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 究竟点燃了谁
央视国际 (2003年04月14日 16:59)
中国人喜欢一种叫做激情的东西,老婆孩子热炕头久了,觉得没劲。
有一天打开电视,看见一个满脸胡子碴满嘴大黄牙的家伙吹胡子瞪眼,挺各色,看看吧。于是《激情燃烧的岁月》火了,石光荣火了,孙海英火了,我们这期十八分钟长的节目也跟着火了。
打开邮箱,接起电话,我们终于知道了什么叫观众的激情:
“我们是几名浙江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刚刚看了你们的节目《孙海英·点燃激情》,我们又一次被深深的震撼了,我们的民族需要千千万万个石光荣,孙海英(我还是比较习惯叫他石光荣)的话说得太好了,在那一刻,我们眼里虽然没有流泪,但我们心里也和他一样在流泪。”
“我是你们忠实的观众,今年快60岁了。9月2日你们播出的东方之子——《孙海英·点燃激情》,我一连看了三遍。他讲得太好了,我觉的是把每个观众的激情都点燃了。”
“今天我们几个同学和同事一见面,几乎都不约而同地问:‘你看了今早的东方时空吗?采访了石光荣!’那种兴奋,有一种找到了知音和平时自已的强烈感受被组织认同的兴奋之情!我们这伙出生于五、六十年代的人,无不为当年人们那种不计报酬、无私奉献、大公无私的崇高品质所激励,每每想起或谈到心情都难以平静。
当未经任何炒作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一上映,几乎对当今电视剧不太上心的我们立即被剧情深深感染,一下把我们拉回了当年那种激情荡漾的年代。石光荣几十年对党对祖国坚贞不移的坚定信念正是那一代人的真实写照,也是当今一些人缺乏和淡忘了的。忘掉了这些,丧失了革命精神,丧失了崇高信念,就没有凝聚力和前途。我们这一代人是当年在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精神教育下成长的,当年的宣传力度把共产主义精神渗透到了我们的骨子里,烙印在了心里,至今都有那么一种冲动。
《激情燃烧的岁月》又重新点燃了我们的激情,应为自已的理想信念去做点什么,使人生更有价值。当今世界有关组织划定人生45~59岁为中年期,让这年富力强的宝贵时期白白浪费,这难道不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吗?何况祖国的西部大开发还极需人才投入呢?大伙常谈起这些都跃跃欲试,只要祖国一声号召,便打起背包出发,不为别的,只为能为祖国事业作出一点贡献,体现自已的人生价值。”
“从网上看到中央台的这期的东方之子对孙海英做了报道,由于工作原因错过了节目,所有的重播也都错过了,感到很可惜。希望东方时空能再安排一次重播的机会,相信有好多观众都错过了。”
一位北京军区的老军人在电话里泣不成声:“这个节目要拍续集呀,一个小时也嫌不长,没有钱,我们老哥几个凑,我们自己出钱!上面要疏通的,我给领导打电话,一定要拍呀……”
说实话,这段时间,孙海英哭遍了每一个可以有机会给他哭的地方,颇有泛滥之嫌。我们编导为了给他找一个合适的感动由头,熬得俩眼发直,总算没白费工夫,有激情能煽情。
当然,对于这种激情燃烧的情形,也有不同的声音。
“昨天看了《东方之子》,感觉你们采访的演员孙海鹰不太适合成为东方之子。在我的心目中,成为东方之子的采访对象的人,应该是在人品、学识、事业方面都非常令人敬佩的人,是人们学习的楷模,看了对他的访谈之后能受到启迪、感悟,甚至与震撼。而演员孙海鹰略显浅薄,很多方面根本无法达到这个境界。角色不能等同于演员,演员更不应成为角色的化身!建议你们千万不要也成为时下可怕的‘追星族’,那恐怕电视观众可就遭殃了!”
这位观众的话,给脑袋上顶着激情之火的我们浇了点冷水,冒了股烟,仔细想想也有道理。我们更多关注的是石光荣,而作为演员的孙海英,成就和地位是否够格做“东方之子”有待考虑,但为什么我们就不能为这样一部好电视剧破一次例呢?
经过千锤百炼,《东方之子》已经在观众心目中形成了某种固定的节目形象,他们在用一个标准衡量并监督着我们,好的——表扬;坏的——批评。在这些真诚目光的注视下,我们深感责任重大。
激情过后,我们依旧在做着我们应该做的……
责编: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