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世界周刊]错位的中东(3月26日)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3月28日 12:59 来源:
    进入[世界周刊]>>

  CCTV.com消息(世界周刊3月26日播出):

  1948年,以色列国建立。

  从此,阿以全面冲突的大幕拉开。

  1991年,马德里中东和会确立“土地换和平”原则,不共戴天的巴以终于走上求和之路。

  1993年9月,《奥斯陆协议》的签订更让人们以为和平近在咫尺。

  然而两年后,一声枪响,以色列总理拉宾的遇刺打破了和平的梦想。

  2000年7月,戴维营会议,停滞不前的和平进程有了再次出发的可能,

  2个月后,沙龙强行登上圣殿山,中东再次陷入以暴制暴的怪圈。

  2005年8月,沙龙单边撤离计划的成功实施,和平契机看似又一次即将降临。

  但仅仅4个月之后,沙龙病重,命运跟中东和平又开了一次大玩笑。

  康辉:为什么,和平总是在这个流着血和泪的土地擦肩而过?

  “政治流沙”,这是不少中东问题学者对复杂多变、捉摸不定的中东局势的一个形象比喻。 因为没有人能够预测明天中东究竟会发生什么。

  几十年来,巴以双方都为争取和平受尽了苦难,但事实是,和平的机会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被错过。中东和平的努力显然出现了“错位”。

  难道,和平真的与这块大地无缘?还是说和平缺乏一个契机?

  两天之后的3月28号,以色列人将迎来后沙龙时代的第一次大选。

  人们很难忘记,上次拉宾遇刺倒下了,以色列人选择了强硬的内塔尼亚胡,这次沙龙倒下了,以色列人又将选择谁?

  更不可回避的是,巴勒斯坦人两个月前已经在关系到中东和平前景的问题上,最先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玛丽安·法拉哈特,今年的1月份,刚刚当选的加沙立法委员会委员。

  在加沙,她被誉为“斗争之母”。

  她是哈马斯成员,三个孩子也都参加了哈马斯。

  大儿子,卡桑火箭的发明者,被以色列暗杀。

  二儿子在发射火箭弹时手受伤,在以色列监狱被关押了一年。

  最小的儿子穆罕默德被挑选作为人弹,执行对以色列平民的自杀袭击,那年他才17岁。

  母亲:在执行任务那天,我感觉在他心中有极大的痛苦。

  在这次自杀性袭击中,穆罕默德成功地进入了犹太人定居点,杀死了5名以色列学生后,自己也被以色列警方乱抢打死。

  母亲:当时执行这项行动的还有另外四名候选人。我写了一封信恳求他们(哈马斯)选择穆罕默德(执行任务),我不后悔,我打算牺牲更多。

  巴勒斯坦分析人士:除了哈马斯,我们没有别的选择。

  康辉:法拉哈特说:“其实我并不想进入立法委员会或进入政界,但我知道,我必须完成我的社会和政治责任。”

  大多数巴勒斯坦人也认为,正是那些袭击以色列人的暴力活动才迫使以色列在去年秋季撤出加沙地带。所以,他们选择了法拉哈特,选择了哈马斯。

  现在,该是以色列人选择的时候了。

  以色列是个重视安全的国家。

  以色列人对安全的理解随时代的不同而变化着。

  在以色列还没有建国前,那时候犹太人遍布世界,他们没有政治地位,只能从事商业活动。

  一位学者论述说,在犹太人眼里,安全就是金钱,金钱就是疆界。

  后来,以色列建国了,总理本·古里安说:“以色列士兵的脚下就是领土”。领土就是安全。

  但占领土地与安全又不总能划上等号,它们之间常常错位。

  1972年9月,第20届夏季奥运会在德国慕尼黑召开。

  慕尼黑——纳粹德国的发源地。随着美苏两国关系的缓和,慕尼黑成为民族和解和和平友谊的象征。昔日的达豪死亡集中营,变成了运动员的服务机构。

  在以色列击剑教练员史比查看来,世界是美好的,安全和击剑一样简单和容易实现。

  史比查的遗孀:击剑是一种进取性的运动,你手里有一样武器,你打算攻击别人,如果你攻击对了,那么你就得分。

  史比查的遗孀:他说他曾经想过去参加奥林匹克。1972年以色列奥林匹克队,因为那是你职业生涯的高峰。

  但在巴勒斯坦“黑九月”激进组织的眼里,巴勒斯坦人的奥运梦却永远不可能实现。

  阿尔加什 “黑九月”成员:我的家人从一个营地搬到另一个营地,在(黎巴嫩)贝鲁特的查特纳难民营稳定下来。当我长大以后,我原以为我们没有将来了,除非我们回到巴勒斯坦,如果我们不回去,我将(在难民营)度过我的一生。

