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 | 搜视 | 电影 | 电视剧 | 直播 | 点播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房产 | 家居 | 论坛 | 访谈 | 博客 | 星播客 | 网尚文摘
>> 往期查询

[国际观察]2004有点暖(12月16日播出) 

央视国际 2004年12月21日 16:48

  CCTV.com消息(国际观察):飓风、干旱、热浪,2004年灾难侵扰世界,国际气候会议12月6号召开,全球变暖再度引发关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联手对抗气候变暖,已经签署七年的京都议定书,为什么至今果实寥寥,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又该如何抗拒气候的危机?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主持人(水均益):大家晚上好,欢迎您收看我们正在直播的《国际观察》节目。

  今天早晨,北京迎来了今年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虽然雪花不大,但是还是给人们增添了几丝惊喜。细心的人们会发现,今年的第一场雪,比起去年来要晚了许多,许多人都在说这是气候变暖的结果。而同样在今天,在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从12月6号开始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已经进入到了部长级会议的关键阶段,而如何抑制气候变暖,也正是这次大会的主要遗体。今天我们将围绕全球气候变暖的话题展开。为此我们今天请到演播室的是原国家气象局的副局长骆继宾先生,欢迎您。还有一位是我们的特约新闻观察员宋晓军。首先我想,我们还是通过一个短片来了解一下正在阿根廷召开的这次气候大会的详细内容,一起来看一下。

  2004年12月15号,来自80多个国家的环境部长聚集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0次部长级会议。在会上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最新报告现实,2004年全球的平均气温比往年增加了华氏0.8度,而在上个世纪的一百年中,全球的平均气温才只增加了华氏1度。2004年已经成为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全球气温第四高的年份。伴随着2004年变暖的气候而来的,与往年相比,次数增多,破坏力加大的各种灾害性异常天气。气候变暖、天气异常,这些关系全球生态的问题,在2004年再次引发全球关注,如何协作,努力尽早把温室气体排放量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在这次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会议上,成为各国环境专家和官员讨论的焦点。

  主持人:我们今天也注意到在各党新闻当中,实际上气候变暖结合今天北京这场雪,成为了新闻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的确对于北京人来讲,我们几位都生活在北京,也是一件好事,有一场雪人的心情会稍微舒缓一点,但是据统计,今年这场雪比去年,要晚整整40天。结合我们刚才小片里提到的,世界气象组织的这份报告,您觉得是不是也从北京这么晚下第一入冬的雪,也和这个报告多少有一点直接的关系,或者说也印证了报道所说的气候在变暖的说法?

  骆继宾:应该说这是印证了,如果说气候不是变暖的话,上月11月份北京就应该是下雪了,而实际上下的是雨,在北京我们可以感觉到,颐和园、北海这个季节,过去老早都是在滑冰,现在只有颐和园的边上有一点薄冰。

  主持人:而且是早晚结,到中午就化。

  骆继宾:就没有了,现在滑冰也滑不起来了,这都是气候变暖反映出来的结果。

  主持人:我们刚才节目开始的时候,我们特约观察员也在有一个观察,说今年商场……

  宋晓军:羽绒服或者保暖内衣都不太好销,我觉得这是很有意思的,与北京的这场迟到的雪相比,其实在布宜诺斯艾利斯,那么多国家的环境部长把地球变暖这件事,变成一个慢性毒药讨论怎么抑制,我们确实也感受到了21世纪科学家认为三大环境灾难的逼近,三大环境灾难第一个就是全球气候变暖,第二是污染,第三是人口。这三个灾难实际上人口和污染,像SARS我们都感受到了,但是当我们惊喜这场雪虽然晚下了,我们惊喜的时候,我们应该想到,另外一个环境灾难的这种恶魔正在逼近我们。

  主持人:说明这一点我觉得应该借助我们刚才在画面当中,同时也是在我们第一个短片里面提到的,还是跟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有关,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大会上,提出一个概念说2004年可能会成为大概一千八百六十多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全球气温第四高的年份。看到刚才这些图表感觉似乎气温一直这些年我们现在看到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变化,从上世纪60年代、80年代到现在,似乎是一个上升的趋势,而且速度越来越快,我想问一下局长,您觉得这个数据,我们没有很明显的感到,今年比去年热得多了,或者说去年又比前前也热得很多,但是事实上是不是上升的很快?

