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 | 搜视 | 电影 | 电视剧 | 直播 | 点播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房产 | 家居 | 论坛 | 访谈 | 博客 | 星播客 | 网尚文摘

六小时能不能做得更好(李玉强)

央视国际 (2003年04月03日 11:44)

  1月9日,一场大火又将北京市丰台路口南边的华龙灯具批发市场烧成废墟。

  这场大火是从1月9日上午10时左右燃起的。据目击者讲,当时是电线故障引发了一处顶棚起火。工作人员用灭火器将明火扑灭后,发现还是浓烟四起,便于11时向“119”报警。 当第一批消防队员到达现场后,由于这个市场内水源水压不够,用了四、五十分钟寻找和接通水源,在这个时候,大火又重新燃起。

  我大约在中午12时20分左右坐车路过在这里。车到丰台路口,便被禁止南行。推开车门,一股呛人的烟味,使我本来处于休息状态的身心一下子紧张起来。一辆辆救火车正尖叫着驶来,马路上,是纵横交错的水带。我发现,一些救火车并没有停在出事现场,而是分散地停在马路东边的水井旁边。这些水井离出事现场有三、四百米远,一些消防战士,正在将水带向火场铺去。显然,火场存在水源不足的问题。

  于是,我立即请示关海鹰,关海鹰马上调兵,刘爱民和摄像邢旭东、张林刚在13时20分左右赶到了现场。我和刘爱民在现场简单地商量了一下采访内容——救火现场、起火原因、水源问题,就开始分头采访。为了使现场的报道有一定的厚度,关海鹰又联系了公安部,安排余伟利去了解全国当前的火灾情况。

  由于燃烧物大部分是橡胶和塑料,火场的空气中有一股特殊的呛人的气味。当时的气温在零度以下,地上的水结了一层薄冰,走起来,一不留神就会摔倒。我在采访一个目击者时,他在火场旁边的一个铁棚子里,我站在门口,等采访结束,我一回头,看见邢旭东正站在水里,一根消防水带在他的脚旁,正“呲呲”地向他喷水,他的裤子从膝盖以下全湿了。在寒冷的冬天,其滋味可想而知。可他为了保证最好的拍摄角度,竟然一动也没动。

  我和刘爱民在现场拍了一个小时左右,就离开了。老邢又留守现场,直到18时30分他才从现场回来,不仅带回了画面,还带回了他在现场的采访。他在现场采访了一位市消防局的负责人,这个人指出,在1998年12月消防局就对华龙灯具市场发了限期整改通知书,同时,还谈了这场大火为什么难救的原因。

  这段采访绝对是“访谈”独家的。可惜,当我们经过六个小时的努力,在19时整,将合成好的播出带送到审看间时,才知道这个节目在我们做出之前就被取消了。

  当时,这个节目有两种选择:一,将节目压缩放在“东方时空”中播出。二,重新采访改成“访谈”。我们选择了后者,在老刘的努力下,重新制作的一期以防火为主的“访谈”在 1月13日播出了。

  尽管节目当天没有播出有很多原因,但是,这种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问题。在六小时内,我们能否做得更好。

  首先,我们在突发事件的现场报道中,应该侧重什么。现在,由于“新闻联播”开始关注社会新闻,因此只要是“访谈”可以报道的突发事件,其主要事实,观众都会在“新闻联播”中看到。这样就给“访谈”的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我们和社会新闻部的记者同时面对一个突发事件时,脑子里要考虑的不应该是现场有什么,而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场。这样,才能从现场中跳出来。在关注现场的同时,也关注现场发生的背景。

  其次,怎样才能做到由现场向某类话题延伸。在突发事件中,“访谈”要做现场,但是做现场是为了谈某类话题。比如,到火场是为了谈消防的话题。这就要求,负责这期节目的编辑对我国的消防体制以及动态,有透彻的了解,并有大量的资料。做节目时,这个编辑不应该在现场,而是在编辑机房。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他能在制片人的协调下,调动现场记者,和现场记者及时沟通情况,并做出报道方案。根据报道方案安排现场之外的采访──全国火灾情况,北京类似场所的消防设施等问题。同时能调集到有关图像资料──华龙灯具市场以前的情况,玉泉营家俱市场火灾的资料等。由这个编辑搭起整个节目的框架,甚至可以在现场报道没有拿到之前,用手上现有的资料先做出一个标准时长的“访谈”,然后再随时将现场能采访到的情况补充进去。这样,观众在“新闻联播”之后,在“访谈”中看不到现场,也能看到有关现场的背景报道。

  当然,最关键的是报道方案要和审看节目的领导及时沟通,并得到批准。

  现在,“访谈”独享社会新闻资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当所有的新闻媒介都在关注同一突发事件时,“访谈”需要有一套可以操作的快速反应机制,才能保持住自己的优势。

责编:晓星


[ 新闻发送 ] [ 打印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