  史比查的遗孀:在一场(奥运)比赛中,史比查对我说:瞧,有个黎巴嫩队,我过去跟他们问声好……以色列和黎巴嫩曾经有战争,史比查说:安琪,奥运会能包容一切!……

  因此他走过去并且问候了他们,对他们说,我来自以色列。怎么样啊,令我非常惊奇的是,我看到(黎巴嫩)人的回应,和他握手,和他谈话。我永远不会忘记,当他回头四周看了一下,往回朝我走过来,脸上带着灿烂的微笑说,你知道吗,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

  但史比查没想到的是,9月5号,包括自己在内的11名以色列运动员和教练员会被8名“黑九月”恐怖分子劫持,劫持者要求以色列政府释放200名巴勒斯坦人。

  以色列总理 梅尔:如果我们屈服的话,那世界上就再也不会有以色列人,能感觉到他的生命是安全的。

  20小时后,11名人质全部死亡。

  遇害运动员罗马诺遗孀:我无法相信我的丈夫,在前一秒已经死了,昨天我还收到一盒磁带,在那儿他说道,祝所有的犹太人新年快乐。

  遇害运动员罗马诺 女儿:在街上或者在工作中,我遇到很多人,当他们听说我是,慕尼黑罗马诺的女儿。他们说,哦 你知道,当我还小的时候,我就敬佩你的父亲,他就像这样和那样,我一直听到。新的故事和新的事情,关于我的父亲。那就是我怎样了解他的,当然 那还不够。例如 我不能想象他的声音,我不能想象他叫我的名字。

  1972年10月,三名幸存的“黑九月”劫持者回到非洲。

  (记者)你击中过任何以色列人质吗?

  我是否杀过以色列人说起来已经不重要了。

  (记者)你觉得目标已经实现了?

  已经实现了。我们的声音,已经被全世界人都听见了。

  (记者)那些就是你们想说的吗?

  他们被世界乃至整个宇宙所听到了,他们以前从来没有被关注过。

  恐怖分子:在慕尼黑事件之前,世界从来不知道我们,但是在那一天,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知道了“巴勒斯坦”这个名字。

  遇难者史比查的遗孀:他那样的人,不爱上他是很难的。

  史比查的女儿:这是我父亲的墓地。这就是他们所说的乔·史比查。他是“泰伯之子”,花剑教练。死于 死于谋杀,在慕尼黑奥运会中,作为一名以色列运动员的代表,据说他被谋杀的那一天,就是他的生日。我总是给他带来向日葵,因为那是他最喜欢的花。

  在此之后的10年间,以色列特供摩萨德用恐怖活动的形式暗杀了11名涉嫌参与慕尼黑事件的“黑九月”分子。但在此过程中,大量无辜平民死亡。

  当时回到非洲的3名黑九月绑架幸存者中,有两人被摩萨德暗杀,唯一幸存的阿尔加什目前仍躲在非洲。

  康辉:

  一百多年了,我们在寻找家园;

  一百多年了,我们试图平静地生活,种下一棵树,铺好一条路。

  一百多年了,我们试图和邻居修好,过免于恐惧的生活;

  一百多年了,我们一边梦想一边作战

  ……

  战争和恐怖使我们伤痕累累

  但不曾摧毁我们对和平的梦想

  这是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在遇刺前的最后讲话。

  这段话实际上确实说出了以色列人的苦恼和无奈。

  以色列人向往和平,但恐怖袭击又让他们意识到表面的强大下还隐藏着很多深层次的矛盾,这些矛盾和以色列本身的行为密不可分。

  以色列到底算是强国还是弱国?以色列正在陷入一种“错位的身份”中不能自拔。

  殷刚:以色列是一个犹太人的国家,它淹没在阿拉伯国家的大海当中,它必须要做得很强。这个很强也只是自己很强,它不可能带动中东地区的。所以如果说以色列成为中东地区的一个霸权和一个强国,这个和一般的概念是不一样的。