  骆继宾:应该说上升得很快,70年代以后气候变暖很明显,到90年代一直到现在变暖的速度在加快,普遍老百姓能够感觉出来,如果老百姓觉得50、60年代非常冷,到了80、90年代现在暖了,现在觉得更暖了。

  主持人:生命历程活了三四十年的老人可能一般能感觉到。

  骆继宾:现在小孩一般感觉不出来,但是中老年人会感觉出来。

  主持人:我想您作为专家给我们解释一下,刚才图表也显示了,上升了0.8华氏度,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骆继宾:如果在每一天的天气中间,增加3度、2度,减少3度、2度人感觉不出来,如果说一个月月的平均温度增加3度、2度,或者减少1、2度就很明显了,现在北京气温12月中旬如果按平均气温讲,比另一年同期的气温高了3度左右,从比较来看,相当于常年11月下旬的温度,季节差了20天,只是差了2度、3度,月平均温度就差了20天,南京也可以这么说,广州也可以这么说,现在的气温相当于常年同期的11月下旬的温度,季节差了20天,如果说按全年的平均温度来讲,或者按全球的平均温度来讲,差华氏零点几度就很厉害了。

  主持人:已经很厉害了,宋先生,今年以来我们的确也看到了很多自然灾难,但是我注意到有很多媒体包括一些国际上的学者,都在说这和全球变暖有直接关系,您觉得他们为什么这么说?有什么直接的理由?

  宋晓军:我觉得他们当然通过海平面的上升,包括由于排放温室气体之后,造成全球的保暖层的增厚增密,使热气旋发生变化,我记得前一段跟骆局长做的珍妮台风在海地1700多人死亡,现在是3000了,这样的东西都是有关的。再有一个最现实的问题,我觉得这次大会,昨天的部长会议,这么多国家,包括欧洲很多发达国家,像英国和德国提出了后京都议定书的概念,大幅减少温度气体排放,由他们两个做表率。还有很多发展中国家,几十个,20多个南美的发展中国家,他们也需要发展经济,但是他们宁愿呼吁减低发展经济的速度,来换取减缓地球变暖的珍贵的条件,我觉得这些问题说明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他们肯定是权衡利弊的。

  主持人:从另外一个侧面也印证了有直接的关系,刚才您也已经提到了京都议定书,我们在下一个阶段也要讨论一下京都议定书,因为我们知道明年就要正式生效了,但是有几个很引人注目的国家,包括美国现在还没有签,另外到底有什么办法能够阻止地球变得越来越热,我们去一下广告马上回来。

  主持人:好,欢迎您继续收看我们正在直播的《国际观察》节目,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应该说一直困扰着人类,但是却迟迟找不到根本的解决途径,明年2月16号,全球100多个国家将迈出抑制全球变暖的第一步,因为在这一天旨在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将正式生效,我们在这儿还是先借助一个短片来了解一下,京都议定书的相关背景。

  20世纪初,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世界带来的影响,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于1992年6月4号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的框架公约,该公约于1994年3月21号正式生效。1997年12月在日本的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上,通过了旨在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从而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然而京都议定书在通过之后,却一直没有生效,这是因为议定书规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占到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的55%以上的50个国家参加,京都议定书才能生效。俄罗斯直到今年年底才批准加入京都议定书,而美国则在2001年3月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家的缺席,使人类抑制温室气体的努力在1997年之后一直无法付诸实施。虽然在2004年11月5号,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占全球总量17.4%的俄罗斯,批准了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也终于可以在明年2月正式生效,但是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25%的美国,坚持拒绝加入京都议定书,他们的立场依然是全球环境保护的焦点。

  主持人:我知道骆先生在1992年曾经代表我们中国,一起参加了当时的环发大会,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谈判和签字仪式,我们也知道这个公约最后演变成为现在的京都议定书,我想您是最有发言权的了,一个很直接的问题,从1997年12月通过,到现在陈达七年,为什么这么长时间这个议定书才能够生效呢?

  骆继宾:因为刚才说了,要有50个国家排放量要达到世界总排放量的55%以上,议定书才能生效。

  主持人:当时为什么要规定这一点呢?

  骆继宾:这也是一些国家根据自己的利益来考虑的,如果说当时就生效,都是很多小国家,我排放本来数量也不大,结果我在减,你们那些大排放国还在排放,很不公平。

  主持人:一个不公平,另外一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骆继宾:不解决问题,也不公平,所以规定了一定要达到一定数量,这样才能生效,实际上欧洲有些国家已经在减排了。

  主持人:实际上已经在行动起来了。

  宋晓军:昨天的部长级会议,德国和英国已经规定了比京都议定书还大的量去减,他们叫后京都议定书,他们说要从2008年到2012年,他们要减少到1990标准的8%,京都议定书规定是5.2%,所以他们把它称之为后京都议定书,起表率作用。

  主持人:那很好。

  宋晓军:对,欧洲这两个国家,但是研究所几个专家说,不能光他们两个国家起这样的作用,还得大多数国家,当然像小片里说的美国、俄罗斯,可喜的是俄罗斯今年年底签了。

  主持人:在说俄罗斯和美国之前,我想还是回到一个很根本的问题,面对现在的全球变暖,如果这个京都议定书能够正式生效的话,能管用吗?

