系。从1971年起,以色列开始在加沙修建犹太人定居点,这也为巴以冲突埋下了祸根。

  两股极端势力在此碰撞

  记者在加沙常驻期间,经常到巴勒斯坦人家中采访。许多人真的是“家徒四壁”,一贫如洗。有一次,在汗尤尼斯的一家难民营里,一群中学生围着记者兴奋地说笑着,陪同记者的巴新闻部官员说,他们连加沙都没有出过。我一问,还真是。后来才知道,不少加沙人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这块弹丸之地,主要是因为穷。此外,加沙的对外出口只有通向以色列的埃雷兹检查站(位于北部)、通向埃及的拉法检查站(位于南部,由以军控制)以及通向以色列的卡尔尼检查站(位于东部,是一个货物检查站)。如果以色列封锁,南北口袋一扎,没有一个人能逃出去,因此巴方官员多次指出“加沙就是一座被以色列控制的监狱”。另一方面,加沙的伊斯兰特征比约旦河西岸更为明显,99%的居民是逊尼派穆斯林,基督徒只占1%,很多极端组织在加沙安营扎寨。记者也参观过几个犹太人定居点,与约旦河西岸的定居点比,这里更危险,西岸的定居点许多已连成一体,互为侧应。加沙的则相对孤立。由于条件恶劣,来这里的犹太人都是较为极端的,有着很强的宗教信仰,他们之所以冒生命危险住在加沙,大多是出于为以色列“开疆拓土”的想法。因此,加沙成了巴以冲突的最前沿。

  实际上,以色列撤出加沙定居点是加沙实现完全自治的最后一步。1993年,巴以签署《奥斯陆协议》,以色列允许巴勒斯坦在加沙和杰里科地区自治。1994年5月,以军撤出加沙。7月,巴自治领导机构迁往加沙和杰里科。此后,根据巴以有关协议,加沙地带60%的土地实现了完全自治。对以色列来说,加沙没有什么经济和军事价值,军队保护定居点很困难,以方每年不仅要投入大量资金,还会不断受到袭击。早在工党时期,以方就确定了全部撤出的政策,此计划在以国内得到了工党和利库德集团的强大支持。而巴方虽然收复了失地,但面临的困难从某种意义上说更大了。其一,在以色列打工的巴勒斯坦人将受到影响;其二,以方每年将不再向加沙的基础设施投钱;其三,接管后面临的是难民就业问题,这对巴方来说困难重重。但无论如何,以色列撤离加沙是巴以和平进程的一个里程碑,是双方为和解走出的重要一步。

责编:武林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