  在中东其他国家看来,以色列是强大的,号称中东军事巨无霸。

  据特拉维夫大学战略研究中心不久前公布的报告显示,以色列国防军目前人员编制60万,预备役军人42万,拥有坦克2800辆,车载地对地导弹射程为4500公里。飞机700架,有62架F—15战斗机,205 架F—16战半机、42架“阿帕奇”攻击直升机,和大量国产幼狮战斗机。此外,以色列还有一个公开的秘密,那就是已经具备核打击能力。

  伊拉克战争,使以色列周边少了一个总用飞毛腿导弹瞄准自己的强敌。

  以色列安全学者同时认为,随着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和亚辛的去世,巴勒斯坦人在军事上也不会再对以色列构成重大威胁,以色列的安全形势似乎进入了最好的时期。

  殷刚:“9.11”以后,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以后,以色列的安全形势确实一度有所改善。但是现在面临着新的安全局势,…… 第一个新的威胁就是伊朗的核问题,已经进入了危机状态,走向不知道。…… 另外一个新的安全因素,尽管包括哈马斯甚至包括人阵,他们已经有一年多采取一种平静的姿态了。转向政治解决,但是新的更激进的势力,比如说杰哈德,比如说阿克萨烈士旅,比如说新近从两河流域,通过西奈半岛渗透到加沙地带,甚至是约旦河西岸地带的基地组织。他们准备对以色列的安全构成威胁。

  康辉:几年前,以色列特拉维夫各大场所张贴着一张海报,上面画着一位美女,她的一对黑眸子好像正死死地盯着你看。如果再细看下去,就会发现这对黑眸子其实是一对手雷,这张海报的意思是要大家堤防恐怖爆炸。

  其实这张海报就反映了现在以色列人的安全观。一方面,美女体现了以色列这个民族为了生存对商业化的需求,另一方面炸弹,则体现了普通以色列人对安全的担心。

  另外,在以色列的选民当中,还有一个特殊群体的态度不能不让人关注。他们对大选的态度折射出以色列政治中又一个难以纠正的错位。

  罗娜,出身于以色列境内一个贫民窟。

  1999年,她赢得了以色列小姐的桂冠。

  开始她以为成功取决于自己的美貌和智慧,但很快她发现自己被利用了。

  “当时我十分天真认为他们对我感兴趣是因为我长得漂亮。但后来,我明白了,其实这是因为我是这场闹剧中的丑小鸭,我只是一个噱头。外表的美丽固然是我当选‘以色列小姐’的一个原因,但最重要的是,我是一个阿拉伯人,这足够吸引人了。”

  ——罗娜

  当时的阿拉伯裔以色列人还是以色列各派选举拉拢的对象。

  但随着2000年巴以局势恶化后,阿拉伯裔以色列人的处境一落千丈,罗娜得不到做职业模特的机会,最终离开了以色列,嫁给了一位阿拉伯富商。

  康辉:像罗娜这样与“边缘化”作斗争的阿拉伯裔选民在以色列占到10%以上,是个不小的数目。巴以问题的现状,让他们觉得自己即不是以色列人,也不是巴勒斯坦人,对即将到来的这次以色列大选,他们的心情依然非常复杂。

  所以说,“安全感”到底多大程度上将主宰以色列人手中的选票?

  现在,新华社驻耶路撒冷记者明大军已经在线,我们请他谈谈自己的切身感受。

  1、明大军你好。你观察以色列人大多数为什么目的而投票?和平?安全?犹太理想?还是一般社会问题?

  以色列的政治与巴以冲突密不可分,除部分宗教人士以外,绝大部分选民投票取向都是从巴以问题出发的。以色列民众一般可分为左翼和右翼。一般说来,左翼温和一些,右翼强硬一些。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态度的分歧决定了党派之间的理念之争。社会经济等其他问题在巴勒斯坦这一大是大非问题面前已经变的无关紧要了。

  >

  2、那么,在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对这次大选感想怎么样?比如加入了以色列籍的巴勒坦人,他们对于自己的定位是什么?

