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 | 搜视 | 电影 | 电视剧 | 直播 | 点播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房产 | 家居 | 论坛 | 访谈 | 博客 | 星播客 | 网尚文摘
>> 焦点访谈首页

  

《东方时空》的前期探索

  1992年底,中宣部新闻局局长徐心华来到时任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的办公室。他传达了中央领导意见:认为新闻媒体要注意抓热点,请工人、农民、解放军及专家、学者就热点问题发表意见,以引导舆论。

  在当时中央电视台的栏目中,存在着一个名为《观察与思考》的近似于“热点”的栏目,但是《观察与思考》,每周播出一次,宽松时,还可以,稍紧一点,就要挨板子,致使节目难以为继,因为热点问题是最烫手的。现在中央要求经常抓热点,把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搬上银幕,这无疑表明中国已经敲响了对新闻进行实质性改革的钟声!事实上,这是中央高层领导决心实施新闻改革的一个步骤。

  “春江水暖鸭先知”。中国电视人最早感受到了这股涌动的春潮。当时,杨伟光台长对徐心华局长说,这样重要的措施,光口头传达很难贯彻,最好有文字的依据。不久,中宣部提出的1993年工作要点里,就写上了上述的要求。

  根据这一精神,杨伟光台长要求新闻中心策划在早晨的时间段开办《东方时空》栏目。把这个体现新精神的新栏目放在早晨7点,杨伟光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早上看电视的人少,热点抓得不对,影响也小,可以在重播时校正差错。

  一批中国电视人开始了新闻改革的艰难探索。

  《东方时空》创办之初,具体负责筹备的孙玉胜提出了《东方时空》“以纪实的手法反映生活,以平视的角度贴近群众”的创作理念,规划了《东方时空》“鲜活的、新闻性、板块式的杂志节目”的基本格式,形成了“纵览天下事”的《早新闻》、“浓缩人生精华”的《东方之子》、“讲述老百姓的故事”的《生活空间》、富于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东方金曲榜》、迅速详细反映国内外热点事件的《焦点时刻》的节目构成。

  1993年5月1日早晨7点整,《东方时空》横空出世,走进了千家万户。

  这个全新的电视杂志节目给广大观众送去了中央电视台清晨的第一声问候,她标志着中央电视台建台35年来终于有了自己的早间节目,向世界级大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尽管《东方时空》开播占据的是最不理想的时间段,但随着节目内容的不断完善和质量的步步提高,仅仅三个月便已家喻户晓,赢来了一片叫好声。中央领导给予首肯,认为《东方时空》接近生活,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方式,是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重要标志;新闻界大声惊呼,评说“《东方时空》引发了一场电视革命,改变了中国人早晨不看电视的习惯”,为媒体传播新闻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电视观众大开眼界,亲切、轻松、真实的节目让他们从此对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刮目相看。

  从实践中看,这个栏目的清晰定位确实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它在内容与形式上与中央电视台的老栏目似有一道分水岭。在内容上,《东方时空》的节目非常贴近生活的实际,使电视和观众的思想平等地交流,一反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旧面孔。在形式上,《东方时空》也有突破,提倡了多年没能突破的现场采访、纪实采访在这里实现了。当时北京的老百姓有民谣这样说:“打面的,吃方便面,看《东方时空》。”

  在这四个子栏目构成的四大板块中,《东方之子》由于在选材上,将目光盯在了精英式的人物,确定的主题是“浓缩人生精华”,使一大批“学界名流,商界奇才,文体精英”走进了“东方之子”的行列,栏目一诞生就个性鲜明。《生活空间》是为百姓服务的节目,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讲述老百姓的故事”,把镜头对准普通百姓,构成了“为未来留下一部由小人物构成的历史”的清晰思路。《音乐电视》是中国的第一个MTV栏目,对于《东方时空》来说,最先打响的应该说是《音乐电视》, MTV在屏幕上以每天一个的频率出现无疑是一件非常新鲜的事情,它前卫、激情,一花独放,引人注目,吸引了很多的观众,尤其是吸引了中学生和大学生年龄层的观众,而这些人进而又构成了整个《东方时空》观众群的骨干。而《焦点时刻》,则是新闻的深度报道或者是新闻事件的追踪报道。四个栏目之间既遥相呼应,又彼此间有一定的个性。

  随着《东方时空》栏目的成熟,节目越做越精,在观众中的口碑越来越好,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其中的《焦点时刻》,更是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最让人瞩目,因为它贴近生活,播出了大量真实、尖锐、鲜活的报道,特别是一些批评报道,回答和聚焦了“广大群众最关心的各种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涉及到了一些尖锐的社会现象。《焦点时刻》播出的第四期节目是《辽宁大石桥交通事故追踪采访》,在这个事件的报道当中,记者们深入调查,挖掘细节,展现过程,使一个简单的社会新闻变得非常饱满,找到了对新闻进行深度报道的感觉,从而也找到了栏目清晰的定位。

  《焦点时刻》开播仅仅半年多,这个栏目就有两个节目在1993年“全国优秀广播电视新闻奖”评选中,获得评论类的一等奖,其中由章伟秋、卢望平、张予北制作的《洋河污染导致大片农田绝收》这期节目,直接把批评的矛头对准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使人们感到了一股凛然的正气。

  当然,由于中央电视台评论性节目《观察与思考》曾有过三起三落的经历,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把握好分寸,上上下下对《焦点时刻》这个子栏目格外关注。

  今天我们在梳理初期的《焦点时刻》时,从中不难发现当时它还是过多的以社会话题为焦点、热点,而所谓的焦点、热点,也还仅仅停留在已经发生或者是已经报道的问题上,具有自己栏目独特发现的新闻热点还不多,与平面媒体不同的只是具有了一些自己独特的视角。尤其是所报道的热点、焦点问题,还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上,并没有完全抓住这些焦点、热点问题背后的人和事,离舆论监督的主阵地尚有一段距离,特别关键的是由于环境与条件所限,舆论监督内容的节目只是偶尔为之,数量很少,无法形成连排炮的气势。

  《焦点时刻》的初期运作,尽管是如履薄冰,但是它毕竟为中央电视台在捕捉热点新闻提供了一方舞台,有了自己固定的阵地,把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搬上银幕,为中央电视台进行深度改革,并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专家称“《东方时空》的电视改革是革命性的发展”。而这个电视改革的“革命性发展”,无疑表明的是中国已经拉开了对新闻进行实质性改革的序幕!

<<上一页下一页>>
第2页
(编辑:辛梓来源:)