  骆继宾:管用的部分有,不能说全管用,但是方向向前迈了一大步,我相信这个方向是不可逆转的,美国虽然现在抵制,也可能至少布什在台上,因为布什和切尼都是代表了美国石油集团的利益,和他们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所以他会坚决抵制。

  主持人:具体怎么讲呢?

  骆继宾:具体是如果要减少排放的话,石油的销售就大大减少,他们的收入就大打折扣。

  主持人:这是非常明显的例子。

  骆继宾:所以他希望多消耗石油,他能够通过石油发大财。

  主持人:但是我们知道,您也是专家了,据资料显示,现在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5%是美国,而美国签了京都议定书,当时同意了又退出了,现在是坚决不签,而且一直态度很强硬,他的借口是如果这么做会影响美国的经济,刚才您已经说了。还有一种说法也不公平,发展中国家他们也承担相应的责任,为什么美国承担这么多,而在这一次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会议上面,美国的代表又有一种新的说法,我们听听他怎么说,然后我们看一看美国的态度。

  美国代表:我们已经看到了,有关强烈风暴和飓风的众多报道,并因此认为,每个人都在经历气候变化,但事实并非如此,并没有直接的科学证据,表明这些风暴和气候变化有关系,那些灾害只是地球发展史,正常循环中的一部分。

  主持人:骆先生,您作为专家,怎么来评价,我当然不是说让您去批驳他,咱们还是用科学的观点来说,他这种说法站得住脚吗?

  骆继宾:我可以这么说,在气候变暖之前地球上因为很多气象灾害包括风灾、洪灾、涝灾、旱灾都有,由于气候变暖,这些年有些灾害确实是明显增多了,比如今年美国的飓风,美国今年飓风和日本今年的台风都比往年多了一倍,而且也都破了历史记录,所以说这些年,地球上灾害和极端事件确实是有增加,我们应该这么理解,我觉得增加的部分和过去灾害增加的这部分,是和气候变暖有关系的,不能说每一个灾害都和气候变暖有关,现在我们很难具体分析,哪一次灾害是气候变暖造成的,哪一次不是气候变暖造成的。

  主持人:您的意思肯定是有关系的。

  骆继宾:是有关系的,但是不能像他这么说,完全没有关系,也不能那么说。

  宋晓军:昨天美国布什的科学顾问在美国国务院网站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作为对这个公约的回应,实际上他也客观承认了跟气候变暖有关,但是他引用了布什的一句话,他说发展经济不是问题,而通过发展经济有了钱以后再去治理,他是这样,不像欧洲,德国、英国他们是减,有些媒体说有的人像减肥一样,少吃来减肥,而他是多吃长了有劲,再锻炼再减肥。欧洲和美国在温室气体排放上是这样一种对立。

  主持人:我们注意到美国在这个问题上是很孤立的,国际上很多国家都在批评美国,你负这么大的责任,你为什么不能够签这个,太自私。反过来俄罗斯也是经过了再三权衡,也很难,但是可喜的是确实是签了,我想问一下观察员,您觉得俄罗斯签字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考虑?

  宋晓军:当然俄罗斯原来最早的时候,就是前苏联解体之后想接近美国,但是后来到了普京上台之后更多的是去接近欧洲,我们知道欧洲环保主义是非常有政治地位,有政治影响,包括汽车排放量欧三标准,包括以开小车为荣,俄罗斯都开大车,俄罗斯既有政治上的考虑,也有可持续发展,包括科学发展观的影响,我觉得是两方面的。

  主持人:我们从图上看到俄罗斯也是大户。

  宋晓军:当然俄罗斯原来在京都议定书上曾经提出一个1.8的标准,不接受京都议定书减排5.2%的标准,他说他利用森林的面积大吸一下二氧化碳,这之间也推来推去,最后终于在今年年底签了,我觉得应该来说最后这一项政治因素比较大。

  主持人:我想我最后一个话题,面对这样一种全球变暖,同时经济又如此活跃,我们中国也身在其中,我想问一下对于中国来讲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您感觉最重要的?

  骆继宾:我觉得中国应该吸取这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他们是先排放后治理。

  主持人:就像刚才宋先生说的,不能先长成胖子再减肥。

  骆继宾:我们现在就要开始,尽量利用清洁能源,同时要有目的的约束我们的排放增长速度,不要任其发展,要不然我们要是大量发展汽车、发展污染工业、跟大量排放,结果我们回过头来治理,所花的代价会非常大。

  主持人:这的确是一个很难的问题,我们也注意到我们领导人也提出来要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因为一方面我们生活要改善,而另外一方面环境也是非常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就谈到这儿。感谢二位参与我们的节目,也感谢观众朋友收看我们今天的《国际观察》,再见。

(编辑:陆珏如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