  民意测验显示,阿拉伯人的投票热情要略高于犹太人。大约有70%的以色列阿拉伯人将参加此次大选投票。阿拉伯人有自己的党派,一般能在以色列120个议席中得到8个左右的席位,在议会中,他们被视为左翼党派。但由于各种原因,历史上阿拉伯党派从来没有进入过联合政府,对以色列政策的影响不大。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有些阿拉伯人在投票中并不将票投给阿拉伯党派,而是投工党或梅雷兹等左翼党派。

  好,谢谢明大军。

  看来,生存状态好与不好,的确是影响以色列大选的一个最热门因素。

  不过,影响以色列大选的,历来还有一个外来因素,那就是巴勒斯坦的政局。

  好,现在新华社驻拉马拉记者王昊已经在线。稍事休息之后,我们马上回来。

  康辉:

  哈马斯上台,让整个世界吃了一惊。

  比邻而居的以色列人,对巴勒斯坦人的选择不会置若罔闻。

  因为双方各自的选择,都将关系到对方的命运。

  接下来我们连线新华社驻拉马拉记者王昊,看看刚刚选择了哈马斯的巴勒斯坦人怎样看待即将举行以色列大选。

  康辉:

  王昊,你好。刚刚我们谈到了以色列人大选前的种种心态,那么在巴勒斯坦人对于这次以色列大选怎么看?舆论期待怎样的结果?

  王昊:以色列议会大选已经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对于咫尺相隔的巴勒斯坦人来说,打个比方就像是在看一场不得不看,还不太好看的戏。

  以往,巴方从上到下关注以色列大选是因为在乎左翼和右翼的斗争,而如今大多数巴勒斯坦人认为以色列工党,利库德以及前进党三个实力党派多多少少都贴上右翼的标签,因为他们都赞同保留约旦河西岸大型犹太人定居点和修建带有国界性质的隔离墙,即使是目前以灵活务实著称的前进党也在执行单边行动的势头越来越明显。这么一来,对于巴勒斯坦人来说,无论谁上台结果都大同小异,所对他们对以色列大选并没有什么盼头。

  尽管如此,巴勒斯坦当局高层以及刚刚上台的哈马斯都在密切关注着以色列大选的走势。有消息说,各方有意将哈马斯组阁的事情,推到以色列大选结果明朗之后,一方面试图避免进一步刺激以色列右翼势力,另一方面也好届时相机行事,制定应对以色列的策略。

  康辉:谈到哈马斯组阁,现在的确面临很多问题。这也是因为哈马斯上台,称得上是巴勒斯坦政坛的一次“地震”,那么从你的观察来看,大选中哈马斯赢在哪里呢?

  王昊:在过去5年持续的巴以暴力冲突中,凭借广泛的社会福利服务和强硬的抵抗政策,哈马斯获得百姓支持和拥戴,逐渐从以往一个边缘的宗教激进组织向充满抱负的政党转变。这么看的话,哈马斯的崛起也是必然。

  巴以冲突历经多年,其中有和谈,有暴力,但至今也没有取得多大进展。巴勒斯坦人认为尤其在阿巴斯继任已故领导人阿拉法特后一年来的新时期,以色列也没有表现出认真的和平意愿。轰炸、定点清除、戒严和军事逮捕仍在每天上演,人们期待新的变化。

  康辉:好,感谢王昊给我们带来的信息。带来新的变化,这是巴勒斯坦人寄予哈马斯的期望。

  在停滞不前中东局势当中,变化就意味着希望。

  但是,这种变化对以色列人来说,是否又将导致新的“错位”呢?

  2005年1月17号,第63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巴勒斯坦影片《天堂此时》荣获最佳外语片奖。

  影片讲述了两个巴勒斯坦青年在48小时内,从普通的青年成为人弹的故事。

  影片:天堂此时 人弹宣誓录像:“为了回应……为了起义……我将进行一次神圣的行动”

  这似乎非常符合人们记忆中哈马斯的形象。

  一群裹着绿色头巾的人,神秘而危险,总是和武力,爆炸,自杀式袭击联系在一起。

  但是,在影片中,主人公执行任务前的一段告白,却揭开了自己冷酷面具下的内心独白。

  “如果以色列人扮演了既是占领者,又是受害者的角色。那么我没有别的选择,也只能同时扮演两个角色:受害者和杀人凶手。”

