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美报称伊朗距离制造核武器只有一步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2月11日 14:46 来源:环球时报

  伊朗核问题正处微妙阶段时,美国《华盛顿邮报》8日突然又抛出消息称,据美国情报部门掌握的情报显示,伊朗可能已完成一处地下核试验设施的设计工作,美国官员认为,这表明“伊朗距离制造核武器只有一步”。对美国的咄咄逼人,伊朗副总统马夏伊9日表示,他不相信美国会因此攻打伊朗,因为“短期内美国不会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兵。”伊朗的百姓则照常过着自己的革命节和阿舒拉节,阿舒拉节的哀悼队伍仍堵塞着大街小巷。

  可疑的设计图

  美国的《华盛顿邮报》8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文章说,据没有透露姓名的美国官员称,美方得到了一张长达400米的伊朗地下隧道设计图,其中配有测量压力与温度的遥控传感器。据美专家分析,这张图与伊朗的核设施计划“相当吻合”,因为控制人员在距隧道约10公里处驻扎,这样的设计“似乎是用来进行地下核试验的”。

  据报道,这张机密图是2004年在一个伊朗人“偷来”的笔记本电脑中发现的。电脑来自一家专门生产小批量核物质———气态铀的伊朗公司,而美国怀疑气态铀可能就是伊朗铀浓缩的原材料。电脑中还有可能为安装核弹头而修改的弹道导弹设计图。目前,美情报机关分析家认为电脑中的情报是真的,但他们并没有证据证明这一点。另据报道,一名在押的巴基斯坦武器商近期已“供认”,伊朗已得到了数台先进的离心分离机,专为加快提炼铀服务。

  不过,蹊跷的是,美国中情局对这次的情报显得相当谨慎。图在他们手中已有20个月,他们自己也认为“疑点重重”:图上没有日期;不知作者是谁;图纸上没有出现一个“核”字;没有证据表明存在与建这一设施相关的任何辅助项目。

  在各方仍努力避免安理会介入伊朗核问题的关键时刻,美国抛出这些貌似可靠的秘密情报,不能不令各方怀疑其准确性。有专家对图纸的看法十分谨慎。

  俄罗斯专家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人员持怀疑态度。甚至美国中情局也一度怀疑这些设计图是反对伊朗政府的人士或者以色列情报部门伪造的,目的是栽赃伊朗。他们认为还有可能是伊朗政府自己绘制了这些图纸,以便让西方认为其核计划仍处于很不成熟阶段。不过,他们也承认,即使伊朗动用一切资源发展核武器,过程中没有重大挫折,伊朗距离制造出核武器也还有10年时间。

  伊朗难以妥协

  对美国热闹的猜测,伊朗无动于衷。当伊朗核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媒体对伊朗是否有发展核武的计划推波助澜时,在伊朗能明显感到空气中多了些紧张气氛,不过,紧张得更多的还是外国人,他们甚至想打道回府。而伊朗人则庆祝着阿舒拉节和伊斯兰革命27周年。

  不过,伊朗政府显然已经失去了耐心。与欧盟长达3年的马拉松式谈判,不仅没能让伊朗保障其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反而浪费了研发核能的宝贵时间。

  伊朗国内强烈上升的保守势力和不断高涨的民族主义,也让政府难以做出进一步妥协。

  在伊朗人看来,问题发展到今天,主要因为双方缺乏信任。伊朗近期的种种强硬表现,被伊朗人称为有牛脾气的总统的种种言论,不断刺激西方国家的敏感神经,很容易加重国际社会对伊朗的不信任。伊朗总统称,即使接受西方国家提出的全部要求,伊朗仍无法相信西方会提供核燃料。国际社会的希望与伊朗的立场相去甚远,事态的严重性凸现。

  “不要看伊朗人说什么,要看他们做什么”

  在强硬表达核技术诉求的同时,伊朗并不愿与整个国际社会对立,其外交努力仍在继续,强硬中仍留有余地。伊朗官员讲话时均强调,愿与俄罗斯就将伊朗铀浓缩活动转移到俄境内的建议继续商谈。据俄国际文传电讯社报道,伊朗驻白俄罗斯大使费克里8日再次表示,伊朗将邀外国专家参与伊朗核项目,并优先考虑“友好国家”的专家,以表明“其核项目是出于和平目的,也是透明的”。

  包括欧盟、俄罗斯在内的国家也没有放弃外交努力。尽管英国首相布莱尔8日称,不排除向伊朗派遣英军部队实施入侵的可能,但英国外交大臣斯特劳同日在议会接受议员质询时警告,在指责伊朗是否拥有核武计划问题上应该谨慎。他说,即使伊朗拥有制造核武器的能力,国际社会也并非除了动武之外就没有其他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同日,俄罗斯原子能署署长基里延科也再次邀请伊朗参与建立俄第一座国际铀浓缩中心,并期望16日与伊朗就此进行磋商。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孔泉9日对此建议给予了肯定,认为这是打破目前僵局的有益尝试,并希望磋商和谈判能够取得积极的成果。

  因此,虽然目前伊朗态度强硬,85%以上的民众支持政府的立场,但是,“不要看伊朗人说什么,要看他们做什么”。伊朗伊斯兰政权已有近30年的历史,

  相信它能渡过危机是多数人的看法。(环球时报驻美国、伊朗特约记者 钱强)

  《环球时报》〔20060210 第2版〕

责编:曹劲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