  影片中,这是一种没有选择的选择。

  现实中,这是哈马斯一度为“和平”做出的选择。

  马沙勒 哈马斯政治领导人:1956年,我出生在约旦河西岸的西尔瓦德村,直到1967年,我11岁的时候,那个时候中东战争开始,人道主义灾难发生,上千的巴勒斯坦难民背井离乡。这时我一生的转折点,也是我觉醒的时候,对于一个11岁的孩子来说,这一景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从那时起,我感到有责任必须要结束这种状况。

  1987年,哈马斯的缩写第一次出现在一本宣传册上,这个小册子指责以色列情报机构雇佣巴勒斯坦年轻人为他们充当内奸。从那时起,哈马斯开始了武装抵抗以色列的行动。

  “用武力消灭巴土地上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反对同以色列媾和,主张建立一个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

  当哈马斯在这一目标下多次制造针对以色列目标的自杀式爆炸事件后。1989年,以色列宣布哈马斯为非法组织。

  巴勒斯坦青年:我们都不是动物。在炮火下,死于自己的房间里,这是一种监禁,心灵的监禁。我们都被囚禁在心灵的监狱里,如果我们还能自由地活着,我才不愿意去把自己炸掉呢

  是的,我不会那样做的。

  马沙勒 哈马斯政治领导人:我们想让以色列在两件事上做出选择,你想要安全,那么就结束占领,如果你要坚持占领,那么你就没有安全,以色列不能占领我们还感到安全,这就是我们要传达的信息。

  康辉:

  其实,哈马斯最初成立的时候,是一个宗教慈善组织。

  但现如今,用武力反对占领,却成了哈马斯区别于巴解组织法塔赫的一个主要特点。

  为什么会是这样?

  哈马斯的答案只有一个:一切只为了巴勒斯坦的民族利益。

  哈马斯,是“伊斯兰抵抗运动”的缩写,在阿拉伯文中,它的意思是“热情”。

  以战斗的方式反抗以色列占领,这曾经是哈马斯与法塔赫共同的主张。

  但是在1993年奥斯陆协议签署之后,两个组织之间出现了根本性的矛盾。哈马斯认为,奥斯陆协议是以割让巴勒斯坦土地为代价签订的,拒绝接受。

  1996年,巴勒斯坦举行首次议会选举,哈马斯明确抵制。于是,过去十年,法塔赫一党执政,与以色列进行政治谈判,哈马斯则继续武装斗争。

  然而,哈马斯的手中也曾经伸出橄榄枝。只是,每一次,橄榄枝都折断在残酷的现实当中。

  1996年3月,哈马斯宣布将放弃暴力活动,在自治区内进行政治斗争。但同年5月,内塔尼亚胡出任以色列总理后,在巴以和谈问题上采取强硬政策,致使巴以最后阶段谈判停滞。哈马斯宣布恢复武装斗争。

  2000年9月底,巴以大规模的流血冲突爆发,“哈马斯”开始策划一系列自杀性爆炸事件。

  2004年1月,哈马斯精神领袖亚辛表示,哈马斯可以接受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建立一个巴勒斯坦国。哈马斯领导人兰提斯也提出一个10年停火建议。

  但两个月后,亚辛被炸身亡。又过了不到一个月,刚刚成为哈马斯新领袖的兰提斯也被以色列定点清除。

  结果,一次又一次定点清除之后,便是一次又一次的自杀性爆炸袭击。

  马哈穆德.扎哈尔,哈马斯军事领导人:(定点清除时),当时我的后背和脚,嘴唇都受了伤……那一次我的儿子死了,我女儿受了重伤……相信我,我不害怕。我们经过了太多的挫折,我们不害怕,如果我们害怕了,我们就什么都干不了了。

  2005年9月12号,以色列撤离加沙。

  在庆祝的人群中,涌动着哈马斯的绿色旗帜。

  康辉:

  “以色列和美国都对哈马斯说‘不’,你要说什么?”

  这是哈马斯一句著名的竞选标语。

  面对以色列和美国打击,哈马斯的坚持使它成为巴勒斯坦民众心目中的“斗士”。

  不过,最终哈马斯还是回归到巴勒斯坦政治进程。而他们说,这样做同样是为了巴勒斯坦的民族利益。

  加沙,是哈马斯力量的聚集地。

  在投票日,这里有一支妇女拉票队,挨家挨户为哈马斯拉票。

  伊斯兰大学学生:哈马斯它在巴勒斯坦街区有,非常大。很高的声望,我们大多数都支持哈马斯的行动。

  “社会影响力发展成了政治影响力”

  这是一位以色列专家对于哈马斯的评价。

  早在20世纪60年代,哈马斯的前身穆斯林兄弟会就在加沙地区展开宗教,教育和文化基础建设,改善巴勒斯坦难民的生活,赢得了底层民众的支持。

  如今,哈马斯每年7千万美元的预算中,有许多都运用于社会公益事业。就连以色列也承认,“哈马斯90%的工作都是在社会福利和文化教育方面”。

  拉马拉居民:哈马斯将解决腐败和内部安全等问题,我们会有更多的工作机会,改善经济形势,只要以色列方面不要对哈马斯实施封锁或其他制裁。

  马晓霖(中东问题专家):巴勒斯坦人传达三个信息:第一,他对法塔赫的执政党执政这种效果这种成绩不满;第二,他对以色列这种高压政策表示极端的仇视。所以宁愿拥护哈马斯这样的主张以武装来对抗以色列的这种力量,来表达他们心中的愤怒和他们的不平。另外,哈马斯本身也比较廉洁,他为老百姓确实是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好事。

  康辉:

  “一手建设,一手战斗”,哈马斯对自己的定位,满足了巴勒斯坦民众对于自由与和平的双重向往。而且,在决定参与选举的那一刻开始,哈马斯自己也在发生重要的改变。

  这一改变意味着,选择哈马斯并不等于选择了暴力。

  花18万美元聘用一个媒体顾问,这对哈马斯来说很新鲜。

  纳沙特·阿克塔什是一个教授传播学的大学教授。

  他说,“以色列打造了一个很坏的巴勒斯坦的形象,尤其是哈马斯。我的职责是投射一个正确的哈马斯形象。”

  现在,阿克塔什为哈马斯领导人定下了几要几不要。

  “要多说巴勒斯坦人的苦难”

  “要强调反对以色列是因为占领,不是因为他们是犹太人”

  “不要说出毁灭以色列的话。”

  “不要庆祝自杀性爆炸的成功”

  除了形象上力求趋向温和,哈马斯的很多行为与主张也在悄悄发生变化。

  在去年地方选举获胜后,哈马斯也在地方市政治理上表现出自己的能力,并且在工作中开始与以色列的相关部门展开合作。

  过去一年,哈马斯停止了针对以色列人的自杀性袭击,而且,在此次当选的哈马斯立法委员中,思想温和倾向于走政治道路的知识界人士所占比例有明显增多。

  专家 殷罡:70%以上把票投给哈马斯的人,实际上只拥护他的内政,而不拥护他的外交。而且呼吁哈马斯采取一种现实的态度。

  专家 马晓霖:通过这次大选,大家发现哈马斯不再强调要消灭以色列,不再公然地宣传要通过暴力手段,要结束以色列的占领,那么这说明哈马斯也在通过实际行动,也在调整自己的战略,也在调整自己的理念。

  “沙龙跨过了他思想上的卢比肯河,哈马斯也应该跨过这条河。”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这样说到。

  沙龙从拒绝承认巴勒斯坦人的权利到同意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国并存,这是他一生思想上的大转折。而哈马斯,在经过了多年的斗争后,是否也渐渐接受了一些必须面对的现实?

  专家 殷罡:(提名总理)哈尼亚实际上在大选之前,在没有投票的时候,他就表明了他准备和以色列谈判,一种灵活的立场,他说过这样一句非常重的话,而世界各国媒体又没有重视的话,他说我们比法塔赫更知道怎么谈判。

  值得注意的是,以色列《国土报》在哈马斯获胜后无意中做出了一句相应的评论:

  “和一个同时握有枪支和民众支持的巴勒斯坦对手谈判,意义更加重大。”

  康辉:

  巴勒斯坦人已经做出了选择,而以色列人即将作出选择。

  利库德、前进党、工党、法塔赫、哈马斯,这些政治力量在进行重新定位后,是和谈还是对峙,是斗争还是妥协,一切都会露出端倪。

  在这种“历史的合力”作用下,错位的中东将会有怎样的未来?

  这,将是一个存在着N种可能的开放式棋局。

  3月7号晚,以色列前进党第一次推出竞选电视宣传片。

  尽管处于深度昏迷已两个多月,沙龙依然被“请” 到宣传片中出任主角。而前进党领导人奥尔默特到了片子结尾处才出现。

  以色列代总理 奥尔默特:以色列将继续执行“路线图”,我们几个星期来在西岸拆除非法定居点 ,也清楚表明我们是严肃履行“路线图”义务的。

  “奥尔默特的前进党胜选后将推行没有沙龙的‘沙龙政策’”。

  《纽约时报》的评论一针见血。

  “分隔”,这是沙龙为前进党设定的政策核心。

  一道墙和单边撤离,让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分隔,希望以此换取相对安全。

  沙龙是这样做的。

  如果前进党获胜,"沙龙主义"将得以延续。

  但问题还有另一面。

  “我看不出有谁做事能够像沙龙那样强悍”。许多以色列政治分析家都是这样的忧心忡忡。

  有关加沙和西岸定居点的问题,在沙龙之前,是拉宾、佩雷斯、巴拉克都不敢触及的问题。

  奥尔默特的“沙龙主义”能做到形似,但到底能做到几分神似?都还尚存疑问。

  更重要的是,分隔,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巴以间的领土矛盾。

  就像许多阿拉伯政治分析家直言不讳所说的:认为只要"脱离接触"就可以保证安全,简直是天方夜谭。

  1988年,以色列单方面撤出黎巴嫩。

  大片南黎巴嫩土地被真主党武装控制,真主党的基层组织迅速渗透到这些地区的各个角落。这些地区最终成为进攻以色列的桥头堡。

  康辉:

  没有所有阿拉伯国家的参与,以色列单方面做出的"脱离"很难带来永久和平。

  有人说,当爆炸让以色列人失去了耐心的时候,单边脱离也就走到了尽头。

  因为,爆炸还有可能将一只鹰再次送上以色列总理宝座。

  1995年,巴以和平进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乐观前景。(用奥斯陆协议签署的镜头)

  但哈马斯和真主党一连串爆炸激怒了以色列极端主义者,他们指责拉宾“用土地换炸弹”。

  拉宾倒在了血泊之中。

  拉宾遇刺后,高举安全牌的强硬派内塔尼亚胡在1996年大选中击败佩雷斯上台。

  虽然一直有评论认为,内塔尼亚胡的强硬立场只是为了争取选票,登上权力的巅峰,但在大多数人眼中,内塔尼亚胡,就是一只盘旋在耶路撒冷上空的鹰。

  他没有经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战争,却始终对巴勒斯坦心怀仇怨。

  他挥舞铁拳的形象,吸引着一部分激进的以色列人。

  有评论认为,沙龙病倒和当年拉宾遇刺一样,都使内塔尼亚胡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哈马斯掌权就像是73年前纳粹在德国上台,是奥尔默特和单边撤离促成了哈马斯的成功,我将承诺回到亚波廷斯基的“铁墙”政策”。

  ——内塔尼亚胡

  康辉:

  巴以间的怪圈就是这样形成的:

  以色列说,为了安全我不能撤出;巴勒斯坦人说,你不撤出,我就搞武装斗争,不给你安全。

  所以对以色列的大选,像哈马斯这样的,曾强硬地坚持武装斗争的组织往往能左右政治风向。

  不过的,俗话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往往当角色发生变化时,策略和行为模式也将随之改变。这就让我们有了第3个假设。

  沙龙曾经说过,“脱离接触计划并不能取代谈判,只有巴方解决恐怖主义问题,达到路线图计划的预期,以巴之间才能就最终地位进行直接谈判。。。”

  而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巴武装派别是否愿意放下武器,以政党形式参与到最终地位谈判中来。

  一个月前,美国媒体报道说,哈马斯新总理哈尼亚开出了承认以色列的条件。包括:释放被关押的巴勒斯坦人;承认难民回归权;承认以1967年边界线为边界的巴勒斯坦国。

  但仅仅24小时之后,哈马斯官员就澄清说,哈尼亚的话被翻译错了。

  尽管如此,这一来一回,还是让外界琢磨了半天其中的意味。

  有媒体说,这是巴以双方在互相试探。

  3月4号,基地二号人物扎瓦赫里通过半岛电视台发表讲话,呼吁赢得大选的哈马斯继续战斗。

  但第二天,哈马斯发言人拉马希就回应道:哈马斯不会受到“基地”组织的影响。武装斗争是最后的选择,但哈马斯更愿意以和平的方式来实现其目标。

  殷罡:应该讲哈马斯在领导人当中,特别是任命总理哈尼亚,他是哈马斯当中比较温和的一派,他在1996年就主张哈马斯散参加巴勒斯坦选举,就主张哈马斯走上政治解决,因为他发现了这个历史的趋势。。。但是哈马斯内部分了很多的派别,哈尼亚实际上属于务实派。。他愿意改变并不等于他有权利或者是有能力去改变,这需要境外的哈马斯组织,这需要加沙本地的哈马斯组织,需要约旦河西岸的哈马斯组织,甚至需要那些立场最坚决、渴望出狱的,关在监狱里的上千名哈马斯成员,得到他们的同意。

  国际社会对双方和谈抱有希望,是有历史根据的。

  1993年前,以色列一直拒绝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谈判,因为巴解组织宪章宣称要消灭犹太国。

  但双方还是进行了秘密谈判,达成震惊世界的《奥斯陆协议》,开启了曲折的和平进程。

  “越是强硬的政治人物,在面对巴以之间延续半个多世纪的仇恨时,越容易选择和平的路线。”这是美国中东学者总结历史得出的结论。

  发动“十月战争”的埃及总统萨达特开创了中东和谈;

  以色列利库德总理贝京与埃及达成和平协议撤离西奈半岛;

  拉宾和阿拉法特签署《奥斯陆协议》,

  内塔尼亚胡曾撤离部分西岸,

  而沙龙最终撤离了加沙。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沙龙的遗产、获胜的哈马斯与和平前景》一文中这样写道:

  “和平进程”就是建立在相互妥协的基础上,双方承认对方的合法性,并保证各自的生存权。

  康辉:

  双方都渴望和平,

  所以说,中东和平的大门其实从来就没有真正关闭。

  不过,在这个历史怪圈中,人们的确曾寄予了太多的希望,但又经历了太多的失望;年复一年,不堪回首。

  走到今天,不管怎样假设,又将是一个大变局。

  “我们将动用军事力量来保护以色列。”

  3月20号,美国总统布什对伊朗发出了这样的警告。

  不过,精明的《华尔街日报》却一语道中了布什的心事:需要保护的是布什的中东政策。

  2004年1月20号,布什总统在就职典礼上宣布:美国政府将在2006年推进巴以和平。

  2006年已经到来,布什能兑现自己的诺言吗?

  黎巴嫩《星》报说,伊朗核问题的出现,似乎让以色列距离“和平”越来越远。

  但埃及的《金字塔》报认为,正是伊朗的“核”,才让以色列更加感受到了“和”的迫切性。

  最明显的是,就连以色列的右翼政治势力也开始重新审视“和平”这个问题。

  殷罡:

  不管选举出现什么样的结果,美国都不会改变对以色列的政策,也不会改变对以巴关系的政策。当然如果是以色列出现一个极端强势的政府和美国的愿望不符合的时候,这个政府可能会不受到美国的欢迎,但是美国还会尽他最大的力量去推动这个和平进程的。

  2月17号,美国国务卿赖斯警告中东国家不要向哈马斯提供经济援助。

  但赖斯并未把话说死。

  她表示,如果哈马斯能满足要求,美国就将继续推动“路线图”计划,帮助巴勒斯坦建国。

  于是《中东时报》这样说:当伊朗联手哈马斯成为一种可能的时候,美国重新定位哈马斯也就成为一种可能。因为,毕竟巴以和平是麻烦缠身的布什政府在剩余任期里外交突破的唯一选项了。

  康辉: 和平,到底会不会是中东局势最终的宿命?

  虽然,许许多多的人都为此忙碌着,但是起码现在,这个问题还没有肯定的答案。

  就像一群胸怀同一个理想的人,但却总是行走在不同的道路上,无法到达同一个终点。

  错位的中东,纠葛是一幕一幕展开的。现在新的一幕又将拉开了。

  对于2天后的大选,人们等待着好消息,也准备接受坏消息。

  因为,人们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常常会让中东局势瞬间悬念重重。

责编:辛梓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